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我们给本案的犯罪嫌疑人取了个外号叫“受害者”。如果把“受害者”称为中国最冷酷残忍的连环杀手,一点儿也不为过。
——但这并不是重点。
连环杀手都有性格缺陷,他们就混迹在我们的身边,犹如把一个逼真的塑料苹果藏匿于水果篮中,让人无从分辨。不过,杀手身上通常都会散发出只有同类才能嗅出的特有的气场。
本书所记载的故事正是以此作为立足点的。
“受害者”在猎杀无辜者的同时,也在被更高级的杀手觊觎着。
作为“受害者”,仅仅是这个生物链的最低层。他在7年的时间内一共杀害了8名女性,而且手段残忍到令人发指。
“受害者”的猎物是高知女性,地点仅限于J市,犯罪标签是猥亵尸体和摄影记录谋杀过程。所以尽管离他最后一次作案时隔两年,人们在一个地处偏远的窨井里,发现了那些成堆的骸骨,以及牛皮纸袋里装着的相片,于是梳理出了他的犯罪脉络。
在他说出自己奇怪的逻辑之前,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在行凶之时进行摄影特写!
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剖开那些尸体的皮肤!
没有人知道他带走那些皮肤组织有何用途!
自1996年起,他每年都会花上大量的时间来精心挑选出一个合适的人选来完成杀戮。其间他曾消失了两年。2001年却又突然出现,作案4起。2002年,在又一个女性死于他的屠刀之后,他再一次销声匿迹。
他就像一个幽灵,游荡在我们的身边,来去无影。
更重要的是——
没有人知道,他是否还会卷土重来!
直到他遇上了另一个更为残酷的专门捕杀连环杀手的人。
一切就变得失控了。
犯罪现场报告
1996年8月26日 被害人:23岁女性
颈部被切开,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下身赤裸,上身共有刀伤26处。
1997年7月27日 被害人:19岁女性
颈部被切开,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下身赤裸,上身共有刀伤36处。
1998年9月15日 被害人:24岁女性
颈部被切开,全身赤裸,上身共有刀伤16处,双耳及头顶部有13cm×24cm的皮肉缺失。
2001年1月19日 被害人:24岁女性
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裤子被扒至膝盖处,颈部被刺割,上身共有刀伤8处,双乳及背部有30cm×24cm的皮肉缺失。
2001年4月30日 被害人:22岁女性
颈部被切开,上身有22处刀伤,下身赤裸,双乳、双手及阴部缺失。
2001年7月30日 被害人:8岁女性
下身赤裸,颈部系有皮带,阴部被撕裂并检出精子。
2001年11月22日 被害人:28岁女性
颈部等处有锐器伤3处,并遭强奸。
2002年2月9日 被害人:25岁女性
颈部被切开,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下身赤裸,遭过强奸。
2008年年末,我从网监支队调入A部门,在“悬案清理”工作组担当网上接洽。该组的性质介于职能和科研之间,之所以那么奇怪,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周炳国。
周炳国,60多岁,某大学犯罪学教授,学物理出身。七十年代开始在刑警大队做勘察工作。当时本市出了个连环杀手,专挑下雨的星期五凌晨作案。周炳国出现场出得多,最后给出的建议是:连环杀手30岁左右,男性,单身,身高一米六八左右,体格健壮,国字脸,发际线靠后,作案时喜欢穿灰色的夹克衫,抽白沙牌香烟……
刑警队听了很惊奇,现场也就一堆螺丝钉,周炳国就能把凶手猜得那么透彻?赶忙问他的依据是什么,周炳国冒出来一句让人哭笑不得的话来:“靠感觉。”
警察晕。
当然靠感觉也没错,下意识的警觉本来就是警察的职业天赋,见多识广,整天神经紧绷,多少有点儿过人的第六感。但你要说,“我感觉是他”,“我感觉他在说谎”,“我感觉这其中有问题”这些都能让人信服;可周炳国的“感觉”,类似于“我感觉你老婆屁股上有个火疖子”,除非他见过,否则这就不是破案,而是算命。
在刑警队里,那些搞勘察的,类似于现在老百姓眼里做IT的,都是些屁股大,戴副眼镜,除了编程和篮球,什么都不懂,就算有个漂亮妞过去请教,他也能翻个白眼,来一句,“不要老是问这种stupid问题”,把你呛到十万八千里之外去。
所以,大伙儿就没把周炳国的“感觉”放在心上。
没过几天案子破了,凶手被抓,在审讯的时候,有个警察突然想起来当初周炳国的“感觉”,不对比不知道,一对比吓一跳,周炳国当时列出来20多条嫌疑人描述,居然有19条是符合的,这就有点儿神奇了。
再去问周炳国,回答还是“靠感觉”,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当时是真不知道。
成也“感觉”,败也“感觉”,往后数年,周炳国就一直被这个“感觉”困惑着,到了新世纪,他才算找到答案,说出来你都不信做——中国的中医哲学。
周炳国的这套理论说起来比较复杂,但用句成语就能概括:相由心生。
在2002年和2003年的时候,有个教授翻译了一本行为证据科学的专业书,我有幸读到,才知道这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几十年,有专业的名字,叫“犯罪心理画像”。人家的理论基础是《行为心理学》,周炳国的理论基础是《黄帝内经》。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但殊途同归,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不管黑猫白猫,能够抓着耗子,就是好猫。
领导对周炳国的能力还是挺认可的。那时候国家刚从弯路上转回来,百废待兴,基本上稍微能有点儿成绩就算人才,要加以培养。于是乎,周炳国就转了行。一路顺风顺水,从硕士到博士,又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犯罪学博士,这还了得,实验、课题、研究成果,在全国都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