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的故事

李丽珊滑浪风帆夺金牌,为香港在奥运会上创出“零的突破”。没有“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所有数字都没有意思了。剑桥大学数学大师G H Hardy有一次到印度去领一个大奖,发表演说。他上台第一句话说:“印度对人类的贡献是零”("Indian contribution to mankind is zero")。全场鸦雀无声楞了三秒钟,然后哄堂大笑。“零”这个数目字据说真的是印度人发明的。没有“零”就没有负数,没有虚数,所有数字的意义都不同了。这个发明实在太大。数学大师语意双关,幽默得教人绝倒。陈之藩先生当年告诉我这个故事的时候盛讚Hardy说,“这是几百年才可能培养出来的花朵”。

创造“零的突破”固然艰难;人生从“有”而求“无”求“零”,似乎更不容易。二十年代有个美国作家Harry Crosby是富家子弟,是美国大金融家J P Morgan家族里的晚辈,跟妻子在法国住了好多年,三十一岁就自杀死了。美国一些作家认为他的死是象徵一个时代的终结。Harry Crosby去世的前一年带着妻子到埃及去旅行,偶然碰到一位智者。智者对他说:“我以自己用不着的东西去衡量我的财富”("My wealth I measure by the things I do without")。此话蕴藏无穷哲理,Crosby觉得是晨钟暮鼓。他於是决定重新衡量他的身外物。他要把他读过的藏书处理掉:从上万册减为一千册,再减为一百册、十册,最后只留一册。他开始送书给人家。他碰到一个陌生人,一眼觉得好感,马上把手头所有波特莱尔的初版书都送给这个人了。他还挑了一批珍本善本书,标上最低廉的价钱,偷偷一本一本掺进赛因河畔旧书摊上的廉价旧书堆里,让一些幸运的书痴在沙堆里淘到黄金,让旧书摊的老闆莫名其妙以为神仙来跟他开个大玩笑。

李丽珊当然经历过无数次的“零”的挫折。她告诉《明报》记者说,刚学滑浪风帆的时候技术不好,有一次出海训练天气转坏,风雨雷电交加,身边没有人,叫救命也没有用。这时,她突然看到舅父的身影,不是来救她,而是要她自己摇回岸边去。她於是一边哭一边摇,摇到筋疲力尽的时候才看到海岸。她今天回忆这一段往事,自然觉得格外有意义。她已经乘长风破开“零”的局限;她今后要记得的是当年独自摇回“零”的岸边的情景。《明报》粉纸特刊里的这一篇特稿写得很好,可惜忘了刊出记者是谁。同一页里曾荫权的贺电写给沙理士,说“获悉李丽珊小姐……”;周南则直接写给李小姐,说“欣悉你在本次奥运会上……”。“获悉”又硬又冷;“欣悉”又温暖又像中文。港府的中文也该突破那个“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