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命书》

街头摆摊算命,在高等城市如深圳者,大概是见不到的,——没有滞留的正当理由,只好自行离开;在我住的城市,偶尔还可一见,多是些瘦老头,在路边摆个小马扎坐下,面前一张白布,写些字样。旧时相面的,要先吆喝几句,现在不敢,怕人赶,所以袖手干等。有看相的,测字的,抽签的,算八字的,其中最辛苦的人是瞎子,闭一天的眼,直到傍晚,才好睁开眼睛,数一数钱,然而所得亦极有限。

这一行中,有本领的去说动上大人,有本钱的去开命馆,眼前这些混在街头上的,多半手艺不精,腥也不腥,尖也不尖,甚至是在地摊上买几本小册子,胡乱背诵几句,便出来挣点小钱糊口。给人算命,第一要紧的本领,是像福尔摩斯那样,见微知萌,见端知末,猜出主顾的身份、心事,才能说到人家的心坎里。我有时耐不住好奇,请这类人给我说几句,试了几次,不禁摇头叹气。须知这一行的好处,是帮人决断,那套推算的说辞,我等固然不信,但其中的好手,阅人极多,深通世故,往往一言决疑,比起专业咨询,又省钱又有效。但几次听到的,全是纯而又纯的胡说八道,所以要摇头叹气。

第二要紧的本领,是果真学过一点术数,这个就得看书了。单说这算八字的,看不懂《命书》、《渊海子平》,至少也得拣《三命通会》、《穷通宝鉴》这些明白易晓的,熟读它一两种,肚皮里有些东西,才好挟奇动人。

李虚中是八字算命的开创人。他是唐代中期人,做过御史。事迹见韩愈给他写的墓志铭,里面说李虚中精研五行:“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

从这些话判断,李虚中是察言观色的高手。《命书》是八字算命术的头一部经典,旧题是李虚中的作品,清代学者已经不相信;据近人研究,现存的《命书》是宋代人撮抄诸书而生,而李虚中即使真写过一本《命书》,也不是我们眼前这本。但这本《命书》,里面应是记录了李虚中的一些主张,同韩愈作的墓志铭,以及唐代史料合读,说唐代便出现了八字算命,李虚中是这种术理的一个辑成者,应该是不会很错的。

古人和我们一样厌恶纷繁万象的难以统摄,下手却比我们果断,三言两语,便建立起一个模型,把什么都装在里面。在他们看来,自然世界是有玄机的,谁能找到,就找到了解释一切的关键。不管是五星三垣、四柱八字,还是别的什么体系,都反映着这同一个信念,八字以其简便,流行后世,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但我好奇的是,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建立起命运模型的人,比如李虚中,自己相信不相信呢?

这个问题,也可去问别的方面的人,比如建立某种历史理论,某种世界理论的人,他们自己,信不信呢?建立八字体系,一项工作是推算已知其生辰的古人,使其相合,有这种详细记录的人,如鲁庄公、汉武帝、诸葛亮,并不多,这工作便不费力。体系建立之后,自然要受到事实的威胁,但理论的一种生存之道,是不断否认无法解释的事实,不断修改自己使之合于实在无法否认的事实,正如我们在算命术之外的地方,见识过的。多言能中,这个道理古人早就明白,史籍记录了无数掐算准确的事,大声赞叹,至于那些算不准的,就是再多,也不受注意,传来传去,便成了韩愈说的“百不失一二”,要害在于,一种理论,是否同意自己被事实否定。

我想,这类体系的建立人,对自己那套东西,一定是颇为相信的;同时,他们更为相信的,是体系的说服力,相信人类认知上的弱点,一定能使体系大受欢迎。

那么,下层的街边算命人,对八字之类的学说,是否相信呢?自然也相信的,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是有学问的大人物想出来的,一定有道理,而且,是真是假,轮不到他们费脑筋,他们不想要什么自决权,只想有个方便的工具,来让脑筋休息,肠胃活动。自然,每一个没有饿死的算命人,都知道不能完全按命书上的教导来应对主顾,他们自己决定说什么,至于命书里的道理,胡乱牵扯一下即可,毕竟,你我不读《命书》,本来也不知道里面是如何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