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空降巡抚的立足之道 跃马独出,不作生还之想
开始时,驻扎于虹桥的程学启,还不知道自己正面临着数十倍的强敌,还跃跃欲试,派了一支百人的洋枪队,向泗泾方向摸索前进,想探探敌军的虚实。幸好天上突然下起了暴雨,百人小队急忙回营避雨。否则的话,只怕这支百人小队,一个也回不来。
泗泾太平军发现有异,也派出一支小分队。可是太平军数量太多,小分队就有一千多人,向着程学启这边摸索过来。程学启见状大喜,立即大开营门,呐喊着冲杀出来。韩正国部也随之衔尾追杀,太平军千人小队急速撤回,战事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此后是长时间的沉寂,太平军那边,竟然是悄无声息。程学启是经历了无数血战的沙场老将,而且和李秀成、李鸿章一样都是唯武器论的信奉者。见太平军没有动静,他立即就明白了,他将面临的是最可怕的现代火器之战,太平军始终不吭声,是因为火炮还没有调上来。一旦敌军火炮调上来,结果必然非常可怕。
敌军重武器未至,正是趁势进攻的好时机,可是淮兵数量太少。程学启这边两营一千人,再加上韩正国、滕嗣武所部,也不过两千来人,出了营还不如人家一支小分队的数量多,只能是据营而守,坐以待毙。
整整等待了两天时间,忽然间三声沉闷的号角响起,就见地平线的尽头,黑压压的军队如一条黑线靠近。黑线越来越清晰,就见长矛如林,至少五千之众的太平军,发出震天的呐喊声,疾冲上来。程学启急叫洋枪队开火,可是太平军悍勇不退,踏着同伴的尸体,迎着密集的弹雨,疾冲到了营外的壕沟之前,解下身上背负的土袋,开始填埋壕沟。淮军不停地射击,可是中弹的太平军跌入壕沟之中,眨眼工夫壕沟就被填平了几处,太平军疯吼着冲到营寨前,开始拆除鹿角营栅。
淮兵洋枪队冲到营栅前,向着拆除鹿角的太平军疯狂射击。太平军的洋枪队就在这时候出现了,隔着营寨与淮兵展开激烈的对射。此时淮军的火炮打响,而太平军也不紧不慢地推出他们的火炮,向程学启营寨进行猛烈轰击。
程学启军营侧后是韩正国部及滕嗣武部,这两人分别是程学启的左右后翼,担纲着急难时替程学启部打掩护的功能。但是不计其数的太平军黑压压地拥来,霎时间将三营全部淹没。到了这一步,三营就只能各顾各了。
太平军是有备而来的,冲锋时就形成了有层次的梯队,一支太平军冲上来,向程学启部炮击并拆除营栅,激斗小半个时辰,另一支太平军冲上来,替换下前面的太平军。而淮军却因为数量太少,没有轮换的机会,只能拼杀到死为止。
眨眼工夫,这场仗就从早晨打到了中午。程学启部已经遭受重创,但幸亏他早就为这场恶战做了充足的准备,整整打了一上午,子弹和炮弹仍然充足有余,这让太平军十分惊讶。
闻知前方各营被困,李鸿章亲统郭松林部、张遇春部及滕嗣林部,分三路急速增援。经徐家汇,到九里桥,李鸿章登高遥望前线各营,顿时色变。
只见虹桥地带,黑压压密麻麻,不计其数的太平军人头涌动,淮军的前方三营,已经湮没于人海之中,连看都看不到。李鸿章急忙将所有的炮全都拉过来,架起排炮向太平军的人堆进行猛烈轰击。太平军的阵势稍有错乱,但随即也向李鸿章这边打起了排炮。
事情严重了,这时候就听李鸿章呐喊了一声,打马疾冲,向着太平军冲杀了过去。
跃马独出,不作生还之想!
这是李鸿章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场战役。
不活了!太平军人数太多,打不死你也累死你,还是拼死算球了。
或曰,李鸿章这么个搞法,就有点儿过了。打仗嘛,意思意思就行了,何必那么认真呢?
正是因为这种想法的人太多,李鸿章才拼了老命。
要知道,淮军士兵差不多都是新募来的,上过战场的少之又少,听到枪声和震天的喊杀声,原本就已经吓得两腿绵软,此时见到敌军数量如此之庞大,更是惊得魂飞天外。不惟士兵害怕,主将也一样,除郭松林悍勇无匹,又是湘人,急于在战场上有所表现之外,余者都是湘军中的落后分子,曾国藩正是因为指望不上这些人,所以才塞给李鸿章。
士兵恐惧,主将怯战,这仗根本用不着打,就已经输掉了。
但这场仗,真的输不得。一旦输掉,就意味着程学启、韩正国及滕嗣武三部被太平军连根端掉,意味着淮军全线崩溃,意味着李秀成就会在今日驱师大入上海城。而李鸿章现在是守土有责的官员,上海城陷,他如果不快点儿自杀,朝廷就会让他全家死得很难看。
所以此时的李鸿章,只有三个选择。一个是早点儿战死在沙场之上,好歹听起来有点儿模样。一个是自己抹脖子,死后让人耻笑。最后一个是朝廷用最狠的招数弄死他,死后还留下恶名。如果你是李鸿章,你选哪一个?
只能选第一个,独马跃出,不作生还之想。
因为李鸿章没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