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坚决走向法治国家 确立货币

但是,如果期望搞活“市场”,还有两件事情必须安排,那就是建立正确的计量法使任何人都难以欺骗他人,以及确立一种具有信用的货币使任何人都喜欢拥有它。

封闭在梅尔菲的皇帝及其合作者们当然没有忘记对这两大重要事项做出安排。

他们在长度、重量和数量等所有方面规定了准确的数值。他们还规定对违反者将处以巨额罚款,同时将其永远从“市场”中驱逐出去。

确立货币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当时的地中海世界还没有一种货币可称得上是国际货币。其中流通较广的是拜占庭帝国的索利都斯和伊斯兰世界的第纳尔,但都不是欧洲的货币。西西里王国有阿马尔菲的货币塔里,但自从阿马尔菲跌出意大利海洋城邦国家以后,塔里也失去了国际货币的地位。而下一时代的经济大国热那亚、佛罗伦萨和威尼斯都还没有自己国家的金币。这就是说,不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东方,国际通用货币还是一张白纸。

腓特烈决定自己新造国际通用货币,并在颁布《梅尔菲宪章》的同时,在意大利南方的布林迪西和西西里岛的墨西拿两地开始造币。为了纪念他所崇拜的人,腓特烈将金币命名为“奥古斯塔”。很显然,这本身就是“复古”,成为后来文艺复兴的口号。

被称为“奥古斯塔”的金币重5.3克,直径20毫米,纯度20.5K。正面雕有腓特烈模仿古罗马皇帝的侧面像,很像古罗马的奥里乌斯金币,周围刻着略语文字。背面雕刻着神圣罗马帝国的纹章鹫,周围的文字是拉丁语“FRIDERICUS”(腓特烈)。简言之,三十过半的腓特烈把自己当成古代皇帝奥古斯都了。


腓特烈的奥古斯塔金币(右)、第纳尔金币(中)、奥古斯都的奥里乌斯金币(左)

想模仿重量达7.8克的古罗马时代奥里乌斯金币的心情可以理解,“奥古斯塔”本身也足有5.3克。奥里乌斯金币并未被广泛使用。在帝政下的罗马,支付工资等使用的是价值只有奥里乌斯金币二十五分之一的第纳里乌斯银币。

然而,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到,确立一种具有信用的基本货币也有很大好处,因为发行这种货币可以提高发行国家的信用度。“奥里乌斯”金币存在的理由,以及模仿它的腓特烈的“奥古斯塔”金币存在的理由都在于此。简言之,一个国家拥有让人喜欢得到的货币,人们也就喜欢与这个国家保持经济关系。这也是腓特烈所瞄准的目标。

话虽如此,既然是货币,平常能得到更多的使用也是很重要的。在美观方面,据说“奥古斯塔”金币胜过中世纪任何国家的金币。但还需要有平常使用的其他货币。因而还有一些以“小奥古斯塔”金币为主的、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其他货币。“小奥古斯塔”只有“奥古斯塔”重量的一半,好像与含金1克的轻便货币“塔里”同时并用。

尽管如此,腓特烈的“奥古斯塔”金币仍然是中世纪时代欧洲最先铸造的、信用度很高的货币。听说没有一个伊斯兰商人不喜欢用自己的货币“第纳尔”去兑换“奥古斯塔”金币的。

仿佛以1250年腓特烈之死为界一般,其后“奥古斯塔”金币的铸造量一落千丈。许多意大利城邦国家也接二连三地开始铸造其他金币取而代之了。

1251年,热那亚共和国开始铸造“热那维诺”金币。

1252年,佛罗伦萨开始发行“弗罗林”金币。

虽然威尼斯通常起步较晚,但一旦开始总是做得很彻底。到了1284年,威尼斯共和国发行“达克特”金币,加入了金币铸造国家群。

以后,“弗罗林”和“达克特”这两种货币逐渐成为后来欧洲及中近东世界的国际通货。不论在欧洲还是在东方,谈生意都可以用“以弗罗林计价”或“以达克特计价”的方式了。人们感觉到,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在成为文艺复兴主人公的过程中,一路上都为信用货币的铸造所伴随。而文艺复兴正产生于这两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所孕育的文明文化之中。

顺便说一下,我寻找刻有腓特烈侧面像的“奥古斯塔”金币有30多年了,最终还是没能如愿。我买到了刻有奥古斯都的2000年前的金币,所以可以用自己的手去抚摸它。我能够亲手抚摸仅仅800年前的“奥古斯塔”金币,还是因为托了意大利造币局的福,最终用他们收藏的一枚藏品方才实现。除此之外,听说德国和英国的博物馆里还存有不多的一些。

这种金币存世数量之少,原因不仅在于铸造数量本身就少。由于这枚金币被评价为中世纪欧洲的最美金币,很多人想要得到,硬币市场中不见其踪影。伊斯兰世界也有很多人热衷于弄到这枚金币,以至于连确定散失地点都不可能。也许只能认为那是梦幻金币。

在腓特烈主导下完成的《梅尔菲宪章》就这样把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国家转型所需要的一切事项以法律的形式逐条罗列出来。可是,要想让这些法律实际发挥功效,还需要数量庞大的官僚。光靠那不勒斯大学的毕业生终究不够。于是腓特烈在巴列塔城里新建了一所专事培养事务办理的官僚的高等学校。从那不勒斯大学和这所官僚培养学校毕业出来的年轻人都将成为把腓特烈这个“头脑”考虑出来的政策付诸实施的、有能力的“手和脚”。这样,腓特烈也成为中世纪欧洲关注到建立官僚机构重要性的第一人。

要用好已经建好的官僚机构,建立一个能够发挥功能的传递机制不可或缺,在那个时代更是如此。中世纪首先注意到这种制度重要性的是意大利的通商国家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但他们是生意人。若论及不是专做生意的君主,那腓特烈则是第一人。


腓特烈的公函

在盖着皇帝纹章的口袋里塞满公函,放上马背,成队的马走出城门。在腓特烈逗留的城市里,这已经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了。同样,人们也看惯了背上驮着同样口袋的马队反向走进城门的景象。

传说光是跟随腓特烈在各地走动的人就有100到150人之多。说到皇帝出行,无论是谁,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众多身着华丽服装的宫廷人员随行的景象。然而经常跟着腓特烈的却是记录公文的书记员和运送这些公文的人。皇帝的队伍等于移动的官邸。

以上是1231年腓特烈颁布的《梅尔菲宪章》及其重要部分的摘要。通常,这种重要文书应该用也是法律语言的拉丁语书写。而《梅尔菲宪章》则是通篇用意大利语写成,用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能读懂的俗语写成,表现了腓特烈想让更多领民阅读《梅尔菲宪章》的热切之心。

读了这份文书,人们就能知道三十过半的腓特烈想如何构建西西里王国这个自己的国家了。用一句话说,那就是脱离封建社会,向以君主为最高领袖而发挥功能的国家转型。刚听到腓特烈要制定宪章,就传来了教皇格列高利九世的担心与恐惧之声。教皇是否读了完成后的宪章便能打消他心头的担心与恐惧呢?

格列高利教皇在《梅尔菲宪章》还未公开以前就已经给腓特烈写信说,腓特烈搞的这个宪章“是对以罗马教皇为最高领袖的基督教世界秩序的破坏,因而是失去上帝恩宠的行为,将成为上帝和信徒的敌人,收手吧!”

但腓特烈并没有收手,《梅尔菲宪章》得以完成。完成后的宪章必定送到了罗马教皇的手上。因为尽管腓特烈自己不承认,但根据罗马教皇的说法,归根结底西西里王国是罗马教皇领土的一部分,西西里王国的国王也是罗马教皇的一个家臣。

所以,罗马教皇是读了《梅尔菲宪章》的。那么,读了以后他的担心和恐惧打消了吗?

完全没有。非但没有,他的担心和恐惧愈发加大了。

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九世认为腓特烈制定《梅尔菲宪章》就是对以罗马教皇为最高领袖的基督教世界秩序的破坏,是失去上帝恩宠的行为,是跟上帝和信徒敌对的行为。他根本没有改变这个想法。

这就是说,教皇格列高利九世断定,《梅尔菲宪章》是腓特烈针对教皇和基督教会的反体制思想结出的果实。


梅尔菲宪章的一部分

要是以前的格列高利,大概当即就开除腓特烈教籍了。可是,教皇自己已经痛切地知道,开除腓特烈的教籍不会有效果。而且,不愿意带十字军远征同制定让国家发挥功能的法律不是一回事。单凭制定了法律是不能处以开除教籍处分的。

60岁的教皇通过“和平之吻”与腓特烈重归于好,并解除了对他开除教籍的处罚,而36岁的腓特烈却紧接着就投入了制定构筑排除宗教的世俗国家不可或缺的法令集。教皇根本不想允许腓特烈这样下去。他认为“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单单想到腓特烈处在必须服从的地位却拒绝服从,格列高利就会怒火中烧,其他一切他都视而不见了。教皇开始寻找新的“武器”,当然,这是能够有效牵制腓特烈的“武器”。

1231年9月,皇帝腓特烈二世颁布《梅尔菲宪章》。

1232年2月,教皇格列高利九世设立“异端裁判所”。

这些日期并非偶然。《宪章》的所有条目都是以“皇帝诏曰”开头的。在教皇格列高利看来,即使是约束信徒的现世法律,也必须以“教皇命令”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