龙舟
这些年,龙舟的竞渡,在南方的一些地方,已成为每年坚持的盛事。蔚为风气而远近响应的,要算湖南岳阳洞庭湖和湖北秭归两处了。赛事都定在旧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这天举行。场面之大,观者之众,都是我亲历过,且一任耳目之饱的。
一般来说,龙舟的娱乐性,在老百姓那里,同文人畜鹤,市人养鸟,原无多大区别。考其因,都属国粹。但后者纯属闲玩,而前者,却是民族感情的寻找。多数的读书人都知道,划龙舟是为纪念楚国的大诗人屈原。传说他在端午节这天自沉汨罗江,人们划船寻找他,久而久之,相沿成习。
这话是有根据的,《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
旧传屈原死于汨罗,时人伤之,竞以舟楫拯焉,因以成俗。
刘禹锡的诗《竞渡曲》,其序也称:
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楫而相和之音,咸呼“何在”,招屈之义也。
风俗风俗,先俗而后风。而俗,总是始自民间,且地域性极强。这就是为什么龙舟竞渡于楚地为最的缘故。前面说到的蔚为风气的两处,岳阳靠近汨罗江,是屈原投水之地。秭归则是屈原的出生地。这两处的龙舟赛事,意义也就格外不同。
记得那年的端午节,我与一群诗友结伴,专程赶到秭归,看了屈原故里的龙舟竞渡。
秭归城外的长江,属西陵峡。巨岩耸削,江水逼窄,乃“风急天高猿啸哀”之处。端午节前后,正值汛期。洪波涌至,水速似箭。我们踞坐在岸左的屈原祠下,听得一声锣响,二十多条龙舟,从对岸滩头抢涛而出。顿时,鼓声、锣声、呼声、雀跃声、桨之斩浪声,嘈嘈杂杂,如风雷逼来。内中,更有融吼声如一炉的歌声,沸沸扬扬,把我们这些远道客的情绪,直煮成一壶发烫的老酒。歌是招魂歌,魂是屈原魂。唱歌的人都是屈原的老乡。他们中不少人是翻过高高的苍岩赶来的,为的是给桨手凑兴,唱一年只唱一次的这支歌。那是数千人的大合唱,撼天震地,却不要什么人来组织。
歌未歇,抢水的龙舟无一不在预定的地段抵岸,先后也就是船头船尾之差。
每到端午节,秭归的龙舟仍让我记忆犹新。屈原故里的乡亲们,重情重义,淳朴有加,划龙舟在别处,多半是好玩,唯在此处,桨手的一搏,是为了纪念。
划龙舟风俗既成,却也并不一定通行无阻。古往今来,对此事不以为然的,还是大有人在。唐诗人元稹,虽然是白居易的好朋友,然而在《竞舟》一诗中,却批评“楚俗不爱力,费力为竞舟”。
有一回,我去安陆县采访,看到当地图书馆藏的清乾隆年间编修的《安陆府志》中,有如下的记载:
荆之为言强也,阳盛物坚,其气急悍。故人多剽悍。唐至德之后,流佣聚食者众。五方杂居,风俗大变。然五月五日竞渡戏船,楚俗最尚,废业耗民,莫盛于此。皇朝有国以来,已革其弊。
诗人有看法,发发牢骚而已。皇上若看不惯,就要下令禁止了。清皇帝登基,把划龙舟之俗当作“废业耗民”的陋习来革掉。谁敢吐半个不字儿?
但老百姓愿意做的事,只能在强压下禁得一时。近些年划龙舟的再度兴盛,说明了这一问题。既然龙舟与屈原有关,年年的端午节,只要方便,有龙舟赛事,我一定要去看看。不过,每看到龙舟抵岸,我就不免生下疑问:有关端午节划船纪念屈原的古载,都不曾在船前冠一龙字,那么,这龙舟究竟是怎么来的?
近读《穆天子传》,看到这么一句话“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如此说,比屈原早了几百年的周穆王,就有龙舟了。把船造成龙的样子,是受了什么启发呢?后来,在《水经注》中又读到这么一段:
洲北有龙巢,地名也。昔禹南济江,黄龙夹舟,舟人五色无主。
禹笑曰:“吾受命于天,竭力养民。生性也。死,命也,何忧龙哉?”于是二龙弭麟掉尾而去焉,故水地取命矣。
这个龙巢,就在长江与汉水汇合以后的北岸,今汉口下段的什么地方。我想,楚人之造龙舟,与禹的这段传说不能说没有关系。把船造成龙的样子,取“受命于天”的意思。只是,可以肯定地说,古时的龙舟,恐怕是“真命天子”的专载了。一般人乘坐它,必定犯欺君之罪,究竟从何年始,五月五的竞赛改成了龙舟,手头上没有资料,难以确断。我以为,这种改革,实在不能说是高明。寻找屈原,是老百姓的自发行动,如今划着龙舟来找,就牵扯上了“受命于天”的故事。其实,屈原投汨罗江,楚王决计没有做阻止的工作。后来的皇帝们,也没有听说有哪一位为这件事叹息。倒是汉文帝时的贾谊,在他被贬长沙,面对茫茫的楚山楚水,怀了同样的忧患,还认真作过一篇《吊屈原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