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杀开一条血路:办经济特区的大手笔 二、“珠海经济特区好”
珠海是中国排第二的经济特区,与澳门相邻。今天高楼林立,大道纵横的拱北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一片乱葬岗,400年来,许多澳门的死者就埋葬在那里。
珠海不仅与澳门接壤,距离香港也相当的近。珠海星罗棋布的海岛不仅包围了整个澳门,而且从正南、西南、正西三个方向对香港形成了半包围,桂山、外伶仃等岛屿离香港仅三公里之遥。珠海的范围,横跨整个珠江口,是广州和香港通往世界各地航道的咽喉之地,经济和政治地位都十分重要。但是,在闭关锁国的年代里,珠海虽然具有经济地理的优势,却不能得到施展;虽然具有发展经济的人文条件,却未能得以充分利用。因此,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初的三十多年,这个边陲小镇变化甚微,人口稀少,街道冷落,荒滩行蟹,野岭奔兔,给人以苍凉的感觉。直到邓小平上台以后,慧眼识珠,将珠海辟为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珠海才得以发挥她历史、地理上的优势,面貌开始发生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珠海经济特区的建设者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师、技术员、建筑工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终于使珠海由一个昔日的乱坟岗、海滨渔村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农渔牧业、旅游业、商贸业综合发展的、初具规模的花园式现代化海滨城市。现在,当你在市内经过时,你可以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宽阔的马路。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珠海市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大厦小楼错落有致,花园道路融为一体,青山碧海款款相依,工厂住宅适当分区,绿叶红花装点建筑,清风馥气荡漾城区,珠海建筑群,各具特色,绝不雷同。
珠海,不仅以环境优美而为中外人士津津乐道,而且她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是相当惊人的,由于珠海优越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商人、财团。美国、加拿大、德国、丹麦、比利时、澳大利亚、中东、日本、新加坡、港澳等国家或地区的商人纷纷携款而来。特别是1992年中韩建交、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后,台湾地区、韩国的商人纷纷来珠海进行大规模投资,珠海的工业有了飞速的发展。1987年珠海的工业总产值比1986年增长了80%以上,比试办特区前的1978年则增长几十倍。1988年上半年比1987年更上一层楼,与上年同期相比较,又增长了50%以上,珠海这种发展速度在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是无法比拟的,这真是一个奇迹。
在农业生产方面,珠海原来粮食都难以自给,生产方式也是传统的小农经济。1978年以后珠海引进了一批外资和先进农业技术设备及优良品种,完成了向外向型创汇型农业转化,形成了较强生产能力。全市农业生产的商品率已达到75%以上,这是农业向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志。农业生产工厂化、集约化已初见端倪,几十亩连片的开发性农业生产基地、围垦养殖,网箱养鱼随处可见。富裕了的农民渔民,依山傍海建起了一座一座的花园小楼房,宽敞明亮、装修高级。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明证。
在外贸方面,珠海抓住毗邻港澳国际市场信息灵通的优势,大抓出口创汇。1987年,全市出口创汇2.74亿美元,比1986年增长了四倍,1988年上半年,又比1986年增长了四倍,1988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时期增长了1.3倍。1987年,珠海已经实现了外汇收支平衡。这标志着经济特区已经确立了外向型经济的地位。
珠海重视人才的作用,其举措堪称全国一绝。为了克服人才缺乏的困难,珠海的开拓者们向全国布榜招贤,从国内到海外,网罗了一批科学家、技术人员、建筑师、设计师、会计师、经济师、律师、作家和各项专门人才。尤其是90年代初,珠海市市长做出一项惊人之举,给为珠海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建设者颁发重奖,从奥迪车到别墅不等。珠海这一招很是见效,招揽来的这批人才不仅消化了引进的国际先进技术设备,而且还创造出了不少自己的名优产品,投入国际市场,取得了许多国际科技专利。
珠海经济特区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也就是邓小平试办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决策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邓小平视察珠海时,禁不住喜上眉梢,欣然题下“珠海经济特区好”七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