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上的百姓 “国”字及其滥觞

有山东人提议,要把泰山定为国山,因为泰山特别了不得,不仅过去的皇帝封禅到这儿来,孔子也来过,还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总之是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迹。结果,安徽人不干了,说俗话说得好,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要定国山,怎么也得是我们黄山。不知道过一阵峨眉山、昆仑山甚至喜马拉雅山会不会加入争夺,按这个逻辑走下去的话,国内大大小小的名山,估计都会被所在地爱乡爱山的人们拖进来,为在自己的头上加一个“国”字,而打成一团。

有关“国”字的争讼还不止这一桩,前一段网上就在争“国花”,有人愤愤:说牡丹凭什么当国花?大红大紫,媚得要死,国花应该是梅花。这么一来,拥护牡丹的,自然要护驾,半路里拥护兰花的人,插进来拥戴兰花。估计继续打下去,菊花也会加入战阵,好好的花,居然被拉扯得“我花开后百花杀”,硬着头皮披甲戴胄,做杀气腾腾状。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人对“国”字不是很敏感,在春秋以前,国不过是介于天子的天下和大夫的家之间的一个层次。后来大一统了,国人眼里的国家,也是含含糊糊,有时候指所当的王朝,有的时候又不是,国之外,还有天下,反正我们在天下中心,周外有多少国,理所应当都该归我们管。只有某些阶段某些和尚喇嘛被尊称为“国师”,下围棋的高手被称为“国手”,除此之外,“国”字一般不会轻易加到某种东西或者人的头上。

近代以来,我们的“天下”被打破了,中国人从自己天下的中心滑落到了人家世界的边缘,于是乎“国”和“国家”概念开始凸显,有好事者还找来西文的词来对应,讨论到底该是“nation”哪,还是“state”。另外一些好事者则操心这么西化下去,中国的宝贝要沦丧,急于抢救“国粹”,于是,中国的学问被称为“国学”,中医被称为“国医”,武术被称为“国术”。“国”字号的名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在增加,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越走越长。最早冒出来的是国花,就是看着别的国家有这样的叫法,我们也跟着叫,当时,是大家公认的呢,还是外国人替我们挑的,不清楚,反正就是牡丹。国家围棋队的选手,自然还叫国手;在国家队踢足球的,叫国脚;央视的主持人,叫国嘴;某些古董宝贝,被叫作国宝。趁着眼下收藏热,凡是叫“国宝”什么的电视纪录片,都热播。后来,国宝又被用在了动物头上,比如大熊猫,比如金丝猴,某些人也被称为国宝,比如国学大师。而且这种拿人称国宝的趋势大有蔓延之势,凡是在某个行业有点儿名气,而且有一把年纪的人,一不留神都会被人很受用地尊为“国宝”。出众的美女,当然也得跟“国”沾边,于是中华小姐大赛,一届一届赛起来,戴王冠的中华小姐自然就算是“国女”。“国山”的争议,实际上是“国”字队伍扩军的自然结果。

沿着这个逻辑走下去,估计日后还会有“国城”,西安、开封、北京、南京,甚至杭州、上海都会加入争夺,最后的结果,大家都是国城,在自己城市的名字后面,添一个括号,里面注明“国城”俩字。还会有“国江(河)”,长江、黄河属于当然之选,珠江也不会落后。最后可能还会有“国平原”,这个简单一点,哪个面积大算哪个。“国丘陵”,这个麻烦,必打成一锅粥而后不止。

大家干吗非要跟这个“国”字较劲呢?注明“很长时间我都想不明白。直到有一天,发现某著名书商(现在此人已经逃到了国外)在他出版的一套书的封面上,国礼”俩字,说是国家领导人将他这套书当成礼物送给外国人了,这才恍然大悟,因为这套书,加了这俩字之后,卖得相当好。把某某山尊为“国山”,是否有利益的驱动,我们不敢妄言,但只要此事成了功,那么,泰山或者别的什么山的旅游点级别是不是会因此加个星?门票是不是会加价N元?会不会因此而导致游客如潮涌般过来?让山上的旅游管理部门点钞票点到手抽筋?

但愿,我们只是在瞎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国人从前崇拜皇帝,家里供的排位,写着“天地君亲师”,后来改了,变成“天地国亲师”,从崇拜皇帝变成崇拜国家。一度,单位是国家单位,官员是国家干部,工人是国家工人,连个早点铺子,也得是国营的才让人放心。改革开放后很长时间了,每次出差出了车站,旅店拉客的,都“国营旅社,国营旅社!”地叫。有头脑的人,都是心理大师,能看透别人的心思,尤其能看透大众的心思,只要大众对“国”字的迷信还在,这些聪明人就会变着法地跟“国”字纠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