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继承和发扬荀派艺术 一、拜师荀慧生
“我珍存着一张1961年3月7日‘荀慧生先生收学生张正芳于首都与来宾摄影留念’的拜师照。虽然已事隔近半个世纪,而每当捧起这张相片,就会心潮澎湃,往事历历涌上心头,一股半是温馨、半是哀伤的情怀久久不能平静。温馨的是,我敬爱的恩师对我谆谆教导,宛在眼前;哀伤的是,恩师离我而去,已四十多年了,在他故去的那个非常时期我未能亲赴北京,为老人家送别,已成终生遗憾,永远无法弥补了。”回忆往事,张正芳很心痛。
早在1941年,张正芳初见荀慧生时,便萌生了拜师学艺的想法。令她没想到的是,20年后,1961年,她的梦想成真了。这一年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剧院(团)工作条例〉(修改草案)的通知》,其中要求:“对具有特殊才能的青年演员及其他艺术人员,应当请最有经验、最有修养的老艺人和名演员、名艺术家进行个别教学,加以栽培,使他们能够成为出类拔萃的艺术人才。”张正芳就是在这一时期,被辽宁省选拔指派为进京拜师荀慧生的青年演员。当时,辽宁省宣传部部长郑枫、省文化厅厅长王丕一,陪同她进京举办拜师仪式。
1961年张正芳拜荀慧生为师,前排左起张伟君、荀慧生、王丕一,后排左起荀令莱、张正芳。
来到北京,王丕一厅长和郑枫部长首先带着张正芳到荀府拜望。荀先生和师母张伟君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虽然年少时就见过荀慧生,但20年过去了,张正芳仍免不了几分拘谨。
王厅长故意问:“荀老师,你还认识她吗?”
荀先生上下打量张正芳,寻思着说:“面熟,可叫不出名字了。”
张正芳就自报家门:“我叫张正芳,原来是上海戏校的。”
话音未落,荀先生就接过了话头:“哦,你是正芳啊,怎么不认识!在上海那年,咱们还在一起吃过饭,还有顾正秋是不是?”
张正芳很是欣喜:“您还有印象呀,一晃20年了,那时我还是个孩子,现在我都是孩子的妈妈了,老了!”
“离老还远着呢!”荀先生笑起来。
一旁的王厅长看着很是高兴:“看来荀先生还没有忘记这档子事,这太好了。”
荀先生边听边笑说:“怎么样,正芳,你这回真上北京找我来了。”
张正芳赶忙回答:“是呀,这是我20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今天终于要实现了。”
荀先生表情严肃起来:“对啊,我还记得你小时候咱们一块吃饭,你就提过要拜我,当时我就答应过要收你,可你一直没来。我还真想过,这张正芳长大了怎么也不到北京来找我了呢?”
王厅长赶忙结过话茬:“我这不是把她送来了嘛。正芳这次是辽宁省委在全省选拔指派的辽宁继承荀派代表,由我俩陪同她进京,举办拜师典礼。这也是在执行关于继承流派、发展流派的政策,希望把老一辈的艺术传承下来,发扬光大,再传承下去。”
荀先生马上表示,他也是非常愿意把自己的艺术传留下来的。
图为北京四川饭店拜师宴,左起张君秋、赵燕侠、荀慧生、张正芳。
这一天,荀慧生、荀夫人,以及郑枫、王丕一、张正芳等,就在一起具体商量了拜师典礼的事,并最终定下,就于当年3月7日(公历),在北京四川饭店举行拜师仪式。
荀慧生为人谦和,艺术威望出众,拜师典礼那日,各界名人纷至沓来。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文化部艺术局局长马彦祥,戏曲改进局局长马少波,中国戏曲学校校长史若虚,北京京剧院院长薛恩厚、副院长刘景毅,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副主任曾白融,北京荀慧生京剧团党委书记李达,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以及梅兰芳、于连泉(筱翠花)、张君秋、赵燕侠等著名京剧艺术家都亲赴仪式。
一张照片,记录了当时各界文化名流云集、让人为之“动容”的场景。
师母张伟君曾说过:“这是最隆重的一次拜师典礼。”
张正芳也说:“这是我最大的荣誉。”
她至今保留着这张珍贵的相片。从照片中出席的名家也可以看出这真是可以载入京剧史册的一次最高规格、最隆重的拜师仪式。
拜师会上,梅兰芳还和齐燕铭特别提到了顾正秋。他说:“正芳有个同学叫顾正秋,是我的学生,她俩十二三岁就挺红,正秋现在台湾,也是相当不错的人才。参加这个会,让我想起了正秋的拜师会,那是解放前的事了,这么多年,我一直很惦念她……”
梅兰芳又提到:“顾正秋真是个好孩子,她拜我之后,学习很认真,练功很刻苦,我非常喜欢她。在上海时,我们师生还同台演过多次,她很受观众欢迎,相比后来成为名角是肯定的,可惜滞留台湾回不来了。”他对张正芳说:“如果顾正秋还在大陆,你们这一对当年‘上海戏校姐妹花’又能合作演出很多好戏,肯定能为祖国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更大作用。我常想念她,今天看到你就更想念她了。她天赋好,基本功扎实,文武昆乱不挡,像这样的优秀人才太难得了!”
张正芳说:“梅先生这一番话说得我很激动,我想,我和小秋童年时期的愿望都实现了。我这次拜师,有梅大师参加深以为荣幸……哪知,就在那年8月8日,仅仅5个月后,梅师就和我们永别了。”
1961年张正芳经辽宁省选拔,代表辽宁继承荀派,由文化厅张王丕一、宣传部长郑风亲送赴京拜师。图为拜师会上她与来宾的合影。前排左起:史若虚、小翠花、王昆仑、梅兰芳、荀慧生、张伟君、齐燕铭、老舍、马彦祥、王丕一、马少波;后排左起:薛恩厚、曾白融、郑枫、李慧中、荀令莱、张正芳、赵燕侠、李达、张君秋、刘敬毅、张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