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探索未来世界 留学美国——一个全新的世界
张亚勤最佩服的人就是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却不改其鸿鹄之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教育、科技领域的创举,带来的影响和意义丝毫不亚于经济领域,并且长期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1978年,邓小平在教育部的会议上明确指示,要扩大增派出国留学人员的数量,“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
在当时的理工科一流名校中国科技大学,80%的毕业生都选择了出国留学,谁要是没出去才是异类!1985年底,张亚勤即将硕士毕业,由于女朋友汪健在国内,更重要的是,考虑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应该分担母亲的负担了,他和母亲商量,自己是否应该先去工作一段时间再考虑深造,但母亲的态度很坚决:“你只要好好念你的书,经济问题不是你考虑的事。”女朋友也主张以学业为重。于是,他正式开始着手准备留学事宜。
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自己到底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尽管学的是工科,但张亚勤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学文科比较合适。恰好一所德国院校的管理学院来中国招生,匆忙之中他也没考虑太多,就联系了这所德国院校。可是,申请的时候他发现,要去德国留学,必须要先过德语考试这一关,这就意味着要重新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另一个让张亚勤下不了决心的因素是,管理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自己对管理是不是真的感兴趣,他其实并不明确。
再三考虑之后,张亚勤还是取消了申请,着手准备赴美留学。当时已经临近三月份,很多学校的留学申请都已结束,张亚勤去留学事务办公室递交新的申请表,老师对他说:“你来晚了,申请表已经审核完了,只能等下一年了。”
虽然再等一年自己依旧有绝对的年龄优势,但是,就这么眼睁睁看着一年时光凭白溜走,张亚勤还是有些失落。突然,他想到了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瑞曼德·比克赫尔茨教授。这位教授是全世界无线通讯领域享有盛誉的科学家,也是美国科学院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的院士。张亚勤过去在他访华时和他有过简短的交往。教授对这个中国年轻人的聪慧、勤奋、好学留下了深刻印象,表示愿意在“需要的时候”,帮助张亚勤进一步深造。
收到张亚勤的申请,教授很快就回了信,欢迎他到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就这样有惊无险,张亚勤拿到了offer,如愿以偿。
1986年9月,张亚勤坐上了飞往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飞机。此时已经比正常的开学时间晚了近一个月:先是因为办理签证的繁琐手续耽搁了时间,学校开学都半个月了。学校看张亚勤还没有到,就寄信到中科大,告诉他可以等到下学期开学时再来。但已经离开合肥的张亚勤并未拿到这封信。
拿到机票,对华盛顿毫无概念,甚至连到那儿后住宿都没有着落的张亚勤仓促之间来不及准备太多,随便带了几件衣服就上了飞机。飞机在华盛顿机场降落时已是深夜。举目四望,灯火通明的大厅里全是肤色各异的陌生人,任何一张指示牌上都是英文。虽然张亚勤在飞机上对即将开始的美国生活已经有了种种想象,也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早有思想准备,但还是一下子就懵了。
怎样度过这到达美国的第一夜?出机场后怎样去学校?张亚勤完全没有概念。想了想,他决定先在机场的长椅上对付一夜,等天亮了再说。可刚坐下没一会儿,机场工作人员就过来说,机场不能留宿。黑魆魆的夜色里只有飞机起降的巨大轰鸣和冰冷的灯光。接下来还能去哪里,张亚勤无计可施了。
工作人员和张亚勤的谈话引起了旁边一对华人夫妇的注意,他们了解到张亚勤的情况,就爽快地邀请他一起回家。张亚勤在美国的第一夜总算没有露宿街头。
在车上一聊,张亚勤得知,这位华侨叫陈冠儒,祖籍江苏,是一位数学家。1949年跟随家人到了台湾,先是在台湾读了研究生,后来又在70年代到美国读博士。从小远离故土,陈冠儒一家对祖国大陆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此后几年间,陈冠儒夫妇对待张亚勤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每逢周末就邀请张亚勤来家里吃顿中餐。
第二天一早,张亚勤赶去学校报到,没想到学生公寓已经住满人了。好在中国留学生会里的大陆留学生大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时找不到房子给张亚勤住,学生会负责人就想办法在自己租的公寓里给张亚勤打了个地铺,让他先落下脚再说。
就这样,张亚勤开始了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