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朽的牢骚
孔圣人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这个可以那个,但是我们的先人可不管那么多。所谓不平则鸣,所谓忍无可忍,那些民谚、民谣、童谣、民歌里,经常可以听到他们怨气冲天或者咬牙切齿的声音。
有的牢骚是关乎个人命运的。比如先秦时的《琴歌》:“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这首歌的背景是这样的:“百里奚为秦相。堂上乐作,所赁浣妇自言知音,因抚弦而歌。问之,乃故妻也。”这位被遗忘了的糟糠之妻,真是毫不留情:“百里奚啊,你这个忘恩负义的穷小子!想当初,你出去找工作那天,我宰了抱窝的老母鸡,我把门闩当柴禾烧了给你炖鸡吃;今天你当了大干部,你都忘了吗?你都忘了吗?我把你个百呀么百里奚……”(诗人、作家周涛版译文),比起宫里遮遮掩掩、强作温婉的《怨歌行》的“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班婕妤)之类,实在要痛快淋漓得多。《饭牛歌》则是怀才不遇的牢骚:“……粗布衣兮缊缕,时不遇兮尧舜主。牛兮努力食细草,大臣在尔侧,吾当与汝适楚国。”守着牛,却已自封大臣,难怪齐桓公听了说:“这不是一般人啊!”马上将他带回去,委以重任。
也有为别人打抱不平的。《忼慷歌》:“贪吏而不可为而可为,廉吏而可为而不可为。贪吏而不可为者,当时有污名;而可为者,子孙以家成。廉吏而可为者,当时有清名;而不可为者,子孙困穷被褐而负薪。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独不见楚相孙叔敖,廉洁不受钱!”楚相孙叔敖尽忠廉洁,死后没有家产,其子贫困到了砍柴为生的地步,优孟同情他,就扮演孙叔敖在楚王面前唱了这首歌,使孙叔敖之子得以“落实政策”。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既是深刻的经验,也是饱含血泪的牢骚。
“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古谚古语》)为了满足朝廷的欲求,下面的官吏什么干不出来?老百姓要遭受的惊扰、苦难,又怎么能说得完?
“牢耶石耶?五鹿客耶?印何累累?绶若若耶。”(《牢石歌》)这是汉元帝时的民歌,讽刺宦官石显、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党友,依附者都得到官位的官场腐败。
《逐弹丸》只有六个字:“苦饥寒,逐弹丸。”当时有个叫韩嫣的人喜欢打弹弓,居然用金子做弹丸。京城里那些饥寒交迫的孩子,就跟着韩嫣,到处追逐他打出去的弹丸。贫富悬殊,一至于此!
“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灶下养》)看看被封官授爵的都是什么人,不是烧火做饭的,就是杀猪宰羊的,这是《东观汉记》中记载的当时的“干部选拔标准”和百姓的不满。
最惊心动魄的是这首《顺帝时京都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君子遭殃,小人得势,十二字道尽当时社会的黑暗,令人不寒而栗。
《桓帝初小麦童谣》则痛苦地诉说了青壮劳力都去征战,粮食无人收割的情景:“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置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鼓咙胡,就是不敢公开说,私下嘀咕的样子。(后来彭德怀的“我为人民鼓与呼”,就是从这里化出,彭德怀将吞吞吐吐变成大声疾呼,是将军本色使然。)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桓灵时童谣》)秀才没文化,孝廉不孝顺,各种本应引领社会风气的“先进标兵”都名不副实,成了让人齿冷的绝大讽刺,社会现状可想而知。
所谓“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梁史》)确实是真理,但“足寒伤心,民怨伤国”(《史照通鉴疏引谚》)则未必完全正确,其实,有民怨是正常的,民怨沸腾才不正常;听到民怨不可怕,听不到民怨才真正可怕,一旦人人缄口不谈国事,只能“道路以目”——就是鲁迅先生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境地了。
考察历代的民怨,不但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矛盾,风俗人情,还可以看出人心向背,价值取向。甚至可以看出当权者的政绩,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如果百姓在抱怨赏梅时太挤了,那么他们一定是吃饱穿暖了的,不用说,世道也一定是太平的。这种抱怨,岂不是赞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