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怎么能是一回事 人情味

袁氏在北洋军中习惯运用“一手拿官和钱,一手拿刀”不假,但他与段祺瑞的历史关系又有所不同。自小站练兵开始,二人便志趣相投,彼此来往频繁,常常一聊就是一天,长此以往,也造就了他们之间绵延长达几十年的友谊。

相比于功利的诱惑,友谊和曾经的志同道合总是更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不管袁、段曾有过怎样的不快,从重新见面的那一刻起,之前的种种怨恨和不满便已从彼此心中一笔勾销。

过了一会儿,等袁世凯重新睁开眼睛,段祺瑞忙劝慰道:“总统的病会慢慢好起来的。”袁世凯听后嘴角露出了一丝苦笑,随即又呻吟起来。

在医生的劝导下,众人离开了袁府。段祺瑞离开时脸色阴暗,表情显得非常沉痛。

第二天,袁世凯病危。段祺瑞等人再次赶到袁府,在病床前候命。徐世昌轻声问道:“总统还有什么交代吗?”

袁世凯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了“约法”两个字,病榻旁的袁克定又抢着补充了一句:“金匮石屋?”袁世凯点了点头,此时他已经不能说话了。

6月6日上午10点40分,袁世凯于昏迷中去世,史册中属于他的那一页,就这样被无情地翻了过去。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签署了一道丧葬通令,通令称“前大总统(指袁世凯)赞成共和,奠定大局”,因此“所有丧葬典礼……务极优隆”。

在段祺瑞等人的坚持下,袁世凯不仅没有因闹帝制而被问罪,还得到了“国葬”待遇:全国下半旗志哀,停止娱乐活动一天,学校停课一天,文武官员停止宴会二十七天。

在国家财政极为困窘的情况下,段祺瑞仍决定拨款五十万元作为袁世凯的丧葬费,同时向袁氏家属赠送了仪葬费一百万元。按照葬仪,在正式下葬之前,袁世凯的遗体要在中南海停灵,停灵期间,他亲率各部总长轮流守灵,接着又在公祭典礼上代表总统主祭。

民国典礼已废除匍匐磕头的规矩,改行三鞠躬,但仍有人感到“受恩深重”,不行跪拜大礼说不过去,一些靠得近点的,还是在灵前按照前清仪式磕了头。仅此一点,也让袁世凯的葬礼更多了一些人情味。

袁世凯的遗愿是将他的遗体安葬于彰德。公祭结束后,段祺瑞亲自执绋送葬,护送袁世凯灵柩去彰德,夫人张佩蘅也以义女的身份一同前去送灵。

送灵这一天,使用了抬运棺木的最高仪规,即“六十四抬大杠”,这在民国以前,只有皇亲国戚才配享用。袁世凯闹帝制,据说主要是听了长子袁克定的主意,到了这个时候,袁克定心中不免悔恨。他本身是个瘸子,腿脚不利索,难得的是作为孝子,仍打着幡,一步一步地从怀仁堂走到了西车站。

北京为此特地挂了一列专车,包括段祺瑞在内,政府要人中凡跟袁世凯关系较近的都随车到了彰德。得知袁世凯归葬,彰德当地就像办庙会看大戏似的,从四乡赶来看热闹的纷至沓来,人山人海。

对被称为袁林的袁世凯墓园,段祺瑞明令必须建好,并亲自参加了图纸的审定。该处墓园位于彰德西北角,离其原宅邸有二三里路。墓园两旁立石人石马,此外还有正殿、配殿、享殿,上面一律铺琉璃瓦,完全是皇帝陵寝的派头。

袁世凯在现实中称帝而不成,段祺瑞如此规划,也算是让老上司在阴间完成了这一难以达成的心愿。袁克定参加了整个葬礼,他没想到段祺瑞能把亡父的丧事考虑和操持得如此周全,为此再三向段祺瑞致谢,说此次国葬“得亏总理”。

袁世凯终于回到了彰德,可却是被放在棺材里让人抬回来的。在渴望成为“真命天子”的路上,这位曾经所向披靡的政坛强人丢掉了诚实,丢掉了契友,丢掉了声誉,最终还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人的一生当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或失败,要重来多少次,我们才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