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腓特烈治下的和平” 自治城邦的力量

现在,北非伊斯兰世界已经分为了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利比亚。当时,与北非隔地中海相望的是一些基督教世界的国家。在我写《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收集的资料中,有书籍研究当时基督教世界国家,尤其是意大利的海洋城邦国家热那亚、比萨和威尼斯同北非伊斯兰世界之间进口什么、出口什么。

据书上说,北非国家向意大利海洋城邦国家出口的是穿过撒哈拉沙漠运过来的黄金和非洲产的大理石等天然资源。而装在意大利海洋城邦国家船上向北非出口的却是工业制品,尽管那是手工业水平的。也就是说,北非出口原材料,进口加工制成品。

《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的主题是写罗马治下的和平崩溃后地中海的主人公海盗、海军和贸易商人。所以,如果弄清楚北非出口的是天然资源,就能最终得出由于无法吸纳过剩人口,不能就业的人就只能继续做海盗的结论。如果把同样的考察扩大到意大利,就会关系到本书的主题。

意大利海洋城邦国家阿马尔菲、比萨、热那亚、威尼斯出口的都不是自己国家制造的东西。只有威尼斯不久以后变身为制造业国家。但在13世纪,威尼斯也和其他海洋城邦国家一样,是以贸易为主的国家。威尼斯、热那亚、比萨都是从邻近的自治城邦买进产品,把它们运到中近东和北非的伊斯兰世界卖掉,再用赚到的钱购买香料等东方物产运到欧洲销售。这就是贸易立国。

因而,在这个时代这些意大利城邦还不能直接依靠制造过程吸纳人口。不过,通过购买克雷莫纳、米兰和佛罗伦萨等这些把能量集中于手工业的地区的产品,它们为这些城邦吸纳人口作出了贡献。

此外,在别的方面也不能说它们没有贡献。这些海洋城邦国家的船从船长到划桨手靠的是薪水有保证的人,而伊斯兰教徒的海盗船则总是用绑架来当奴隶的基督教徒来充任所需人数最多的划桨手。仅此一点就表明,到了中世纪后期的这个时代,与其说在伊斯兰世界,不如说在基督教世界,尤其是在意大利北方,正逐步形成一个社会,能够吸纳因不再容易死亡而不断增加的人口。

这一点有助于解释当时反抗“红胡子”皇帝的第一次伦巴第同盟的力量来源,但解释不了腓特烈所面临的第二次伦巴第同盟的力量来源。第二次同盟结盟于1226年,那一时期重叠发生了两件事,使得同盟方尤其是领袖米兰强大了起来。

第一件事是大量难民从法兰西南部移民到了意大利北方,这些人都是本身拥有生产技能的中产阶级。

1208年,由时任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倡导的“阿尔比十字军”终于接近尾声。这是一场以异端基督教徒而非异教徒为对象的战争,而最终演变成为法兰西南部与北部之间的争斗。1234年,法兰西王路易九世与法兰西南部最大的实力人物普罗旺斯伯爵的女儿玛格丽特结婚,迎来了“阿尔比十字军”的终结。这场婚姻表明,这次争斗是以法兰西北部吞并南部的形式结束的。于是,不愿意被吞并的法兰西南方人便大量流向了意大利北方。


米兰市区图

这个时期的米兰坚固了防守市区的城墙,足以防守两倍于市区的地域。单靠自然增长,人口不可能如此急剧地增加。通观整个中世纪时代,意大利南方与北方相比,北方与法兰西南部的距离更近,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有着共同之处。意大利西北部成为法兰西南方人的避难地也是自然趋势。

从法兰西南部涌入到意大利北方的难民都集中在这一时期,使得米兰及意大利西北部自治城邦的人口激增。难民如果不能为收容他们的地方所用,就是那里的累赘,甚至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但是,当时意大利西北部的自治城邦都有用好难民的体制。这些自治城邦都是制造立国的国家,可以为难民提供职业。这样难民便可以定居。这就是使以米兰为首的意大利北方自治城邦强大起来的最主要原因。

这个时代巴黎是欧洲的最大城市。法兰西的国王们把巴黎作为定居之地,巴黎的人口也有所增加。古罗马是一个人口近200万的城市,但中世纪已经没有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最多的就是拥有12万人口的巴黎。仅次于巴黎的就是要同腓特烈决一雌雄的米兰。米兰那时的人口是8万到9万人。威尼斯的人口在7万左右。热那亚的人口是威尼斯的一半。新兴意志高涨的佛罗伦萨人口不超过6万,而基督教的大本营罗马才只有3万人口。古代号称“世界首都”的罗马现在人口已经少到只要修复11条古代水渠中的1条就足够用的程度。

在这个时代,拥有超过8万的人口,而且这些人都是可以从事生产的中产阶级,有着很高的生产率,这也就意味着富裕。人还有另外一面,他们热爱保障自己安居乐业的国家。如果有人来进犯,他们具有哪怕拿起生疏的武器也要保卫国家的勇敢气概。以米兰为首的意大利西北部自治城邦扩大了城墙范围,有这种思想的人在里面集中住下。他们都将成为腓特烈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