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果决拍板:百万大裁军 四、走中国特色的建军之路

裁兵百万,中国军队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精简整编,走精兵之路,这就改变了历史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古老模式。毛泽东早就提倡的人民军队应该是一个“生产队”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根本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人民军队在肩负保卫祖国安全重任的同时,在经济战线上大显身手:他们开放了一批军事设施,为社会提供服务;他们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他们在抢险救灾方面的功绩有口皆碑;他们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使广大干部战士可以在经济建设中大展风采,真正做到了“养兵千日,用兵千日”。这是在邓小平军事思想指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取得的一大硕果。

现代化的战争对中国的国防建设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建立起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是现代国防建设的核心。为使中国的军队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转变,永远成为中国国防力量的支柱,邓小平为中国的国防建设确立了一些基本原则。

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指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指导国防是毫无疑问的。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它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结晶。它有着丰富的实践性,鲜明的中国特色。历史证明它是科学的,是中国军队建设乃至国防建设的理论指导。但是,邓小平也提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现代化的国防建设中,还要进一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结合世界形势的发展来发展、丰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如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展、丰富马列主义一样。

国防建设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坚持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原则。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显示出了它的实践性。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谈话就指出,在生产上也要注意军民两用,注意学会军用和民用两套生产技术,要有两套设备,一旦有事,就可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邓小平使毛泽东的这一国防建设原则得以落实,把国防建设推向全军民,使其成为军民的共同任务,并依此原则有效地把国防需要和发挥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做到革命生产两不误。

加强国防高科技建设,加强国防工业的建设,是邓小平国防建设的另一重要原则。在现代社会,国防现代化与科技现代化是密不可分的。科技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支点,发展高科技理应成为国防建设的重点。同时,这也是“兵贵精而不在多”这一条古代建军原则在新时期赖以成立的基础。有了强大的高科技作后盾,就不愁建不起一支支快速反应部队,就不愁没有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军,气象兵,山地作战部队,核潜艇部队,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等诸兵种。

精干的常备部队必须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结合起来,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战争的精髓。任何战争,必须依赖强大的人民作后盾,一方面它可迅速地补充现役部队,扩大现役部队,担负起繁重的战争任务,另一方面,有它作为后备力量,对制约战争,保卫和平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邓小平审时度势,提出现代国防建设的诸原则,理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与军队建设等多种关系,结束了我国国防建设长期被动的局面,从根本上增强了我国军队的战斗潜力,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

裁军百万,对节省军费,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减轻人民负担,意义重大。同时,更有利于改善武器装备,提高部队战斗力。现代战争情况瞬息万变,作战空间加大,若军队机构臃肿,行动不便,指挥决策不快,就难以打胜仗。兵贵精不贵多。邓小平指出,减少100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裁军百万,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

通过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100万兵员的裁减,以及相应的整编调整,人民解放军正在有效地、逐步地建设成一支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