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旷继勋、李白、李林、李大钊、李公朴 47、李白——永不消逝 英雄电波
天快亮了,我等于看到了,不论生死,我心里都坦然。
——李白
李白(1910~1949年),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在上海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的共产党员李白,以他为原型,拍摄了电影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中的李侠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事迹,真实地再现了共产党员李白烈士的一生。
毛泽东曾经指出,要战胜敌人,不仅要有战场上的斗争,还要有隐蔽战线的斗争。李白正是在隐蔽战线上对敌斗争的典型。他过人的勇气和巧妙的技术,来自于信仰的力量。
他是一个农村的苦孩子,受党的教育,经历了土地革命和红军中的长期考验,认识到自身的解放与全国人民的解放的密切关系,因而才能经受住酷刑和牺牲的考验。李白的成长过程,也是当年隐蔽战线上许许多多无名英雄的一个缩影。50年代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将李白朴素及群众化的生活,形象地显现在人们面前。事实上,当年除了极个别被党争取的上层人物外,大多数地下工作者都与生活艰难的普通百姓过着一样的日子,这样才便于隐蔽并得到群众掩护。另外,党内极有限的活动经费也不可能维持豪奢的生活。
李白1910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从小勤工俭学,但自从母亲去世后,就托付起了上山砍柴,带弟妹的重担,他也因此辍学。他那时13岁,在一位地主家里打工,由于对地主浪费粮食、欺负奴役的不满,他还曾用诗骂过地主,并且发誓要抓紧时机好好学习,将来为人们做出贡献,推翻地主。
后来,他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随部队转战于赣南、闽西。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四军通信连的一名战士,后任通信连指导员。1931年6月,被部队选送去瑞金红军通信学校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从此开始从事党的通讯工作,是红军早期的报务员之一。同年12月结业,分配到红五军团13军任无线电队政委,后调任红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1934年6月,参加了长征。到陕甘宁根据地后,调任红四军无线电台台长。
全国抗战爆发后,党中央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国抗战形势,加强对敌占区的秘密工作,决定派他到南京、上海等地建立党的秘密电台。李白化名李霞,先到南京,在周恩来身边工作。1937年10月赴上海筹建党的秘密电台。1938年春,秘密电台筹建完成。在日本侵略军、汪伪军警特务和流氓控制严密的上海,他冒着极大危险,克服种种困难,担负起上海党组织与党中央的秘密电台联络工作,架起上海和延安的“空中桥梁”,传达党中央的指示,汇报党在上海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的情况,报告上海党的秘密组织搜集到的日、蒋、汪及英、美、法等各方面的情报。
为了工作需要,1939年春,党组织安排女工出身的共产党员裘慧英与李白扮作假夫妻掩护电台,开展工作。两人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产生爱情,第二年秋经党组织批准结为夫妻,成为秘密斗争之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了“租界”,疯狂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秘密电台的处境更加艰难。1942年9月,日军宪兵队在对秘密电台的侦测中,逮捕了李白夫妇。敌人用老虎凳、拔指甲、电击等野蛮酷刑,逼他说出电台来历和组织系统。他在酷刑前经受了考验,严守了党的秘密,一口咬定自己是“私人商业电台”。在敌人找不到任何线索的情况下,经党组织多方营救,次年5月,被折磨得满身伤病的李白获保释。
1944年秋,党组织安排他打入国民党国际问题研究所做报务员,利用国民党的电台为党工作。他化名李静安离开上海,往返于浙江的淳安、场口和江西的铅山之间,利用国民党的电台,为党秘密传送了日、美、蒋方面大量的战略情报。
抗战胜利后,按照党组织要求,李白夫妇回到上海,继续战斗在党的情报通讯战线,从事与党中央的秘密通讯工作。在国民党特务密布、警车横行的上海,他凭着对党的无比忠诚、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精湛的业务能力,机智地与敌周旋,将党的地下组织搜集的国民党军的各种情报,通过电波传送到延安和其他解放区。1948年12月30日凌晨,在与党中央电台通报过程中,被叛徒和国民党特务机关侦测出电台位置而被捕。在被捕后的4个多月里,他遭受了残酷的刑讯逼供,但他始终坚贞不屈,置生死于度外,保护党的地下组织,敌人始终无法从他口中得到任何一点想要的信息。
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亲自对李白案下达“坚不吐实,处于极刑”的命令。1949年5月7日,离上海解放仅20天,李白遭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