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疯子”战将——中将王近山 第五节
5.邓小平对王近山这位爱将的过早辞世极感悲痛,话语中流露出深深的惋惜和遗憾。数年后,邓小平又亲笔题词——“一代战将”
在战场上英勇无比屡战屡胜的王近山,建国以后在个人情感上却遭到重创。或者说,他依然保持着勇猛顽强毫不畏惧的品格面对一切,却不知战场和情场毕竟有所区别,同样无畏、刚烈,在前一个场合会受人钦佩赞美,在后一个场合却遭人猜疑非议。
“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如果以这句常用的军事术语来形容王近山的私生活,他的情变恰恰发生在自己的身边,闯入他家庭的,或者说不顾一切爱上他的人恰恰是他的小姨子!
王近山的小姨子是个学生,在王近山和妻子的帮助下,新中国成立时她上了大学。随着青春的成熟,情窦初开的她心中的白马王子竟是自己的姐夫!如果我们抛开她的特殊身份不谈,她追求王近山天经地义,当时的王近山年轻、英俊,充满英雄气概,极有传奇色彩。美女爱英雄,这个千古流传的定律在新中国成立之时更是强烈地印证了,对王近山这样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并不多得的“少将”来说,爱上他的姑娘岂止一个,成百上千也打不住。
可是,小姨子毕竟是小姨子,若成为“第三者”,破坏的只能是自己姐姐的家庭,夺走的是自己亲人的亲人。
如果王近山当时斩断情丝,毅然回绝,他的小姨子或许会含泪而去,也就不会出现后来发生的悲剧了。可是,王近山却未能躲避射来的丘比特之箭,甚至可以说他是迎箭而上。
正如兵无常势,爱情本身亦并无模式。谁会想到战场上勇敢果断的王近山,在情感的漩涡中却是欲罢不能,欲弃不忍……
为伊消得人憔粹的当然不止王近山了。
王近山的结发妻子韩岫岩当时更为苦恼。她心里才真是有说不出的痛苦。她无法正视但又不能回避的事实击得她欲哭无泪,一个是自己手足情深的妹妹,一个是自己南征北战的战友和丈夫,他们,竟然背叛宁自己!
她不知道同床异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她记得她和王近山在一起越来越别扭,越来越爱争吵,一点小事就互不相让,闹得不欢而散。
他俩的性格过于相似,甚至连缺点都很像:固执、要强,死不认输。
论革命资历,她在女性当中也能排上队,和大多数同龄女性相比,她算是“老革命”了。
老革命遇上了新问题。
战争年代里,人各东西,和亲人偶尔有个见面的机会就惊喜好几天,就有那种生死相依的感情。可是当枪声停息,硝烟散去,一家人相守在一起时,怎么反倒觉得隔得远了呢?
感情的隔膜越来越大,她却没去弥补。她没有时间多想,几个儿女需要她抚养操心,她还要上班,还要上速成中学,还想上医科大学……她忙得恨不得有分身术呢!
当她有一天突然发现“后院起火”时,她又有些慌乱。有九十九种办法供她选择,她却选择了一种最过激的处置手段。她把丈夫看成是感情的“叛徒”,她要讨个“说法”。她像一个饱受委屈的孩子,把一份“状纸”递交给了组织。
她只是要讨个“说法”,却没想到这单纯的动机一到了组织那里,就变得异常复杂了。当她明白了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问题了。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组织”比清官的权力和威力大多了。当组织一出面时,原本算不清的“情账”一下子就算清了。
王近山的“疯劲”又上来了,他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向组织递交了“离婚申请书”。
也不能全怨“组织”的严厉,让破镜重圆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撮合没了感情的夫妻,将家庭维持下去是很多热情善良的人乐此不疲的。帮助的方式却是无情的:
王近山接到了“最后通牒”——“你只要收回离婚报告就算了,否则,就一定要处分。”
他的部属们来了,几乎是求他:“王司令,我们都希望在你手下再打胜仗,你就承认你不要离婚行吗?你哪怕等形势缓和一点再离也行嘛,目前你先改改口。”
王近山严肃地唬起了脸:“怎么能这么劝我呢?我怎么能欺骗组织呢?我王近山明人不做暗事,组织要怎么处理我都接受!”
王近山当时已是大军区副司令员,他的家庭纠纷终于惊动了中央领导人。
老政委邓小平出来苦口相劝了;
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出来婆心开导了;
……
可是无论何人劝导,都动摇不了王近山进行家庭“改组”的决心。
唉!若非如此,何以称之“疯将军”呢?若非如此,何以就是王近山呢!
后来,毛泽东亲自批示刘少奇处理此事,处置是严厉的:
撤销大军区副司令员职务;
行政降为副军职(军衔由中将降为大校);
开除党籍;
调往河南某农场任副场长。
面对这个结果,王近山什么也没说,他能说什么,他又去哪里说呢?!
沉重的打击,使王近山稍稍有些清醒,伤痛的心迫切需要抚平,可是更痛心的事接踵而来,他的官职将印、半辈子流血征战出生人死换来的一切都丢失的结果是,“她”——小姨子一方面念及姐妹之情,一方面迫于那些刀子一样的人言,竟放弃了爱情,溃逃了。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王近山没想到爱情原来是只纸老虎,不堪一击。他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只有一位普通人没有离开他。
离京前夕,保姆小黄默默地替他收拾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行囊,这位识字不多却有着自己的是非观的乡下姑娘终于开口了,她勇敢地说:
“首长,我跟你去!”
王近山愣了一下,平和地说:“小黄,别傻,我是去农场,很偏僻,很苦的,你还年轻,早点找份工作。”
小黄急了:“首长,我就跟着你,这辈子跟定了。”
王近山摇摇头:“我是犯了错误的人,再说,你才20多岁……”
“首长,你别说了,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没念过什么书,你是嫌弃我吧?可你这样的身体,到那么一个苦地方,没人照顾怎么行呢?首长,你就带上我吧……”
王近山带上她走了。随后她成了他的妻子。
1969年春,中共中央“九大”即将在京举行,在河南农场已经劳动了十多年的王近山写了三封信,让人捎给他的老部下、时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的肖永银。除了一封信给肖永银外,另外两封信一封给毛泽东,一封给许世友。
肖永银拿着信就去找许世友:“许司令,王近山给你写了封信,另一封是给毛主席的,只有你能见到主席……”
许世友立刻说:
“好,我把它直接交给毛主席。”
许世友没有食言。
“九大”会议期间,一天休息时,毛泽东心情极佳,面带宽厚的微笑,把许世友召到自己身边:“许世友哇,你不是要王近山吗?”
许世友立即点头称是:“是啊,我要,如果主席同意的话……”
“那就把王近山给你吧!”
毛泽东蒲扇般的大手晃了晃,就在这挥手之间,王近山最后10年的命运决定了。
大概连毛泽东本人也觉得,当年对王近山的处理太重太过了。
7月,王近山来到了南京。
前往车站迎接他的是他当年的老部下肖永银、尤太忠等人。当从郑州开往南京的火车进站后,肖永银等人吃惊地看到:王近山夫妇从硬座车厢走下,王近山身穿褪色军装,一只手拎着一只旧皮箱,另一只手拎着3只老母鸡;王近山的妻子小黄双手抱着孩子,胳膊上还挎着一只竹篮子,篮子里装着地瓜、玉米等杂物。
竹篮子里的3只老母鸡像是受了惊似的咯咯咯叫起来,声音在空旷的站台上显得袼外刺耳。
王近山像老农一般淳朴地说:“自家养的,全是吃野地里的虫子长大的,杀了舍不得。”
肖永银、尤太忠这些当年王近山手下的勇将不由得一阵心酸,眼眶湿润了……
王近山到南京后,恢复了党籍。不久正式走马上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这是他传奇生涯的最后里程。
1974年,王近山被查出得了贲门癌。
诊断结果上报军委,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作出指示:“王近山的病要想尽一切办法救治,如有困难就送到北京来。”
老战友、老部将们闻此噩讯,心情沉痛不已。在沈阳任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连忙吩咐秘书:
“你去替我买点红参,要最好的,叫人速速送到南京去!”
王近山躺在病床上,接过他的17旅旅长从千里之外特意送来的人参,竟是无语凝噎……
当然他不知道无语凝噎的,还有他那位爱恨交加的结发妻。
韩岫岩在北京听说王近山得了癌症,脸色刷地白了,一晃10年了,他们一南一北,仿佛隔了一个世界,时光像一位善解人意的老人,以他的善良温厚消解着人世间的怨仇。10年,任有多少恨,多少怨,也会点点滴滴销蚀了呀!更何况,韩岫岩靠着微薄的薪水让6个儿女一天天长大,她自己上完了速成中学,上完了医科大学,又当了医院副院长,岁月流逝使她对人生沧桑更多些参悟。对于落魄的王近山,她早已没了那切齿的怨恨,想起来只是一份难言的酸楚和悔意。
她不敢相信王近山得了绝症。回首往事,她仿佛又看见年轻的王近山还是那么自信地笑着说:“能打死我王近山的子弹还没造出来呢!”
她第一个念头是向当了外科主任的弟弟求助,让他开最好的药。她弟弟号称“一把刀”,她要她弟弟亲自给王近山做手术。
尽管王近山在南京有他自己的新家,有他名正言顺的夫人照料着,他们不可能接受她的安排,但她还是忍不住买了大包小包的补品。她要去南京,哪怕只看王近山一眼也好啊!
她拿起电话接通了王近山昔日的一位警卫员,含含糊糊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谁想,这位和王近山出生入死,对老首长忠心耿耿的警卫员一直把王近山的落魄归咎于韩岫岩,至今不能原谅。一听她要去南京,就很不客气地说:
“你去是想让他早点死吗?他说过了到死也不愿再见到你!”
韩岫岩木然撂下电话,她心死了,直到这时她才明白,她与王近山之间早已隔了千重山万重水,这一辈子再也不可能跨越了……
王近山死在南京军区副参谋长任上。
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聂凤智深知王近山不是一个寻常的“副参谋长”,深知王近山在中囯军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同凡响的声望,王近山是一位特殊的将军。聂凤智斟酌再三,对前来为王近山送行的肖永银道:
“老肖,你了解王近山,这悼词,别人搞不太合适,你搞搞吧!”
肖永银欣然从命。他愿为王近山再效这最后的力,以此了结他与王近山之间的只有他们俩才清楚的知遇与情缘。
在起草悼词时,剑眉、虎目、虎虎有生气的王近山从冥冥中向肖永银走来,肖永银几次掷笔,从喷出的香烟青雾中凝视着不老的青年将军王近山。他感到,人生最苦的,是给一个在记忆中活生生的人写悼词。在给死去的王近山挂头衔时,他颇费踌躇,觉得那个“副”字实在剌眼,大名鼎鼎的、宛如一尊战神似的王近山,一个“副参谋长”就交代了王近山轰轰烈烈的一生?
不能说肖永银太看重这“官位功名”,身为王近山的老部下,他最知晓王近山的辉煌历史。叱咤风云的一代战将,在和平的日子里却遭逢巨大不幸,现时王近山的身份与他建立的赫赫战功绝不相称。功名太薄于王近山。
肖永银将自己的意见用传真发给了老政委邓小平的办公室。
睿智的邓小平毕竟是位伟人,他很快打来电活:
“人已死了,不能下命令搞个名堂,就叫顾问吧。”
刚刚复出几个月的邓小平,对王近山这位爱将的过早辞世极感悲痛,话语中流露出深深的惋惜和遗憾。然而,生死由天,人无回天之力,邓主帅对将军的爱怜也唤不回将军的生命。死而不得复生,王近山死后统帅封将,虽然无告于生时王近山,却有慰于死后王近山!
数年后,邓小平又亲笔题词:
“一代战将”。
历史索回了对王近山的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