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王家卫的赏味限期及其他
看过《蓝莓之夜》,我益发确定王家卫的电影,对观众来说一定有赏味限期。对于身边一些年青朋友在看后大呼惊艳的反应,我毫不讶异,因为时至今天即便如《重庆森林》是否一定为大家的共通基础,自己早已不敢持绝对肯定的态度了。有人会用“一生一台戏”来描述王家卫对时间以及男女感情错位等母题的执迷。朗天在《香港电影》第二期己花了不少篇幅,把《蓝莓之夜》与导演前作的关系理清脉络。那当然很重要,但其实“一生一台戏”包含的核心意义,是导演就同一钟情的主题,不断作出变奏的推衍,你看看卡萨维蒂(John Cassavetes)的作品便会明白了。
于是我心目中的王家卫赏味限期,莫过于最好以他一向自视甚高的对白来说明一下。《蓝莓之夜》如果有金草莓对白大奖,肯定不离以下三大热门候选金句:一是Chan Marshall与Jude Law之间的“金句”——Chan:有时你即使有锁匙,也未必开到门;Jude:但有时你即使开到门,你要找的人也不在门的另一边。二是Jude Law对蓝莓派的“智者”解读:它没有问题,只不过顾客有其他选择罢了。三是Natalie Portman与Norah Jones的分享:她引述爸爸在他人面前的沾沾自喜——我女儿还以为在十之后的数目字就是J!以上对白的共通特色,就是卖弄小聪明的机智,但一旦煞有介事作为人生哲理来联结前后发展,那就不像人话了。是的,《蓝莓之夜》另一予人的明显感觉,是王家卫式对白的英译,套了在不同角色的口中再说一次,是否超逾了你的赏味限期,就视乎你由何时开始吃王家卫牌罐头而已。
另一项想提的,是《蓝莓之夜》对低回情调的放肆满溢,已经去了物极必反的界限。以最爱被人引用作对照的《重庆森林》为例,它成功的地方是那份轻省,大家烙于脑海的是王菲在空屋中的打扫自娱,以及梁朝伟的恍惚自语——背后的共通特点是缥渺无痕,无聊生趣,而绝非Norah Jones紧皱眉头的上路自省。情调一变了,本来小情小趣的轻巧,就会沦为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
煞有介事的自觉,从来都属创作上的致命伤。反而抱持游戏人间的态度,往往可予人惊喜。香港电台近日推出了《论尽一家人》的剧情电视剧,讲述金融风暴下,香港的市民如何面对各种困难。这样的题材本贴近社会实况,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应该比中产律师的故事更能引起共鸣。可惜这类写实性强、又执着于说教的题材往往吃力不讨好,要做到不似教育电视,对港台又好像属难事。
不过下周将播放的一集《不惑之惑》就做得不错。要知道既然离不开俗套的剧情,便该在形式上花点心思吧。《不》以《重庆森林》的蓝本,让一个平凡的香港小胖子有机会耍耍浪漫、呻呻寂寞,出来的效果虽然有点恶搞,但总算做到富娱乐性,而其中要带出的讯息也没有被情调盖过。
主角是小贩管理队队员胖子,白天追缉小贩,下班则追寻爱情,但不果。他不讨好的条件提供他与电器说话、在家自言自语的权利——一切俨如《重庆森林》的翻版,只是这个梁朝伟有点肥。一开场富诗意的独白已经为此集定了调子,这个肥先生看来滑稽,但他与梁朝伟一样,都是想要个伴,在这一个层次上,应该更能引发观众共鸣吧。
在“重复王家卫”的大气候下,《不》自然更顺应趋势。但当这件作品可被视为致敬之作(其实除了参照了《重庆森林》之外,错过巴士一幕也承继了《阿飞正传》),其实也何不是幽了王大导的寂寞情调论一默?以王家卫的标签手法去讲亲情、又或是去讲实际问题如可否吃得温饱,简直是个讽刺——这些从来都不会出现在他电影的大主题里,家人、经济、工作操守……全部都是王家卫电影中的枝节,只仅仅用作过镜,或交代主角还是个有“正常生活”的人而已。但这一集全都是围绕此类元素,主角对工作的执着(如不穿着制服时依然会问小贩有没有牌照)、各行业的面貌(女主角不做小贩便要做按摩女郎)、女孩对父爱的渴求(亲口说出要求男主角做爸爸),都是贴近更市井的小人物心声,并非流于消费式的情绪。富诗意的独白、包装成文学的故事情节,其实全都是糖衣,背后更重要的是香港社会里民生的实际情况,而非个人的感觉。把王家卫式小聪明,配上香港的实存感,那才是风格及形式结合的重要基础,不过太多人忘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