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何求 后来
眨眼5年过去,写这篇文章时,王博和甜菜的小女儿尚未落草。
如今,弯弯已经是个大姑娘了。
5年的时光说长不长,却足以让一个人的心灵成长有质的飞跃,2018年春我再度和王博甜菜坐在一起时,震惊无比地重新发现了他们。
我想我是一定会把王博甜菜后来的故事编纂成文的,就在下本书里好了。写写在家庭生活方面,他们抵达的那种圆融自洽的状态。
写写在物质生活层面,他们无心插柳地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从两个穷光蛋晋身甜百万和王百万。
写写在育儿方面,他俩摸索出的那套无比适用于当下的知行体系……我说不好,那不仅仅是关乎育儿,也并不仅仅局限于教育……
反正王博已然是一个哲人了,让许多人望尘莫及的那种,我若大一,他已考上了研。
王博这些年写了不少文章,我读完他所记录的那些和弯弯成长有关的文章后很激动,写得真好,高出同时代同类别的笔者们一大截,于是劝进,请他出书,希望他的宝贵思辨能利他,服务于许许多多的初为父母的人。
嗯,他若出书,写的一定不仅仅是育儿经验,应该还可以利于许多初为人妻为人夫的年轻人之己身,善莫大焉。
30岁时初相识,我一度荣幸于和他们的相识。
眼下我近四十,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到老朋友们越来越好,我欣喜于他们的这种好,亦羡慕不已,心痒痒的忍不住想广而告之,于是索来王博的短文一篇,算是给他做个宣传吧。
同时算是二度劝进,期待他的书能问世得早一点。
能把有价值的东西拿来与人分享,是我的荣幸,希望也是能从中获取思辨的读者们的荣幸吧,此情拳拳,望笑纳,并扩散。
附文一段,节选自王博文章,可以找个清静的所在,安下心,看一看。
“婚姻”这个词,也跟所有描述人类根本存在状态的词一样,因为植根于人的本能需求,它既有其核心的坚固特质,也随着人的幻觉而在历史长河中外显、流变,变得离人性的需求越来越远,乃至面目全非,终至于到一个时候,人觉得不得不抛弃它。
多少年来,谈婚姻谈的是传宗接代、资源配置、家族政治、社会角色,唯独不是爱情。
到了现代,个人觉醒的特征之一是浪漫主义的爱情,再往后是身体解放、性别角色解放,以及各种纵情纵欲的解放。
到了后现代的当下,种种假“婚姻”已然成为个人主义的绊脚石。所以有人喊出诸如“婚姻制度终会消亡”这样的口号。
随着精神分析的进展,人们又在假婚姻的背后捉出假爱情:当年如胶似漆、海誓山盟,细水长流之后,觉得还是一别两宽的好。
追究起来,当年结婚的,双双不是完全的人,各自心理固着在某时某处的幼态,因为那种固着的外显,双方相互吸引,各自的生命要借着这段姻缘完成生长,等到任务完成,各自都还要赶路。
人们因为离婚而快活,便涌动起救世的热忱,心潮澎湃地要将更多的人从婚姻的幻觉中拯救出来。
但这一波原子化的思潮过去之后,我们终将又要回到联结的问题上来。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寻求联结是人的本能。人的自觉意识赋予人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带给人孤独和荒谬的感受。这种局面迫使人去寻求与世界联结的各种方式,而且我们需要的,是笃定的、永恒的联结。
最为成熟健康的联结方式,是爱一个人、与她在一起,俩人共同努力,建立一种既不破坏自身的独立和完整、不失去自由和个性,又和谐、笃定、牢不可摧的关系。
我们在这种关系中体会相互的关心、责任、尊重与了解,这种种经验帮助我们完善自己,最终,凭借这种关系,我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确认与世界的联结、与无限的契合,也享受对世界与他人自发的肯定、关怀和馈赠。
正因为我们追求笃定和永恒,所以我们追求的爱,是与“这个人”的爱,经由这个人,我得到安放,经由这个人,我热爱生命,经由这个人,我从人性中跃起,又扎根进人性,经由这个人,我从蒙昧中获得自由,又不孤独惶惑。
这,才是婚姻的本质。
它是两个独立、自由、成熟的人,两个都具备爱的能力的人表达并实践一种契约,这契约直接回应人类的存在之惑。
这是舒适而美满的婚姻,但大多数人因为不够成熟,尚不能进入。
无论历经几次婚姻,如果最终能跟某个人安居于那种笃定的、永恒的承诺中,都是善终。
而如果一个人在他当下的婚姻中就已然得益于种种亲密关系,尤其得益于他的伴侣,他从匮乏变得充盈,从依赖变得独立,从紧张变得平和,从躁动变得安适,从抑郁变得积极,从自恋变得爱人,总之,他从幼稚走向成熟,那他一定是极其幸运的。
对,我就是幸运的。
经历了五年的婚姻之后,我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一个现实、理性、达观的人,而我并没有失去她。
我们的婚姻是从2012年开始的,我们离开北京的时候,双方父母刚见过面,按照生活的一般套路……
(余文长1万字,请扫码,免费阅读)
王博《秋千》
王博《飞》
张尕怂《女娃娃》
张尕怂《谈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