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杀开一条血路:办经济特区的大手笔 四、“百载商埠”的汕头远景喜人

汕头与深圳、珠海不同,是一个旧城市。因此,汕头创办经济特区首先面临的就是改造旧城的困难。为此,经济特区不得不与旧城市分隔开来,建立在汕头市东南的龙湖区,并新开发了广澳片以适应特区发展的需要。

当时汕头市的码头,只能停泊3000吨的轮船,在涨潮时5000吨的轮船才能泊岸,但要赶在潮落前匆匆离岸,这就成为限制汕头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障碍。因此,建造大型的深水码头是汕头经济特区的当务之急。大型集装箱的运输,是循汕深公路运到深圳,再转口出去,这样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产品成本。

为了改变交通困难的状况,开拓者们修建了从汕头到广州的高速公路,飞机场则已经率先建成,目前,中国民航的737、747客机都可以停降,并且已经开辟了汕头到北京、广州、香港的定期航线。

汕头大桥横跨市区与特区,是中国一座高质量的桥梁,桥下可以通行几万吨级的巨轮。

汕头手工艺品(主要是抽纱)驰名世界,轻工业也有一定的规模。

汕头以南海石油为原料发展炼油业,同时发展与石油相关的多种工业。

汕头市倚海而立,因港而兴。1861年正式开埠后,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载商埠”之称,汕头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距香港、台湾高雄均不足200海里。汕头港曾有过辉煌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汕头港的建设几度错失发展的机遇。近年来,汕头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汕头港现已拥有码头泊位70多个,其中1至5万吨级深水泊位16个,技术设计年综合吞吐能力2518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58万吨/年。现有码头配套齐全,有散货、杂货、卸油、客运、集装箱等各类码头。其中,散货码头3.5万吨级泊位,设计年综合吞吐能力410万吨;汕头国际集装箱码头两个2.5万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40万个标准箱;汕头港5000吨级泊位客运码头(包括配套的客运站建筑面积8929平方米),设计年吞吐能力40万人次。还有粤东最大的两个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即将建成投产。汕头港导航设施齐全,引航技术设备先进,经验丰富,轮船进出港安全有保障。汕头港已具备汕台直航具有的基础条件和优势。

随着汕头被列为首批对台海上直航港口,汕头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新机遇。汕台直航,直接带动了汕头港的发展。汕头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汕台两地关系源远流长,人员往来密切,具有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等方面的历史情结和现实联系。汕头的南澳县与台湾的高雄市距离不到140海里,海上的历史联系密切,目前在高雄市的南澳乡亲比南澳县人口还多。因此,汕台直航,发展对台贸易占有优势,而海上的直航,将首先带动汕头港的建设发展。目前在汕的台资企业301家,实际利用台资11.22亿美元,汕头港不仅在广东发展对台贸易、尤其是粤东对台贸易上占据有利优势,而且辐射到粤西北、赣东南、闽西南的对台直接贸易上都具有优势。汕台海上直航,将给汕头港的建设发展注入生机活力,也给汕头市振兴汕头港的发展战略带来信心和契机。

被喻为“岭东门户、华南要冲”的粤东中心城市汕头喜讯不断,在汕头的街头和各个部门,人们有一个很深的感受:“热”!四处热火朝天的建设,让人充分感到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温度。

可以用“经济升温、投资升温、工作升温”三个“升温”来概括汕头目前发展的良好态势:汕头正在积极筹划发展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和生态经济带三大经济带。其中,东部城市经济带以河口整治、海堤建设为切入点,结合城市防灾减灾工程,堤路结合,建设可防百年一遇的洪水大堤,填海造地24.87平方公里,实现城市形态由内海湾型向外海湾型滨海城市转变;工业经济带全长32公里,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采取“带中有园,园中有区”的布局结构,主要建设濠江石化工业区、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潮南产业共建园区三个产业组团;生态经济带将建成集生态效益农业、高新技术科教园区、都市生态旅游和南滨片区新城市组团为一体的绿色生态经济走廊。“高标准、大气魄、超常规推进三大经济带的规划建设,这是汕头今后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目前,在汕头投资最多的还是华侨。潮汕籍的华侨在东南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拥有巨大的资金,尤其以泰国的华侨为最。潮汕藉华侨乡土观念较浓,他们继承发扬了李嘉诚先生爱国爱乡的传统,纷纷回到家乡投资办厂,出资办学,为家乡的发展提供财力、人才等方面的帮助。著名的汕头大学占地1500多亩,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这是李嘉诚先生献给家乡人们的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