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新驸马案 第十八章 公孙失策(一)
却说正当包拯等人为公孙策的下落担心不已时,在陈州城一个昏暗的房间里,公孙策也同样焦虑不安的在担心着包拯的安全。公孙策是几天前被人抓住关在这里的,当时他是听说包拯要来陈州赈粮,所以兴冲冲的想去向他报告调查到的情况,不料走到半路,就碰到了一个官府里的人,那人说是包大人派他来要公孙策去一个地方,包拯在那里等他有机密的事要说给他听。公孙策想到包拯曾和他说过到陈州来查案要悄悄的进行的话的,因此丝毫没有怀疑就跟着那人走了,走到郊外的一间草屋前,公孙策感到了不对劲,刚想开口问个为什么,就突然被人打晕了,醒来后就发现被关在了这儿。
公孙策对这一切感到非常纳闷,对方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把他抓来关在这里?公孙策心里想到这发生的一切肯定是和那女尸案有关的,因为他和这里的人都不认识,是不可能结下仇家的,想到此,他发现自己身上似乎被人翻查过,对方一定在找一样东西。公孙策暗暗舒了口气,因为他把那样东西放在了一个很安全的地方。
没过多久,就有一个蒙着面的人过来叫他把东西交出来,公孙策当然不会屈服,他理都不理那个蒙面人,那个蒙面人似乎也很忌惮公孙策,不敢在他面前多说话,扔下一句“你迟早会说出来的”,就走了。后来,他又来找过公孙策几次,目的都是一样,见公孙策宁死不屈,就威胁他说不把东西交出来就会对包拯不利。公孙策虽然担心包拯的安危,但也没有蠢到真的要把东西交给他,真那样做的话,首先自己的命先没了。公孙策还是没搭理他。
公孙策曾想过要逃跑,但他发现这儿对他看管很严,除了一个给他送饭的人在三次吃饭时给他送来饭菜外,再没有一个人到这儿来过。公孙策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这房间似乎是一个密实,而且是在城里的,因为他发现那个蒙面人每次来过后地上都没有留下痕迹,如果是在野外的话,一定会留下泥土的,这房间除了一道铁门外再无其他的出口,公孙策明白要打开这道铁门是不大可能的,他放弃了逃跑的念头,决定静观其变。
公孙策回忆起了包拯要他来陈州后所发生的一切,那次他辞别包拯悄悄的来到了陈州,他对驿馆的官员说是来陈州公干的,让他千万不要暴露他的身份。然后他就来到市集四处打听卖那布料的店家,他记得很清楚,那布因为精美,且做工精细,在陈州城里是没有几家店有那手工的。
果然,公孙策没费多大劲就找到了那家布庄,老板是个看上去挺面善的人,公孙策就说是向他打听一个人,是从家里走失的很重要的一个女眷。那老板看公孙策不像是那种油嘴滑舌,心怀不轨的人,就爽快的答应了。
公孙策于是就跟他说要找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子,模样挺标致,他讲了她大概的容貌,老板仔细想了一会儿,说没有看见过这个人。
公孙策不死心,又问有没有一个女子来买这里的布料。老板又想了一刻,抱歉的说还是没这样的人来。公孙策很失望,他正要离开时,老板忽然叫住了他,说有人来买过布,不过是一个男子买的,他还带着一个女的,那女的站在门口没有进店,不过样子似乎和公孙策说的差不多,不过他不敢肯定。
公孙策大喜,急忙问那个男的长得是何模样。老板说那男子长的英俊潇洒,风度翩翩,而那个女的却看上去像个乡下村妇,不过看他们的行为举止非常的亲密,不是夫妇就是兄妹。公孙策想光凭这一点怎么去找线索啊,正想再问问时,老板忽然恍然大悟似的说道,那个男的说话的口音是本地陈家庄人,公孙策又惊又喜,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和女尸案有关的线索,也许这就是破案的关键。公孙策向老板问清楚那陈家庄的去处就连忙马不停蹄的赶了过去。
陈家庄是个不大的庄园,约有百十户人家,公孙策就向人打听有没有长的和那个女子一样的人。不料问了很多人,都说没见过,相反还朝他露出了惊讶的神色,公孙策知道这里面一定有古怪,就不动声色的退出了村庄。
到了夜里,夜深人静时,公孙策又悄悄的潜入到村庄,他还没进入时就听见了一阵哭声,他大感惊奇,这时还会有谁这么伤心的哭呢?他循声走过去,发现原来是一个中年妇人,正在失声痛哭。公孙策走过去问她为什么要在这儿哭泣,哭的是她的什么人。
那妇人不防有人过来,吃了一惊,待她见到公孙策似乎没有恶意,才向他哭诉道,她哭的是她的一个邻居,是个老太婆,她有一个儿子,辛辛苦苦读书考取了功名,本以为可以享福了,没想到自从儿子进京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家里留下的只有她和儿媳妇。后来她想想实在放心不下,就让儿媳妇去京里去找儿子,不料儿媳妇走了后就一去不复返,老太太这时又生了病,身边没有人照顾,加上心情焦虑,就倒下了。外面的人又带回来了一些谣言,说是她的儿媳妇已死在京城里了,她的儿子也不知所踪。老太太一时气血攻心,没有熬过几天就走了,我是想想她实在是哭啊,就帮她办了后事,来哭哭她,可怜她辛苦劳累了一辈子,什么福也没有享到就去了,本来儿子高中后还抱着很大的希望,可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啊,正是这希望害了她。那夫人说着说着不停的擦着眼睛,看样子她是深有感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