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学会妥协--理性务实的中美领导人 毛泽东直接指挥谈判
谈判,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一点也不比战场决斗容易和轻松。因为,谈判桌上哪怕一丁点的疏忽或不必要让步,都可能让战场上将士的性命牺牲付之东流。
而朝鲜停战谈判不同于历史上一般的谈判,具有特殊性:
其一,它不是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谈判,不是接受投降条件的谈判。那样的谈判,相对好谈,不同意就逼,不同意就打,不同意就揍死你。甲午战争战败后大清国派出李鸿章赴日签署《马关条约》,就是一例,割地赔款不说,谈判大臣李鸿章的脑门上还给补了一枪,让你的全权大臣的脑袋上糊着白纱布,就好像挂着白旗,真是将国格、人格丢尽。即使如此,也得签约。因为,战败国没有多少讨价还价的余地。
其二,它也不同于战胜国之间的谈判。一战胜利后签署《巴黎和约》,战胜国分利,那也好谈,不过是“分红”多一点少一点的问题而已。
而朝鲜停战谈判,则是两个打了个平手的国家,两个谁也没有失败的国家进行的谈判。尤其是,世界头号强国在被打得头疼脚疼心口疼之后,心有不甘而又不得不谈的谈判。所以这样的谈判,不是无条件投降,而是停战谈判。谈判吧,还在前面加上“停战”二字,那意思不是别的,是在谁也打不赢谁的情况下,停下来别打了,谈谈吧。你是世界老大,为什么不打了呢?不言而喻,打不赢了。世界老大竟然打不赢了,搞停战谈判了,这个面子丢的!
既然这样,美国人能轻易让步吗?这个判好谈吗?答案显而易见的。
当时,世界老大美国的心态是,谈不拢时想打,打不赢时想谈,谈与打纠结在一起,总不甘心。结果是谈谈打打,打打谈谈,叮叮当当,当当叮叮,好不热闹。就是说,这不是一次单一的谈判,还有一个打在其中。谈判场、战场,都要协调好。美国是世界老大,习惯当老大,与战败的日本谈、与失败的德国谈,都是趾高气扬,尾巴翘上了天;就是与英国、与苏联谈,也都是讨价还价问题,美国也要占上风。与新中国谈,美国既瞧不起积贫积弱的中国,不屑与中国谈,厚不下脸皮来与中国谈,又没有办法,在打不赢的情况下又不得不谈,又不得不捂着心口窝憋着气谈。
你说,这个让美国老大捂着心口窝的谈判,好谈吗?
大策略家毛泽东高度重视这次谈判。他选了三个人:李克农、乔冠华、邓华。
李克农,中共搞情报工作的老手,中共早期情报“三杰”。他可不是个一般人,他没有带过兵打过仗,很多人对他了解不多,在历史上的名气与他的功绩也远不相配。
他,其实是中国共产党最高级别的谍报官员之一。毛泽东曾对李克农的女儿说:“你爸爸是共产党最大的特务,如果不是他,像周恩来等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很多早已不在了。”
非常火的电视连续剧《潜伏》,反映的就是在李克农领导下的中共谍报战线的斗争。
有两个在史学界盛传的故事,传得活灵活现:其一,1962年李克农逝世后,美国中央情报局放假三天,以示庆贺;其二,李克农虽然没有带过一兵一卒,但他的威力可以胜过一个军。这两个故事,是真是假,已无从考证,但他的能量,可见一斑。
1955年,李克农被授予上将军衔,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朝鲜停战谈判,毛泽东仍派这位老将出马。
乔冠华,被毛泽东称为“乔老爷”,当时仅38岁,刚刚当上中国国际新闻局的局长,曾陪同伍修权到联合国讲坛上,狠狠地白话了一通美国人。他与胡乔木,因才华横溢,备受毛泽东喜欢,被称为中国南北“二乔”。
即将出发时,毛泽东接见了李克农,对他说:“我点了你的将。”出发时,谈判大师周恩来用一句中国古语,表达对谈判火候的把握,即对美国谈判应该——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这,就是大政治家。
为搞好谈判,毛泽东将朝鲜停战谈判队伍分成了“三线”。
第一线:出面的是五位正式谈判代表,与美韩做面对面交锋。
第二线:由李克农坐镇开城,乔冠华协助,二人就在谈判场的后面小屋内,不直接出面,指挥谈判斗争。
第三线:毛泽东、周恩来、金日成。其实他们才是谈判的总老板。在谈判之初的一个月,毛泽东发给李克农的电报达40多封,大到谈判原则、议程的修改,小到一个发言稿、场地的安全和禁止车辆挂白旗等,都从国格和政治的角度,明确指示或提醒。
当时,为指挥谈判,谈判大师周恩来非常辛苦,每天国务工作忙到下半夜,还要抽时间看李克农的朝鲜来电,向毛泽东汇报,商量对策。
对于谈判,毛泽东制定了这样的几条原则:
1.可让的或不能不让的,看准时机,让;
2.美国蛮横无理时不让,虚张声势时不让,不起作用时不让;
3.让步,必须有效。
对这次谈判,美国政府也非常重视,丝毫不敢含糊。他们精心选择好谈判人员,明确谈判原则与要求。他们要求美方谈判人员:要练习坐功,即使一连坐上六个小时,也不要眨眼睛,不要上厕所。
那意思是说:打不过,就坐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