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涨刀鱼肥
前两天陈嘉骥先生在“万象”版写了一篇《松花江冰下网白鱼》,把渔把头钻进冰窟窿里拉网钓鱼的情形,写得绘影绘声,同时把冬天松花江白鱼(当地人又叫它冰窜儿)细嫩鲜美刻画无遗。我想凡是吃过松花江白鱼的人,看了之后口水都要直流。
中国人吃鱼讲究焦山的鲥鱼、松花江的四鳃鲈、浔阳江的活鳜鱼、松花江的大白鱼,这四种鱼称为鱼中四大隽品。其实要论鱼肉细嫩滑润,这四种鱼肉的细嫩,都要逊刀鱼一筹。刀鱼本名纫鱼,又叫觜鱼,鱼身狭长,两侧窄薄,极似尖刀,所以才叫刀鱼。
太湖出产的刀鱼,鳞细色白,通体如银,比天津卫河的银鱼还要白亮,太湖渔家叫它湖纫,还不算刀鱼中的上品。最好的刀鱼,是产在江海交汇的海域,江苏的瓜州一带,四月底五月初,回游到里下河一带,这时候春江水涨,正是膘足肉细、甘肥适口的最好时光。无论怎样烹煮,都没有腻滞成糜,碍口不爽的情形。古人说,鲥鱼多刺,海棠无香,曾子固不能诗,是世间三大憾事。口之于味,当然各有不同,以在下吃鲥鱼品尝所得,鲥鱼之妙,妙在附鳞之肉,蕴有油膏。,这部分鱼肉确极腴美,可是其他部位的鱼肉则粗糙滞涩,别无可取之处。
少年时曾跟三五友好,自己操舟在焦山江面捕得鲜鲥鱼,立刻在船上割烹下酒,那种刚出水的鲥鱼,可以说是最新鲜的鲥鱼了吧,可是仍旧有鱼肉太粗的感觉。古人常把鲥鱼多刺列为憾事,其实鲥鱼的精华就在鳞,冗刺虽多,倒也无碍。可是刀鱼就不同了,全身密密茂茂尽是细刺,刺越多的地方肉越细嫩。北方吃鱼,除了天津人吃鱼技巧可以媲美江浙人士外,多数北方人对于多刺的鱼,都是望鱼兴叹,莫可奈何的。
有一年在扬州某次宴会上,座客都是美食专家,又赶上刀鱼季,笔者夸赞刀鱼的肉实在太鲜美了,可惜细刺太密,令人无法享受。同席谦益永盐栈经理许少浦君,即席约定第二天在盐栈早茶吃刀鱼面。届时共有七八位客入应约而来。扬州人吃东西一向是斯斯文文的,可是吃面用的碗可真不小,比北方的小海碗稍微秀气点,每人刀鱼煨面一大碗(煨面仿佛北方的炝锅儿面)。玉润鹅黄,剔好的刀鱼肉,每碗上都是铺得厚厚实实,照我估计每碗差不多要七至八条的刀鱼肉才能铺满。
当时我觉得非常诧异,哪儿来的若许厨子专剔鱼刺?后来有一位盐栈执事透露,刀鱼刺多冗细甭说没法剔,就是剔也没法剔得一根刺不漏,刀鱼剔刺,有一个巧妙方法,困难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刀鱼面最好以上等口蘑吊汤,取其清逸湛香,加入少许京冬菜红烧,选一大铁锅,用木质锅盖先拿碱水清水洗净,把生橄榄(又叫檀香青果)榨汁,在锅盖阴面涂抹儿遍,然后把烧好的刀鱼,排列锅盖阴面。另用细竹片分头中尾三段,把鱼嵌牢,不让整条滑脱,锅里放下烧鱼原汁略注鸡汤或高汤,随后把锅盖盖严。大约经过一小时,鱼肉经滚汤热气蒸熏,自然全部掉到汤里,整条鱼骨头,仍旧完完整整粘在锅盖阴面。用这个方法做的刀鱼面,可以放心大啖,就不必担心鱼刺卡喉啦。
后来曾经依法炮制,历试皆然,从此每逢刀鱼季节,总要大啖几次。现在栖迟海隅,虽然偶或有刀鱼卖,台湾刀鱼也微蕴甘香,可是肥腴醇厚比大陆的刀鱼,相差太多了。望风怀想,立刻引起无限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