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斯谚与蜕变中的台湾推理
既晴
Ⅰ
约莫十余年前,台湾的因特网肇生于学术研究单位,以全国大专院校为起点,世界的知识在虚拟国度中逐步构建起前所未有的联通工程。台湾推理文学也参与其中,开启了新的转折点。
过去的文学舞台主要是平面媒体,单行本、副刊、杂志不一而足,纯文学为其主流,类型文学中,幸运如推理小说有专属的《推理杂志》,也有断炊如科幻类的《幻象杂志》。
《推理杂志》虽长期存在,但面对新人辈出、名作鼎盛的外国推理,台湾的视野仍属以管窥天,难见全貌。经历过八零年代的日本推理翻译浪潮,取法外国的台湾推理,发展也渐渐走到极限。立意极佳的“林佛儿推理文学奖”,也在举办过四届后悄声闭幕。
然而,在网络世代来临之后,则迅即跨过印刷成本的门坎,无国界、无时差的推理信息网于焉实现。从早期的BBS到后来的WWW,新一代的台湾推理论坛无役不与,与同为华文推理的中国相比,尽管在信息交流、作品阅读上旗鼓相当,但台湾自身孕育十年的创作初芽,终于凭借着这股网络新力量,卓然崛起。
本书《尼罗河魅影之谜》的作者林斯谚,正是在台湾推理蜕变中的此刻登场。
Ⅱ
第一次见到林斯谚,是在第二届台湾推理俱乐部年会席间。
当时,他已在《推理杂志》上发表过〈销凝之村〉和〈判决〉两部短篇,手边还有一篇〈恋爱密码〉尚未发表,而角逐首届人狼城推理文学奖的作品〈雾影庄杀人事件〉,则在评审、网友间获得不少好评,正值创作力炽盛之际。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时他还是个二年级的大学生。我投身创作也是大二伊始,但比起林斯谚充沛的创作能量,动辄处理三万字以上的故事,还真是遥遥不及。
言谈之中,他提起自己后续还有许多写作计划。在〈雾影庄杀人事件〉获得佳作后,陆续又完成〈钢琴里的爱情〉等作品。短短两三年内,发表长短篇达十部,总字数超过三十万字。
事实上,倾读〈雾影庄杀人事件〉时,已能强烈感受到林斯谚拥有早熟的写作长才。纤致细腻的抒情描写,居然能与斗智论理的逻辑推演交错融合,不仅勾勒出与众不同的意境,也建立了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
林斯谚笔下的侦探林若平,是一位年轻、单身的哲学家,崇尚人类理性、相信宇宙秩序,对于偶然发生在身边的谜团,无论是否涉及刑案,决不轻言宽贷。然而,与其它神探不同的是,林若平在另一方面却又充满感性情怀,深陷谜团时往往困于情感迷惘而浑然未觉,稍有不慎就会自缚于思路的陷阱。
在这两股极端理性与极端感性的拉扯背离之下,林若平得一边挣扎、一边克制,方得以摸索出案件的真相。正是存在着如此的内在心理矛盾,林若平既平凡又不凡、既深智又深情的气质,散发出易于亲近的魅力。
除此之外,林斯谚多面向、多触角的创作型式,也令我由衷折服。无论是暴风雨山庄、密室谋杀、暗号解谜、叙述性诡计等等,他都有独出胸臆的创作成果,表现不俗。从现已发表的诸作品不难发现,林斯谚将解谜推理视为创作主轴,在他的故事中,必定至少有一个符合传统本格定义的谜团待解,而且线索、伏笔一应俱全,毫不隐瞒掩饰,对智力竞技的公平性极为讲究,读者和作者较量的参与度绝对百分之百。
虽然谨循古典解谜的创作法则,林斯谚的笔下仍然不乏大胆的实验尝试。若有机会见识到他的新作〈残冬〉或〈冰之刃〉,相信同样必定会惊叹于他新颖独特的殊异构想。有攻有守的创作弹性,可谓是林斯谚对推理文学本质的诠释中,最为显眼的一大特征。
Ⅲ
二零零四年,林斯谚以〈羽球场的亡灵〉荣获第二届人狼城推理文学奖首奖的肯定。接着,他开始进行《尼罗河魅影》的创作计划。短短四个月间,全书已经完成。针对初稿,他与我交换过意见后再稍作润饰,如今顺利付梓成书,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推理。
在此不拟详细介绍本作故事,我想谈的是自己从林斯谚身上感受到的创作者新印象。我认为这将会是未来的台湾推理作家共有的特质。
网络整合了最大量的推理知识,也汇聚了最庞杂的推理论述。林斯谚之所以年纪轻轻即能达到前人所不能达到的创作资历,除了近年来翻译推理数量日增之外,与网络资源的爆炸性膨胀有着必然且绝对的关系。
作品阅读速度再快,仍不敌网络精华知识的迅即直接。由于台湾缺乏推理研究典籍,推理创作者大都得仰仗流通快速、无远弗届的网络资源,认知程度才能大幅跃升。
先前拙作《魔法妄想症》亦是在身处相似情境下,受网络资源的强势启蒙才得以完成,相信在同样情境下催生出来的长篇推理将愈来愈多。以此观之,与最初十年的台湾推理发展,也就划出了一道明确的分野。网络是孳养、孕生下一代创作者的新能源。
换句话说,推理创作者再也不能置身网络之外,而长篇作品也将成为必要条件。完成《尼罗河魅影之谜》后,林斯谚终成推理作家的新生代标竿。在此并寄予未来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