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上的百姓 荣誉和面子的闲话

跟荣誉第一相关的是奖章(勋章)、奖牌、奖状以及奖金。脖子上挂了奖章、奖牌,手里拿着奖状和奖金,脸上必定感觉有面子。所以,国人特别在意的面子跟荣誉也有了关系,奖章之类的东西好像是荣誉和面子的中介。但是,有的时候,奖章得来跟荣誉没什么关系,只跟面子有关。国人眼里的面子,除了表面的光鲜之外,主要讲的是人的实力,关系和运作的能力。某件事谁都摆不平,你去摆平了算你有面子,某人谁说都不听,你去说服了也算你有面子。

北洋时期的北京政府,定期向大、小军头发勋章,勋一位,勋二位,勋三位,害得军头们照起相来,胸前挂满了大小勋章奖章,一排,两排,三排,四排,眼花缭乱。但是好像这些军头们一直没干什么事,还整天跟中央政府闹别扭。能得到勋章,仅仅在于人家有面子,实力强,军阶高,面子就大,勋章也就跟着大。这么一来,面子和奖章之类直接结合,好像中介喧宾夺主,媒婆顶了新娘的心窝子。

不过,这种事情在中国好像从来都不稀罕,本来评奖、发奖章什么的是为了表彰某种行为,就像王朝时代,皇帝下令修牌坊一样,为的是表彰烈妇节妇,大有让天下女性守在家里,免得男人看不住自家老婆,引发社会动荡之效。可惜,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好事儿的效果总是难以长久维持,人人争当先进,时间久了,神经一疲劳,评奖也就成了例行公事。某些奖项,谁拿奖得奖章,关键看面子。面子大的获大奖,面子小的得小奖,没面子的没有奖。评审的时候,想要得奖的主儿,必须去争,具体地说就是运作,都说运作需要靠银子,其实,人家收不收你的银子也要看你的面子。很多的时候,在评委那里有面子往往是决定性的,面子特别大的,一个钱不花一样得奖。原本作为评奖依据的事状和成果,其实只是一种借以说话的凭借,怎么说全看评委。反过来,大家去争这个奖那个奖,也主要看中得奖背后的相关待遇,比如工作安排、升职、评职称优先等,对于获奖本身的所谓荣誉倒是看得很淡,因为本来就没有多少。

没有了荣誉,所谓的奖和相关的奖章之类,就发生了变异,在这个奖还有含金量的时候,评奖成了分赃,有势力的人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没有含金量,或者含金量比较小的时候,就变成了安慰或者装饰,就像北洋时期军头们挂在胸前的勋章一样。

我们现在各单位的传统荣誉,比如各种名目的先进、优秀、红旗手之类,也是这种命运。很多单位某些人该晋升而没有晋升,该评职称而不得的时候,聪明的领导就会安排一些这样奖励给这些倒霉蛋,好让他们看起来没那么惨。

荣誉被面子偷换,自然就没有了荣誉感。原本为了规范导向人们行为的颁奖,也就失去了意义。人们,尤其是那些社会中的优秀分子,没有人会为了获得荣誉去竞争这些奖项,得到的未必引以为荣,没得到的也未必引以为耻,获奖与否,背后的动机往往是纯粹功利性的,跟做一笔买卖没有多少分别。

没有荣誉感,羞耻感也淡了。就本该最有道德感的学界而言,一个学者拿一个大奖,同行们首先想到的未必是他学术成就,而是他运作的能力,或者他所在单位对他是否看重,因为许多大奖往往是单位出面运作。也就是说,人们赞赏的不是他的研究能力、学术水平,而是他的公关本领,他的路子,他走后门的精明,以及他靠山的坚挺。那么这种奖,还能对学术进步起作用吗?当然也会有作用,不过是反作用。

一个社会的荣耻观念喊是喊不出来的,关键是这个社会奖励什么,惩罚什么,奖励是种正面的激励,而且是最正宗的激励。这种激励,挂着羊头却卖起了杂肉,甚至不是肉的肉,人们心目中该以什么为荣也就糊涂了。官方的评价体系自乱阵脚,却总是埋怨老百姓乱七八糟,笑贫不笑娼的社会,哪里有道理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