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自觉接受媒体监督 二、从“爱恨交加”到理解善待

以前,不少地方领导干部在对待新闻媒体的态度可谓是“爱恨交加”。所谓“爱”,总喜欢利用新闻媒体为形象工程“鸣锣开道”,为个人升迁“摇旗呐喊”,热衷于“报纸上有名,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网络上有字”;所谓“恨”,一旦发生重大问题或突发事件等在媒体上被曝光、被炒作,不是下达“封口令”,就是摆起“鸿门宴”,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殊不知,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一味采取“堵、压、逃”甚至恐吓,往往适得其反,越抹越黑。

面对如潮般的信息流,面对日益专业化的新闻传播队伍,领导干部必须不断了解媒体知识,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技巧。而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技巧的首要一点,就是要理解媒体、善待记者。只有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对媒体讲诚信,不欺骗媒体,才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才能不断增强社会舆论的引导能力,使宣传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资料链接 “周老虎”事件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公布了陕西农民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照片摄于10月3日。据称,这组照片是自1964年以来,陕西对野生华南虎生存的首次记录,证明野生华南虎在中国境内没有灭绝!正当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对此发现兴奋不已时,质疑这组照片造假的声音却在网上不断升级:“照片明显是用PS软件做出来的”、“拍的是‘纸’老虎或‘假’老虎”。

随后,华南虎专家、林业专家、中科院专家等权威机构和个人加入辩论。摄影网站“色影无忌”成为这场“打虎大战”的主战场,展开了一个多月的激烈争论,虎照风波迅速演变成公众事件。虎照“拍摄者”周正龙、中科院植物专家“打虎领袖”傅德志、陕西省林业厅官员关克成为本事件三位焦点人物。随后,美国《科学》杂志以揶揄的“口气”刊登虎照,美国《侨报》、新加坡《联合早报》也参加评论,更将这一事件推上了国际舞台。11月15日,四川一位网友称虎照原型系挂在他家中的一张年画,三天后年画生产商展示了其2002年制作的存档底版图。

对于网民来说,野生华南虎生存状态这一原本的事件核心成了无足轻重的问题,他们更关注事件中的政府诚信与官员操守。湖南网友王刚桥说:“如果政府缺乏诚信,就算镇坪真有华南虎,我们又如何能够期待这样的地方政府能够履行好保护之责?”《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1日发表“人民时评”《“华南虎事件”让谁蒙羞》,直言不讳地批评地方官员的“诚信缺失”和“急功近利”。

第一,要理解新闻及其功能。善待媒体的前提是正确地理解新闻的功能,遵循新闻工作的规律。特别是,理解新闻和宣传的联系与区别。过去,新闻和宣传是一回事,而现在,新闻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多元化,除了作为影响舆论的主渠道,新闻也兼顾市场、产业。新闻传播的方式方法也进一步多元化。具体说来,新闻和宣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新闻与宣传的联系在于:两者都属于传播范围;宣传借助新闻;新闻脱胎于宣传。做得好的宣传,完全可以隐蔽在新闻里。以新闻面目出现的宣传,可能是最有效的宣传。新闻和宣传的区别在于: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宣传重重复,新闻重新意;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宣传重时宜,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操纵,新闻重沟通;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因此,管理宣传和管理新闻是两码事。管宣传,必然要管新闻。但是如果我们仍然用过去管宣传的方法来管现在的新闻,那么肯定是刻舟求剑,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深刻理解新闻所担负的新的功能,理解新闻和宣传的差别,认识当代新闻媒体的特点,在新闻工作中认真遵循新闻规律。

第二,热情接待、积极配合。记者的采访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热情接待、积极配合。对于前者,很多领导干部往往做得很好,而对于后者,一些领导干部有极强的抵触情绪。其实,热情接待和积极配合在任何时候都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热情可以拉近距离,加深感情;配合可以促进合作,消除成见。遇到媒体的监督就采取漠视甚至对抗的态度,其结果,要么“被人牵着鼻子走”,要么“被动挨打”,导致双方关系越搞越僵,这对组织和领导的形象无疑都是不利的。

第三,打造亮点、搞好宣传,掌握舆论的主动权,不能守株待兔,坐等媒体上门,而应化被动为主动,主动与媒体进行沟通协调。对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亮点要主动邀请媒体进行采访报道,以亮点打动媒体,摒弃片面理解“少说多做”、“为政不在言多”的思维窠臼,避免陷入“媒体一加入便会添乱”的“小巷思维”。要树立主动意识,当工作平稳推进、进展顺利时要全面宣传;在工作某一方面取得突破时要重点宣传,在瞬间形成舆论强势。要了解媒体的意图,知道媒体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不可泛泛地宣传,只有找准媒体的兴奋点,全力配合,才能最终促成互动双赢。

第四,提高对媒体“批评”的承受力。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对媒体“批评”的承受力,学会尊重多元化的媒体言论、舆论评论,多换位思考,促使自身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的转变,变想方设法阻止媒体“批评”为思考媒体为什么会“批评”,认真总结自身工作,深入查找问题症结,让舆论监督成为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动力。

第五,增强对媒体记者的说服力。领导干部要用雄辩的事实说服媒体,尤其是面对媒体的挑刺、曝光和突发事件时,要深入一线,迅速了解情况。很多领导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像参加会议作报告一样,通读文件,或者泛泛而谈、废话连篇,如此种种,均为缺乏技巧的表现。领导干部要经常总结自己的工作,提高对自身工作的表述能力,尤其是在遭遇突发事件时,更要及时主动地站出来表明政府的态度,掌握话语的主动权。要在第一时间让媒体知道发生了什么、自己正在做什么、下一步想做什么。

第六,在宽容中沟通歧见、赢得共识。现代社会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必然会有多种意见和观点的出现。政府和新闻媒体在反映这些意见和观点的时候,出现不一致是正常的,因为各自站的角度不同。关键是双方要在一个宽容的氛围中和法律的框架下,沟通歧见、赢得共识、达成良性互动。可以预测,在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会越来越公开,新闻媒体和舆论监督,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七,善待媒体,就要讲关心、重服务。广大媒体工作者长期夜以继日奔波在采访现场,奋笔于案头灯下,他们的敬业精神应当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应当得到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对媒体工作的领导,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切实关心帮助媒体工作者,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切实维护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新闻工作者协会也应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行业管理,发挥独特优势,创新工作机制,真心实意地为媒体工作者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发挥好党委、政府联系媒体和记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