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奏曲(intermezzo) 意大利语的诞生

语言不是召集相关专家讨论一下就可以形成的,只有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产生。因为不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都不仅要求传达意义,还要追求听起来心里舒畅的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否则就会写也难说也难。要创造令人满意的语言,就只能依靠艺术家的感性了。直到今天都在写在说的意大利语,便产生于腓特烈的宫廷,在其产生50年后移植到佛罗伦萨,最终成为现代意大利语的标准语。

即使在拉丁语久已成为通用语言且被作为知识分子语言的中世纪,俗语也为人们所用。虽说俗语从地方方言进化而来,但意大利南方的方言本身就很复杂。由于统治者走马灯似的更迭不息,这些方言中还加进了希腊语、拉丁语、阿拉伯语、诺曼系法语以及德语的成分。要让这样的方言进化成俗语的意大利语也需要具备革新精神。

来自各地的人混合生活在腓特烈的宫廷里,每天各种语言满天飞。为了让更多的人读懂《梅尔菲宪章》,皇帝本人都会让人把这部本该用拉丁语书写的法典用意大利俗语写出来。他宫殿里的环境的确适合实质性提高意大利俗语的水平。

长年以来的南北法兰西之争也以北部吞并南部的形式而告结束。不愿意看到这一切而从普罗旺斯逃来的游吟诗人们也参加进来。他们创作的爱情诗,为提高俗语时代意大利语的质量点起了一把火。爱情诗必须是写者易写,收者易读,听得舒畅,因为爱情诗讴歌的是生命。似乎是顺应这种要求,在腓特烈的宫廷里诞生了一种被称为“十四行诗”(sonnet)的诗歌形式,在文章的结构方面也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随着十四行诗的流行,并非爱情主题的诗也开始使用这样的形式。如同和歌、俳句和狂歌意思相通一样,皇帝、政府高官、实力诸侯都流行玩一下十四行诗。皇帝的儿子们和后备干部这些年轻人自然会写一些这种形式的情歌。在意大利文学史上被称为“西西里学派”(scholar sicilina)的诗人群体里,地位很高的官僚并不鲜见。“西西里学派”的准确含义是产生于“西西里王国”的学派,而“西西里王国”是腓特烈在意大利南方和西西里的领国。这个学派后来被腓特烈死后15年出生的但丁和其他人移植到托斯卡纳地区,形成了“托斯卡纳学派”。但丁的《神曲》就是用被称为“俗语”的意大利语写成的。但丁之后有彼特拉克、薄伽丘,其后又有马基雅维利、美第奇家族的洛伦佐,他们持续不断地把意大利语完善成为一门语言。正因为如此,意大利语中有句话“在阿诺河水里洗洗”,意思是让你“去佛罗伦萨好好练练意大利语”。

意大利人500年前就已经拥有高质量的国语了,但追溯根源,意大利语却肇始于800年前腓特烈的宫廷,正像希腊文化产生于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却在雅典开花结果。

利用一切现有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这是腓特烈的常用手法。他还把这个方法用在了语言领域。他在这个方面,也同一直拘泥于拉丁语而轻蔑俗语的罗马教廷产生了碰撞。那么,当时的编年史作家是如何看待腓特烈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