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武场领军——少将李德生 第四节
4.李德生试探地问了一下副主编:是否看了郭兴福教学法以后再走?谁也没想到,这一看,引发了中国军队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练兵运动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1964年的“大比武运动”对提高人民军队军事素质、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像里程碑永载史册,至今仍令许多人缅怀与向往。
“大比武”的发源地就在12军,当时的军长就是李德生,“郭兴福教学法”是李德生一手抓起来的。
1958年,已是12军军长的李德生去了北京高等军事学院(今国防大学)学习。整整上了3年,收获很大。毕业后,仍回12军任军长。
战争年代,戎马倥偬,征战不停,部队主要是通过实战学习打仗,和平时期,提高部队战斗力就要靠军事训练。部队训练应该如何搞,李德生是带着这个问题重新当他的军长的。
李德生把分管训练的干部找来,要他们如实汇报部队训练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一些干部抓训练顾虑多,因为原来搞正规化训练时,许多是苏军的训练方法。中苏关系恶化后,反了“教条主义”,否定了苏军那一套,强调继承我军的优良传统。但具体起来哪些是应当继承发扬的我军优良传统?怎样继承?苏军的方法又有哪些不能用?都不很清楚。所以部队训练五花八门。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在1961年初,李德生就带着军、师、团联合组成的工作组,到34师100团2连蹲点,去摸第一手材料,寻求解决办法。
到了部队后,李德生看到战士练兵热情很髙,劲头很大,但是下部训练方法缺乏灵活性。射击训练时,干部检查预习忙得团团转,战上趴在那里半天只能瞄几枪;战术训练时,战士满山跑,不讲究队形。战士们自己还编了一些顺口溜,说“练射击,磨肚皮”、“练战术,走起来一条线,卧倒一大片。进攻满山跑,防御没事干”。有的连队为了出好成绩,射击专选无风的天,战术考核专选无坡度的平地进行。
这样练出来的兵,怎么能拉到战场上去打仗?
必须让干部战士清醒过来。
一天,李德生在2连进行了一次检验性的事先不打招呼的实弹射击考核。
出的情况是:敌人在离营房十几里外的三角山空降,2连的任务是立即紧急集合,跑步前进消灭敌人。
2连全副武装跑了十几里以后,李德生突然命令:改变方向追击敌人。
2连又翻了十几个山头,趟过三条小河,来到了三角山下,刚一到达预定地点,李德生立即命令全连进行实弹射击。
结果,2连这个在全军被认为是训练好的连队,只打了个“及格”成绩。
李德生把负责2连训练的副连长郭兴福找来,询问一些问题。这时郭兴福正在生闷气呢!他对军长的“突然袭击”式考核想不通。他闷声不响,却是一脸的委屈情绪。
李德生早已看出,没有批评郭兴福,只是连问了几个问题:“在深山密林里,刮着狂风,下着暴雨,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向导,你们连能不能夜行百里?”
郭兴福想了想,答:“根据现在训练水平,不行!”“在各种距离上,在表尺规定的射程内,不论出现什么目标,你们连的战士,能不能举枪就把敌人消灭掉?”郭兴福又想了想,答:“不行!”
“在一二百米内,在猛烈的敌火下,你们连的战十,能不能勇猛地冲上去?敢不敢同敌人拼刺肉搏,最后消灭敌人?郭兴福想也不想,答:不行!”
在李德生的连续提问下,郭兴福头脑清醒了,开始认识到自己连队的训练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李德生和郭兴福谈了一个下午,告诫他训练是为了打仗,不是为了摆花架子,一定要从实战出发,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每一个战士都练出真本领。
郭兴福心服口服地带连队回营房了。郭兴福是山东邹平县人,1930年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幼年丧父,家中生活艰难,只读了3个月书后,就在家拾柴、放猪。1944年14岁时,到国民党吴化文部队当勤务兵,1948年济南战役随吴部起义,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补充到华野13纵队战斗连队当兵,参加过淮海、渡江、淞沪、漳厦战役,当过战士、副班长、班长。1951年进陆军步兵学校学习,1955年毕业后分配到12军来的。
过了一些日子,12军召开了一个训练现场会,郭兴福没有辜负李德生的期望,他负责教学的战斗小组进攻形式活、作业内容丰富,符合实战要求。
李德生和军里领导决定抓住郭兴福的教学法不放,逐步完善和提髙,将2连3班作为试点班,让一名副排长当班长,让郭兴福当教练员。
郭兴福教学法从此起步。
经过半年艰苦努力,郭兴福和他带的这个班进步很大,在教学上已经有了一套较成型的办法。李德生见他们已经练出些成效,就先后组织34师营、连、排干部参观了两次,要大家提出改进意见,又組织全师干部看了一次,普遍反映较好。李德生又让作训处参谋带小分队到另外两个师表演,也获得好评。
一天,总参军训部《军训通讯》杂志的副总编带着几位编辑来到12军军部,《军训通讯》当时是指导全军训练的刊物,发到全军团以上单位,李德生每期都读得很仔细,以求开阔眼界,了解全军训练动态及解决一些训练中碰到的难题。这次刊物副主编来到军里,是个极好的交流机会。当时郭兴福这个班的训练试点工作,正处于探索阶段,12军既没有向南京军区训练部门报告,也没让对外进行报道。现在总参专门研究军训的杂志社来了人,是否借此偶然机会请他们看一看呢?李德生试探地问了一下杂志的副主编:是否多留一天,看了郭兴福教学法提些意见再走?副主编欣然同意。
第二天,李德生陪他们顶着烈日观看了郭兴福班的战术训练表演。那天气温髙达37度,郭兴福和战士们在作业场上浑身汗水湿透,但始终情绪饱满,操演认真,要求严格,训练中还开展群众性的政治工作;研究问题时,热烈争论,畅所欲言,一派活跃气氛,再现了我军战争年代开展军事民主互教互学的优良传统。
副主编等人看过后,大感意外,连声称好。并当场表示:他们不再南下了,就留在金华,请军里派几个人,一起到2连总结郭兴福的教学经验,将3班全部作业过程整理出来,向全军推广。
1961年10月2日,《军训通讯》为介绍郭兴福的教学经验,特地出了一期专辑,并扩大发行量,从原来只发行到团一级扩大发行到连队。专辑中载有2连战术训练经验、郭兴福任班长的单兵进攻战术作业笔记。编辑部还撰写了《既严又活》的专论。第一次向全军介绍和推广了郭兴福教学法。
这一期《军训通讯》专辑也呈送到了当时分管军事训练的叶剑英元帅的桌上。
叶剑英肯定了“郭兴福教学法”这一创造。《军训通讯》专辑同样也引起了南京军区领导的关注,分管训练的王必成副司令员,立即要郭兴福去南京表演。王必成看过后,连声称赞,并当即对军区有关部门作了三条指示,一是南京步校毕业班的学员,要把这一套教学法学会了才能毕业分配;二是军区司令部立即组织郭兴福到全区部队巡回表演;三是做好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的宣传工作。
郭兴福刚在军区表演没几天,总参分管军事训练的张宗逊副总长,就奉叶剑英的派遣来南京观看了郭兴福的表演,看后指出:像郭兴福这样严肃、认真、灵活的训练单兵、小组的方法,是个方向问题,也是我军传统的练兵方法,应该推广。
从1962年3月到10月,郭兴福带着他的小分队除在南京军区多次表演外,还应邀到广州、武汉、沈阳军区作了数十场表演,受到热烈欢迎。李德生专门派出军政干部组成的工作组随同郭兴福小分队巡回表演,帮助郭兴福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他们每次出发和归来,李德生和军里几位领导都要和郭兴福谈话,对他提出要求和鼓励。
郭兴福教学法传播开后,推动了全军群众性练兵热潮的兴起。总参为适应这种形势需要,于1963年底,在镇江召开了有各大军区、军事院校领导干部参加的现场会。叶剑英元帅专程赶到镇江,观看了郭兴福单兵进攻战术作业表演。
历史已经过去了30多年,当年轰动全军的“郭兴福教学法”因纪录手段有限,留下的真实生动画面资料不多,今天的军人和普通人对郭兴福教学法多数只是风闻。那么,郭兴福教学法的特点究竟有哪些呢?
首先是方法多样,教活练活。情况诱导,因人施教,正误对比,形象教学,这是郭兴福把兵练活的重要方法。郭兴福出情况不是直来直去,而是“逼”着战士动脑筋想办法。他对一个战士出情况时说:“敌人的半自动枪手,向你打了八九发子弹以后,突然停止了射击,你应怎么办?”战士想,敌人火力中断有几种可能,被我消灭、枪发生故障、有意欺骗……但半自动步枪一次只能装10发子弹,现在打了八九发,很可能是装子弹,于是战士就飞身跃起前进了。
一次郭兴福做示范动作,冲击前进时,“敌人”一个手榴弹投过来落在身边,他一脚将手榴弹踢飞,继续前进。轮到战士冲击了,手榴弹飞过来,落在距他5米远的地方,这个战士跑过去踢手榴弹。郭兴福立即叫停!告诉战士,刚才手榴弹离我近,应该踢,现在离你远,就不应停留,要赶快避开,争取时间快速冲过去。这样就使战士明白每一个动作的道理,而不是做样子,走过场。
练习打火力点,当爆破手抱着炸药包冲到地堡跟前,郭兴福说,雷管失效,爆破手马上取下手榴弹往射孔里塞;郭兴福又说,射孔有铁丝网挡住,爆破手就地一滚,想绕到地堡后门投弹;郭兴福又说,后门关上了,爆破手就立即取下小铁锹往射孔里扬土,掩护战友上去把地堡炸了。
郭兴福在教学中,既全面讲解,又能抓住重点精讲多练。他首先把课目的本质吃透,如单兵进攻,最核心的就是在战术情况诱导下,训练战士勇敢、机智、灵活,巧妙地运用五大技术,学会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本领。郭兴福围绕此核心内容,先全面讲解,如利用地形地物,有开阔地、起伏地、沟、坎、包、坟,以及房屋、田坎、树木等。众多地物中,他又抓住高于地面的“包”,和低于地面的“坑”,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地物,反复讲解,反复演练,使战士掌握其基本特点后,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如利用土包,他首先讲,如遇树丛和土包,要利用土包,因为它既能隐蔽身体,又能作射击依托。如何利用呢?他讲清,土包分左侧、右侧和顶部,一般利用右侧出枪,因为大多数人是惯用右手和右眼瞄准,这样,身体大部可隐蔽。但个别人是“左撇子”,用左眼瞄准的,就得从左面出枪。当侧面无法观察时,则可利用顶部,虽然危险,但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前者是主要的,就应在顶部射击。一个土包讲出许多学问,讲得细致全面,使战士们听得津津有味,印象深刻。
郭兴福有作战经验,又经过军校专门训练,比战士们条件当然好得多,但他也能放下架子,虚心听取战土意见,吸收别人长处,这一点十分难得。一次练习利用地形地物,前面是一人高的断墙,郭兴福本想利用它的右侧,可是班里有个爱用脑子的战士却说:断墙只有一人髙,当中有一个人头大的缺口,利用缺口,比在右侧更利于隐蔽身体,发扬火力。郭兴福端枪上前试了试,果然如此,就推翻了自己的预案,照这个战上的意见做了。
班里有个战士,冲锋时动作干净利索,两眼始终能紧盯着“敌人”,一面冲击,一面装退子弹。郭兴福觉得自己不如他,就虚心向这个战士请教要领,刻苦学习,练好才罢。谁手榴弹投得远,枪打得好,刺杀有力,他都学习,集战士们的长处于一身,做到训练中各种动作,都能示范。
在战场上及时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是我军优良传统。郭兴福在训练过程中也运用较好。有一次,他给一个战士出情况:现在敌人火力很猛,部队正要发起冲击时,只听见班长喊出一声口令,后面的话全被枪声淹没了,你该怎么办?这个战士一跃而起,提起枪就向前冲去。郭兴福当即表扬这个战士做得对,他说:向敌人冲锋时,有命令要前进,没有命令也要主动前进。要提倡战争年代那样勇往直前的精神,如果战斗中指挥员伤亡,阵地上无人指挥时,应主动带领战友作战。
一次,郭兴福带着示范班进行演练,在炮火显示的硝烟中,他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高喊杀声,勇猛冲上了“敌人”的堑壕,他左右开枪,打死了两个从两面扑上来的“敌人”,接着用刺刀朝拥上来的“敌人”猛刺过去。
正在这时,他突然停住,问后而跟来的战上,“对敌人要不要狠?”
“要狠!”
“怎么狠?”“坚决消灭他!”
“对!”说着他一枪刺穿草靶。然后又问:“刺刀断了怎么办?”
“枪托打!”
郭兴福再问:“枪断了!”
“石头碰!”“手掐!”“牙齿咬!”
战士们一片响亮的回答。
郭兴福示范后,战士两人一组开始了演练。他们像郭兴福一样,一边向山上飞奔,一边连续射击。一对对战士,快如旋风闪电,在震耳的喊杀声中,近百米距离,仅十几秒钟就冲了上去,在硝烟、火光中完成了作业。
叶剑英看了郭兴福小分队的训练表演后,即给中央军委写了报告,介绍郭兴福教学法及观感。他在报告中写道:“郭兴福教学法是我军传统练兵方法的继承和发扬,是领导培养、群众支持和他个人努力的结果。”
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罗瑞卿收到叶剑英的报告后,立即送呈毛泽东,并当面汇报了情况。
毛泽东仔细看了这份报告,当他看到“把兵练得思想红、作风硬、技术精、战术活,而且身强力杜,一个个都像小老虎一样”文字时,用红铅笔在下面划了一条杠,很高兴地说,“这一条我最感兴趣!”
看完了这份报告,毛泽东对罗瑞卿说:“叶帅找到了一个好方法。”
由于毛泽东如此高度的评价,使学习郭兴福教学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64年1月3日,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指示,号召全军立即掀起学习郭兴福教学方法的运动。
1月下旬,总参谋长罗瑞卿赶到南京,主持召开了全军推广郭兴福和郭洪福式教学方法现场会。这次会议规模很大,参加会议的有各大军区、军兵种、各军事院校主管训练的领导,还有海军舰队司令,陆、空军所有军长,以及总部有关部门的领导,仅将军就有100多人。
会议结朿话,李德生还陪同罗瑞卿到12军部队防地进行视察,罗瑞卿对李德生培养了郭兴福这个典型给予了高度评价。
罗瑞卿回北京后,又给党中央和毛主席写了报告,说:郭兴福教学法在军事和政治、理论和实际、行动和思想、战术和技术、演练和讲解、言教和身教、都结合很好。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因人施教。表扬多于批评,善于启发诱导,把工作做活了,把兵练活了,把自己头脑也使活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学方法。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的教学方法。
从那以后,全军大练兵、大比武运动,进入了空前未有的高潮。1964年6月15日、16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邓小平、贺龙、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了北京军区、济南军区“郭兴福式”尖子分队的技术、战术表演。毛泽东对每项精彩的表演都鼓了掌。在看完擒拿格斗表演后,毛泽东还对画有蒋介石头像的沙袋打了几下,边打过说道:“老朋友,久违了,我也打你几拳。”
当年的大比武运动,使整个中国大地上的军营呈现了生龙活虎的壮观景象,许多经历过大比武运动的老战士们回忆起往事,禁不住热血沸腾,那真是一个火热的年代啊!
军队的大比武热潮,也推动了地方各行各业的“岗位练兵”活动。许多大专院校,中、小学教师,也都认真学习郭兴福的教学法。当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林彪,看了叶剑英的报告后,也对郭兴福教学法表示过赞许。
可是,后来林彪出于个人野心私欲,为了陷害罗瑞卿,就别有用心地诬蔑“大练兵冲击了政治”,“犯了路线错误”,把全军轰轰烈烈的大练兵、大比武热潮打了下去。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大批军队领导人受到迫害。大比武运动中的典型人物郭兴福竟被打成“反革命”,遭到连续残酷批斗,逼得他愤而自杀,被人救活后即被长期关押。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军委才正式下文给郭兴福彻底平反,并恢复其党籍、军职。
历史是公正的。20世纪60年代初在中国军队里兴起的“郭兴福教学法”和“大比武运动”,经过历史进程的考验,至今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光辉,它对加强我军部队训练和院校教育,促进部队的全面建设,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郭兴福教学法”的发现者、培养者,作为“大比武运动”发源地主官的李德生,其功绩卓著,犹如军史将永久记载上甘岭大战中他的功绩一样,军史将永久地记载“大比武运动”,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