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结语

可不管怎么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仍然是世界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一次音乐节。从此以后,整整一代人就又多了一个共同的称号:“伍德斯托克一代”(Woodstock Generation)。虽然后来人们都说,当初参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年轻人现在都是公司老板和华尔街的股票经纪人,可不管怎样,伍德斯托克以及后来的这部纪录片都真实地记录了这一代人曾经有过的梦想,和他们火红的青春。

1969年8月18日上午8点半,吉米·亨德里克斯终于得以出场。因为组委会害怕在星期天晚上结束音乐节会引起混乱,演出一直延续到了星期一上午,只有大约五万名歌迷有幸留在现场聆听了吉米的演出。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幕摇滚音乐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画面:初升的太阳映照着一片狼藉的农场,原来满是观众的草坪被无数的垃圾所代替。吉米迎着阳光,用他那具有魔力的双手,为大家演奏美国国歌。可从音箱中传出的声音却酷似炸弹的爆响,飞机的轰鸣。人们熟悉的国歌在亨德里克斯的即兴演奏下变成了一个动荡时代的最佳配乐。

第二年,美国发生了一件大事,竞选时曾信誓旦旦要结束越战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突然于4月1日宣布出兵柬浦寨,这项命令再次引发了美国大学生的抗议浪潮。俄亥俄州的肯特州立大学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校园举行了和平的反战集会,抗议政府出兵柬浦寨。一向极右的俄亥俄州州长请求联邦政府派国民警卫队进驻校园维持秩序。5月4日这天,警卫队士兵们奉命向学生们发起冲锋,试图把学生赶出校园。这一行动遭到了学生们的强烈抵抗,他们向士兵们投掷石块,士兵们则用催泪弹反击。可是,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十几名士兵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突然单腿跪地,手中的M-1冲锋枪指向了学生。一开始大家觉得士兵们是想做出警告,可没想到,他们突然开始向手无寸铁的学生们射击。整个过程持续了十三秒钟,士兵们共发射了六十七发子弹,当场打死了四名学生,另有十人被打伤。被打死的这四人当时均离现场至少三百多米远,可以说都是被流弹打中的。

此事一经媒体披露,全美国立刻炸了窝,几乎所有的大学都相继爆发了抗议运动,许多学校被迫关门。可是,在媒体随后进行的民意调查中,大多数居民,尤其是学生家长们,都选择了站在政府一边。他们指责学生们首先挑起事端,而士兵开枪是为了维持秩序和国家尊严,实属迫不得已。尤其是在美国军队正在越南前线打仗的节骨眼上,学生们却在后院闹事,违反了爱国主义精神。当时电视台还播出了一段采访,一名中年女性在接受采访时说:应该打死更多的学生,因为他们明知故犯,不遵守法律。

事后,没有一名士兵被判刑。

尼尔·扬在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愤怒地写下了这首《俄亥俄》(Ohio),向美国政府发出了最响亮的抗议:

锡兵和尼克松已经追到了身后

我们终于到了孤立无援的时候

这个夏天我听到了鼓声

四个学生死在了俄亥俄州

这首单曲在1970年的夏天响遍了美国的电台。可不管艺术家们怎么抗议,这次事件还是给了激进的学生和反战人士致命的一击。如果说他们可以把马丁·路德·金和肯尼迪兄弟的死推给少数极右的疯子;把曼森事件(以查尔斯·曼森为首的一群嬉皮士在洛衫矶制造的两起谋杀案)的责任推给少数误入歧途的嬉皮士;把阿尔塔蒙特事件(“滚石乐队”在加州阿尔塔蒙特举办免费音乐会,最终引发暴力冲突,一人丧命)的责任推给“地狱天使”的话,那么这件事则暴露出政府以及大多数保守的市民和年轻人之间直接而又不可调和的矛盾。死亡的这四名学生手无寸铁,而且不是死于棍棒、谋杀或者吸毒过量,而是被美国军队射杀的。如果政府和军队开始动真枪,那么所有的反战抗议还有什么用处呢?学生们害怕了,他们闹了一阵子之后,便都不约而同地偃旗息鼓。

到此为止,人们常说的“动荡的60年代”在肯特州立大学事件之后便彻底结束了。所有那些充满希望的笑脸,以及年轻人头上插满的鲜花;所有那些崇尚自由的精神,以及令人激动的摇滚乐,都仿佛坐上了旋转滑梯,一股脑沉到水底,消失得无影无踪。

60年代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十年,在这十年里,美国举行过从抗议种族歧视到反对越南战争的数次华盛顿大游行;发生了数不清的暗杀和暴力事件;出现了头戴鲜花的嬉皮士和善于制造事端的异皮士;流行过从大麻到LSD再到海洛因的各类毒品,并从中诞生了身穿长袍的迷幻宗师和走入歧途的谋杀犯。这一切都发生得那么迅速,以致于民歌手克罗斯比曾经用下面这句看似错误的话来形容那个年代:

你如果还记得六十年代发生过什么

那你就根本没有在那个年代生活过

这被许多从60年代过来的“老兵”们称为是描述那个年代的最贴切的一句话。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则是美国音乐史上最兴盛的60年代的最后一次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