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用特斯拉撬动世界 颠覆者特斯拉
很多人受爱迪生精神的感化,把爱迪生视为榜样。亨利·福特向爱迪生展示自己所研制的汽车结构图时,爱迪生突然开口说道:“年轻人,这很了不起!”他用拳头在餐桌上重重一击。多年以后,福特回忆说:“击在餐桌上的那重重一拳,对我而言,它的价值等同整个世界。”
杰夫·贝佐斯十几岁时,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爱迪生一样的发明家,因此他母亲不厌其烦地穿梭于当地的一家无线电器材公司,去给他购买一系列小玩意的部件,如自制的机器人、气垫船、太阳能炉灶以及其他一些小配件。贝佐斯的敲敲打打没能让他成为一名发明家,却让他在互联网领域雄霸一方,成为全球高科技领域的新领军者。
不过,总有人对爱迪生“不屑一顾”,尼古拉·特斯拉,这位爱迪生的旧门生,让爱迪生遭受了商战中最惨烈的一败。这也是一直以来人们记住了发明家爱迪生,而忘记了企业家爱迪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直流电与交流电的用电标准之争是19世纪最后的10年里最著名的商战故事。爱迪生经过艰辛的努力,将他的直流电技术引进喧闹的纽约,而特斯拉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用他们的交流电技术与之抗衡,于是引发了一场美国公司历史上最独特的对垒——电流之战。
这也是领先者被追赶、被超越的商业故事。或者说,它也寓示着创业新手如何弯道超速的方法。这与特斯拉电动车的崛起有某种类似之处。
电流战争还得从1884年秋的一个清晨说起,爱迪生与特斯拉的恩怨就此拉开。
1884年秋的一个清晨,爱迪生从比他小9岁的一个名叫特斯拉的人手里接过了一封推荐信。“我认识两位伟人,你是其中之一,另外一位就是站在你面前的年轻人……”
信是欧洲大陆爱迪生公司的负责人查尔斯·巴特切罗写来的。爱迪生对巴特切罗如此高度评价眼前这个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他草草看了特斯拉的简历以后,马上委派给他一份工作——完善直流电系统的性能。
特斯拉两年前进入欧洲大陆爱迪生公司工作,与爱迪生一起工作一直是他的理想。他欣然接受了爱迪生交给他的工作,并且大胆地向爱迪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利用交流电流来产生电能。然而爱迪生的态度是冷淡的。
谁都没有想到,“引狼入室”拉开了爱迪生悲剧的序幕。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是决定直流电和交流电胜负的关键正面战场之一,此前有无数的小战役。当时交战双方旗鼓相当,直流电一方是“发明之父”爱迪生和新组建的通用电气公司,交流电一方是初露头角的塞尔维亚移民科学家特斯拉和实力强大的威斯汀豪斯公司。芝加哥世博会照明竞标成为两厢的战略博弈。
爱迪生旗下的通用公司将报价从最初每盏灯18.49美元一直砍到5.95美元,总额从170万美元下降到不足45万美元,此后便不再让步。威斯汀豪斯公司则孤注一掷,断然以低于40万美元的报价赢得了世博会的照明权。芝加哥博览会恰逢哥伦布发现美洲400周年纪念,1893年1月,由交流电点燃的9万多盏电灯照亮了整个会场,这一结果宣布了交流电取得了决战的胜利。1895年,尼亚加拉发电站建成,特斯拉的交流电系统成功地将电流传输到35公里外的布法罗市,从而宣告交流电彻底战胜了直流电。此时爱迪生的直流电则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而爱迪生本人更是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求胜之心尽显人之本性,爱迪生商业之恶的本性也在这场电流战争中有所显现。爱迪生铁口断言交流电不安全:“直流电如一条小河,平静地流向大海。交流电像一股恶浪,狂暴地撞向峭岩。”为证明这一理论,爱迪生多次当众用交流电将猫、狗和马电死。此类表演的高潮是电死纽约公园的大象。爱迪生这些有显“龌龊”的商业伎俩没能阻止交流电取代直流电的势头,倒是与特斯拉的一段师徒情谊彻底破裂。1915年11月7日,《纽约时报》报道爱迪生将和特斯拉分享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但这一消息却最终未能成真。据传,特斯拉扬言绝不与爱迪生为伍。
直流电和交流电之争成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企业战争之一。1892年,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和汤姆森-休斯敦电气公司强强联手,由它们合并而成的通用电气(GE)和特斯拉继续PK,直到两者都逝世,宿怨依然未消。这种对峙一直维持到20世纪80年代,通用电气正确地选择了杰克·韦尔奇担任首席执行官,而威斯汀豪斯公司却在继任者问题上连犯错误。此后,通用电气成为世界上价值最高的公司,而原来的威斯汀豪斯公司则已不复存在。
与爱迪生积累了巨大财富不同,特斯拉从不在意他的财务状况。他活了86岁,但死前却有点穷困潦倒,最后以悲剧落幕。因举止怪异,特斯拉被普遍认为是“疯狂科学家”的原型。1943年1月,终生未娶的特斯拉在纽约一家酒店因心脏衰竭逝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尼古拉·特斯拉对电力学和磁力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专利和理论工作依据缔造出了现代交变电流电力系统,包括多相电力分配系统和交流电发电机,促使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20世纪初,特斯拉是敢于把爱迪生掀于马下的人,是最了不起的颠覆者。21世纪初,硅谷的创业家马丁·艾伯哈德就想以特斯拉为榜样,希望掀翻汽车领域的旧霸主们,几经波折,艾伯哈德的梦想最终落到了特斯拉公司现任CEO马斯克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