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奏曲(intermezzo) 孩子们

腓特烈不把女人分为正妻或情人,他的孩子也就不分嫡子和庶子。于是,我准备也同叙述他的女人一样,采用编年的方式来叙述他的孩子。

话虽如此,嫡子和庶子仍然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是中世纪这个时代的一个极大的特色,继承领国的必须是正式结婚后所生的嫡子,否则罗马教皇不予承认。腓特烈也是让正妻所生的嫡子作为自己领国神圣罗马帝国和西西里王国的继承人。除此之外,腓特烈对嫡子和庶子一视同仁。

不仅如此,庶子断比嫡子有更多的与父亲亲密接触的机会。嫡子是继承人,少年时候就会被送到将来的任职地去。而且,腓特烈的教育方法与同时代的王侯也不同。

男孩到了7岁上下就会与母亲分开,被父亲带走。而庶子不需要送到任职地去,他们可以一直在父亲的身边长大。腓特烈不让妻妾同住,但却让不同母亲的儿子们同住在一起。在15岁成年之前,孩子们应该是寄宿在福贾的王宫里,在父亲选定的老师门下学习成长。尽管腓特烈席不暇暖地在各地穿梭,但他却是一位十分热心地养育儿子的父亲,这同他们是嫡出还是庶出没有一丁点儿关系。

成年后,儿子们开始跟着父亲实习。到了20岁前后,他们就要担任父亲任命的要职,进入发挥他们天生资质和后天教养的阶段。这就是庶子的道路。腓特烈没有把这些庶子培养成单纯的宅男,他希望庶子能发挥支持嫡子的重要作用。

腓特烈在教育孩子方面只有一次失败,那就是对长子亨利的教育。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他,这里不再重复。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往往会认为别人也会和自己一样,一个人也能干得好。于是,他把9岁的儿子留在德意志后便不管不顾了。他失败的原因便在于此。

然而,亨利毕竟不是腓特烈。如果他生来就是一个领主的继承人,他一定会安稳地度过一生。可他的父亲是基督教欧洲世界的俗界最高领袖——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继承这样的父亲的事业,对亨利来说任务太重。

即便如此,比自己小16岁的长子已经24岁了,是最适合做继承人的年龄。父亲不得不废掉长子,我想他一定心情复杂,能够替代这位长子的嫡子康拉德才只有7岁。

按照年龄排序,嫡子亨利下面是1216年出生的庶子恩佐。

同时代人的笔下对恩佐无与伦比的容貌满是赞赏,说他波浪一般的金发披肩,身材苗条匀称,举止品位无人可与比肩。他身手敏捷,碧眼中充满微笑,被他看上一眼,哪怕不是女人也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然而,恩佐所拥有的何止这些。

恩佐教养颇高,可以和父亲以及身边的知识精英们平等对话。他富于诗才,爱好野外生活,尤喜鹰猎。他虽然是一个年轻人,但无论在统治方面,还是打仗方面,他都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腓特烈不但钟爱这个与自己年龄相差21岁的儿子,还很依赖他。跟随父亲的实习期刚一结束,腓特烈就让他一个接着一个地担任要职。人们甚至说,皇帝军所到之处,战场上就少不了恩佐。他已然成了父亲的左膀右臂。

恩佐22岁与萨伏依伯爵的女儿结了婚。之后,恩佐活跃在整个意大利北方,发挥自己的作用,为遏制以米兰为中心的伦巴第同盟做出了巨大贡献。

27岁那年,恩佐被父亲任命为撒丁岛王。腓特烈的战略是利用科西嘉、撒丁二岛和比萨,把第勒尼安海北部纳入自己的霸权之下。冲在最前线实施这个战略的就是恩佐。

一旦这个战略成为事实,最受打击的就是与比萨同为海洋城邦国家的仇敌热那亚。后来,热那亚出生的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策划了针对皇帝的阴谋,具体目标就是杀掉腓特烈和恩佐二人。这说明了恩佐在20岁到30岁这个时期有多么重要。恩佐35岁以后的生涯容后另述。

比恩佐小8岁的“安提俄克的费德里科”也是按照始于寄宿生活的庶子课程培养起来的。16岁成人时,父亲把位于意大利中部的阿尔巴伯爵领地交给了他。从那时起,他的实习期就开始了。同恩佐一样,他一直辗转各地战场。在战场上的表现他不如恩佐辉煌。不过,在统治方面他也许胜过恩佐一筹。20岁以后,他这方面的才能如花朵绽放。

费德里科是从做佛罗伦萨共和国的长官(podesta)起步的。佛罗伦萨决定站在皇帝一边,请求派遣长官,腓特烈接受了这个请求,选中了这个年纪尚轻的儿子。意大利中部重要的城邦国家佛罗伦萨能站在皇帝这边多久,便取决于21岁的费德里科了。

费德里科成功了。论派别,其他城市只分皇帝派和教皇派,但按佛罗伦萨人的气质,教皇派中还会分为“白”“黑”两派。来自其他国家的人能把佛罗伦萨人凝聚起来,这不是一般才能所能做到的。但是这位21岁的年轻人却做到了。紧接着,阿尔巴伯爵费德里科又接受了父亲的任命,担任了包括佛罗伦萨在内的托斯卡纳地区全境的皇帝代理人。托斯卡纳人的脾气是凡事不说出自己的意见便觉不爽。费德里科一连5年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了解托斯卡纳人脾气的人仅因这一点就会惊叹不已。腓特烈把如此重任交给年纪尚轻的儿子,这一定为自己减了负。这个时期,罗马教皇支持的意大利北部自治体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持续紧张,而意大利中部却一直处在稳定状态之中。这点不同令人印象深刻。这种情况更多地也是由于这位以“安提俄克的费德里科”垂名青史的人物所起作用的缘故。

费德里科后面的是比他小4岁的康拉德。康拉德为腓特烈第二任正妻所生。康拉德刚一出生母亲便故去了。他在福贾的王宫里长大,但跟其他孩子一起在王宫里过寄宿生活的时间却很短。原因是长兄被废位后,他成了第一继承人,7岁就被送到了德意志。不过,他并非就此在北方的国度里成长,而与意大利、与父亲再无关系。

腓特烈不想重蹈长子失败的覆辙,他没有把养育儿子的事交给信赖之人。他经常亲自写信,不断予以关怀,密切自己与年纪尚幼的儿子之间的关系。

腓特烈的那些书信从身居高位的心理准备、勤勉学习的必要性,到应对臣下的方法,可谓包罗万象,读后让人不禁发笑。幸运的是,康拉德对父亲信上所写之事记一半忘一半。因而,他没有被在全欧洲名声如雷贯耳的父亲所压倒,朴实而健康地成长起来。

不过,与在意大利父亲身边成长起来的其他庶子不同,由于成长在当时文化水平较低的德意志,这位嫡子对学艺不太关心。他喜欢狩猎,也喜欢战场,在德意志人气很高,作为下任皇帝候选人顺利成长。

康拉德后面又是一位庶子。当年腓特烈34岁,虽然有正妻,但还是迷上了忠臣中的忠臣、巴勒莫大主教贝拉尔德的侄女。这个儿子便是那位女人所生,取名叫里卡多。他走的也是父亲准备好的“庶子路线”。

腓特烈不仅对情人,而且对她们所生孩子的照顾也无微不至。等着里卡多成人后的是基耶蒂伯爵和斯波莱托公爵的地位。父亲不只是把领土给了儿子。基耶蒂伯爵领地和斯波莱托公爵领地都位于意大利中东部。对从意大利半岛的北、西、南三面不断挤压教皇的腓特烈来说,基耶蒂和斯波莱托是战略要地。因此,里卡多也早早地结束了实习期,被派到了最前线,年纪轻轻就战死疆场。腓特烈的7个儿子中,给父亲带来失子之痛的就是自杀的亨利和战死的里卡多。

按照年龄顺序,腓特烈下一个儿子是曼弗雷迪,他的母亲是比安卡·兰齐亚。

若论容貌,曼弗雷迪与恩佐堪称双璧。但若论在后世的知名度,则曼弗雷迪完全胜过了恩佐,因为诗圣但丁写过曼弗雷迪。

但丁让很多人物在《神曲》中登场亮相,但描写了人物容貌的仅曼弗雷迪一人而已。也许是受此影响,后世有很多以曼弗雷迪为主人公的作品,拜伦还写有长诗,甚至创作了歌剧。

“biondo era e bello e di gentile aspetto”(金发、帅气、端庄的容貌),这是《炼狱》篇开篇的一部分。仅用三个词就说尽了曼弗雷迪的容颜,让人不得不佩服但丁的诗才。曼弗雷迪美丽、年轻、悲剧的短暂一生,对浪漫派艺术家自不待言,也给了但丁这位曼弗雷迪死前一年出生的佛罗伦萨人以强烈的印象。

诗是用声音朗诵的。

首先是“金发、帅气、端庄的容貌”,接下来是“但一边的眉毛被从中间断开”。然后,曼弗雷迪向活着但却迷路进入死人世界的但丁微笑着说:“我是曼弗雷迪,是皇后康斯坦丝的孙子。”

但丁在日本被称为诗圣。在欧洲,人们称颂他为“桂冠诗人”。这首诗当然要用意大利语原文朗读,我还是想尝试着把它译成日语。其中,“biondo”和“bello”译了出来,但“gentile aspetto”这两个词却让我吃了苦头。

但“gentile aspetto”这两个词是关键。因为只有“端庄帅气”“举止高雅”才能最简洁地表现出曼弗雷迪的出身和教养。仅仅是“biondo”和“bello”的男人,找起来并不费劲。但如果他还“gentile aspetto”,……后世浪漫派艺术家们对这一点一定反应敏感。

研究家在评价曼弗雷迪时说他是腓特烈所有儿子中最像腓特烈的。因为热心鹰猎而对学艺产生爱好,与伊斯兰世界交流时毫无偏见。的确,在这些方面他很像父亲。不过我想,腓特烈一生具有强烈的自负心、坚持到底的意志、合理冷静的观点和摆脱困境的能力,曼弗雷迪在这些方面远不及父亲。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曼弗雷迪才迷倒了艺术家们。但丁也让腓特烈在《神曲》中上场。但是,悔罪的曼弗雷迪是在还有可能进入天国的《炼狱》篇中上场的,而父亲则是在根本没有可能进入天国的《地狱》篇中上场。可见,但丁虽然踏入了文艺复兴,却还残留着中世纪人的观念。对天主教会定的罪,腓特烈一概不悔。但丁很难处理腓特烈。他把腓特烈放在写异端者的《地狱》篇中的第十章出场,却只点了个名就继续往下写了。人们可以用曼弗雷迪作主人公做成电影、连环画或者游戏,但是腓特烈二世皇帝今后也一定享受不到这种荣誉了。

父亲去世那年,这位曼弗雷迪只有18岁,正处于实习期的正中间。他真正意义上的生涯开始于父亲死后的第16个年头。

腓特烈7个儿子中的最后一个,是他第三次婚姻时与英国公主伊莎贝拉所生的恩里克。他是正式婚姻所生之子,是嫡子,父亲去世那年才12岁。他的名字和康拉德、曼弗雷迪、已故亨利的两个儿子一起记在了遗书中,他被授予了耶路撒冷王位。然而人们只知道,这个儿子在父亲死后3年也去世了,不知道是因为出生太晚,还是没有足够资质的缘故。

除自杀的亨利以外,腓特烈6个儿子之间的关系相当好,这在当时的一般情况下宛如奇迹。在那个时代,就是一母所生的兄弟,像狮心理查和失地王约翰那样关系失和,在战场上对决的例子并不罕见。而腓特烈的儿子们始终团结一致,既没有发生嫡子无视庶子之事,也没有发生庶子之间争斗之事。腓特烈死后,罗马教皇曾经企图在他的儿子之间制造分裂,但没有一个人响应。“安提俄克的费德里科”甚至断然拒绝了教皇的利诱,被开除了教籍,还被剥夺了领土。尽管如此,他仍和弟弟曼弗雷迪一起守护父亲留下的西西里王国,坚持战斗。我想,这是腓特烈不分嫡庶,把所有儿子领到身边一起培养的好结果。


腓特烈除了这些儿子,还有8个女儿。在中世纪这个时代,不能用于政治婚姻的女子是“不作数”的,如果是庶出,一般就会被送到修女院。可是,腓特烈却让她们“作了数”,而且不分嫡出庶出。对娶了她们的一方来说,即使庶出也是皇帝的女儿,形式上也许有点仅次于嫡出的味道。

在这一点上,腓特烈这位父亲对女儿的照顾也很到位。他为8个女儿中的7个安排了与皇帝女儿相称的去处。女儿们分别嫁给了希腊尼西亚帝国的皇帝、德意志实力诸侯等。其中三人嫁给了后面将要讲述的“后备干部”。腓特烈不仅热衷于家庭建设,也很热衷于巩固家庭。

在8个女儿中,只有一个女儿是否出嫁情况不详。她就是从东方嫁过来的耶路撒冷公主约兰达的随从女官阿内丝所生的叫作“白花”这个罕见名字的女儿。不过,从她卒于1279年这点来看,她在当时算是长寿的。弄不好她是腓特烈的女儿中唯一进了修女院的人。那个时代的长寿女人,要么原本身体健康,要么不需要生育。


腓特烈既没有在女人方面出问题,除了长子外,儿子们没有一个让他烦心,女儿们嫁出去之后也没有一个有过必须让他出面处理的情况。如果说这就是幸运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幸运的人。不过,私生活方面的幸运不一定会导致事业上的幸运。光靠照顾周到,事业上的合作者是不会跟着你的,需要有点什么让他们也跟进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