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 Children 第七章

面谈室只剩下我及志朗同学,我重新提问。

志朗同学的表情变得比较开朗了。我虽然较为放心,但还是很在意刚刚离席的志朗同学的父亲。他在离开面谈室之前狠狠地瞪了志朗同学一眼,并以恐吓般的语气丢下一句:“给我小心一点啊!”

“你父亲平常就这个样子吗?”

“你说那个人吗?是啊。”

志朗同学以“那个人”来称呼父亲,这让我的心情变得很糟。

现在有许多孩子会以称呼他人的字眼,例如“那个人”或“那家伙”来称呼父母,甚至在面对面时还会直接称“你”。有时候可能是因不好意思或装腔作势才这么称呼,但这样的称呼却导致不少亲子之间产生了代沟。

我看过一本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说,里面写道:“俄国这种亲子之间不顾礼貌的对话习惯,在亲子感情融洽时还无所谓,但若吵起架来就另当别论。”我倒是认为就是因为对话时没有礼貌,才会导致亲子吵架。

“今天你妈妈没有来吗?”

“我妈妈去旅行了。”

“你肯用‘妈妈’来称呼你母亲,但却用‘那个人’来称呼你父亲?”

志朗同学有点困扰地垂眼,似乎试图想出一个较好的答案,随后又闭口不语。

我改问他那天顺手牵羊的情形,他看了看面谈室的出口,支吾其词。这种状况在面谈中出现过好几次。

志朗同学原本应该是个很健谈的孩子。毫无理由,我只是直觉地如此认为罢了。硬要说原因的话,我觉得他看起来像是个擅长对话、沟通,在班上蛮受人瞩目的活泼少年。

不过,在我眼前的志朗同学却不太爱讲话。他明明看起来很想跟我说话,但是在开口前总会有所踌躇。

造成这种状况的唯一原因,肯定是父亲的出席带给志朗同学莫大的压力。他父亲丢下的那句“给我小心一点啊”束缚了他的心。

“志朗同学,你平常假日都做些什么呢?”为了转换心情,我换了个话题。

志朗同学并未立即回答,他好像在苦恼回答这个问题也无妨或是应该保持沉默。过了一会儿,他才小声地回答:“听爵士乐。”

“哦,听爵士乐啊?”我不太清楚现在的高中生听爵士乐算不算普通。“你父亲对此有什么看法?”

“我爸爸很讨厌爵士乐。”志朗同学小声说道。“他一知道我在听爵士乐,就会生气地关掉音响。”

我没察觉到志朗同学只有在这次回答时,以“爸爸”一词来称呼他父亲。

“他明明那么喜欢运动服?”

“咦?”

“爵士乐与运动服听起来很像对吧?”我说道。“运动服、运动爵士、爵士乐。”①

①此句日文原文念作JYA-JI、JYA-ZU、JYAZU,为谐音冷笑话。

志朗同学很认真地问我:“请问武藤先生……,你今年几岁?”

“二十八岁。”

“哦——”他露出意有所指的表情看着我。

“你那是藐视的眼神吧?”

“没有啊。”

“你当我是个傻瓜,觉得我是个老头子,对吧?”

“不……”志朗同学摆出装傻的神情。“只是……,拿运动服及爵士乐来搞笑,实在不太恰当吧。”

“这种冷笑话反而会让人觉得新鲜,不是吗?”我刻意强调了“反而”这个字眼。

原本我还期待这招豁出去的冷笑话能稍稍打开志朗同学紧闭的心门,不料效果并不如预期的好。

“你是很想要那本漫画吗?还是什么都好?”

“我应该是……想要那本漫画。”

“你不觉得自己做错事了吗?”

“当时并不觉得。”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持续对话了一阵子。不过在我问到“现在你觉得自己做错了吗”之后,他再度陷入沉默。

“说说看你当时的心情吧。”我装得像十年老友,语气轻快地询问他,但志朗同学依旧含糊其词。

“你若坚持不肯说出真相,那我就要请你下周再过来一趟喽。”我很夸张地加强语气说道。

不知为何,志朗同学听到之后反而很高兴地回答:“真的吗?”之后不管我怎么问,他都不肯回答。

也许他瞧不起我,觉得只要再来面谈一次就可以;或是他不中意我的问话方式。总之他就是不愿意再度开口回话。

没办法,我只好请志朗同学到外面等,换他父亲进来面谈。

志朗同学在离开面谈室时回头对我说:“请你记得把我刚刚跟你说的话全部告诉那个人。”

“将你说过的话全部告诉你父亲?”

“嗯,请告诉他我说了些什么。”

我回答:“知道了。”不过,却无法理解这个要求的用意何在。我抓了抓头,心想:要我告诉他你讲了什么……,不过志朗同学,你明明什么都没告诉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