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文 和合故能谐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
——《管子·兵法》(节选)
2006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医院看望季羡林老先生时,和季先生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当时,温总理引用《管子·兵法》中的“和合故能谐”一语在于说明: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针对季先生提出的“人内心和谐”的话题,温总理说,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前文温总理所引的“和合故能谐”讲的是“和谐”的重要思想,其理论渊源非常悠久。相传早在西周时期,齐太公就曾说:“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六韬·守土》)意思是说尊重民意就能得到人民拥护,使人民宗亲团结就能上下愉悦,这是施行仁义的准则。齐太公从“仁政”的角度肯定了“和”、“合”的重要性。《管子·内业》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在管子看来,即使是个人之出生、成长,也是“和”、“合”的结果。在军事层面上,管子主张要以“道”和“德”来养兵。这样一来,人民就能团结。人民和睦团结全军就能行动协调一致。普遍地协调一致了,军队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政治层面上,管子认为只有“君臣亲,上下和”,国家才能大治。后来,齐国的晏子继承并发展了以管子为代表的齐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晏子用调和不同味道才能制作出美味佳肴,调和各种声调音律才能演奏出美妙音乐作比喻,形象地阐明了“和”、“合”的重要性,提出了“尚和去同”的观点,这与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观点差不多。所谓“和”,指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所谓“同”,恰恰与“和”相反,指的是只美其美,不美人之美,是对他人意见无原则的附和或者蛮横地要求他人美己之美。可见,“和”在社会生活中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儒家那里,“和”的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发挥和升华。孔子讲“和”,是先就个人心性而言,然后逐步往外推,从小到大,由己及人,渐次推到人际之“和”、家国之“和”、人类之“和”、天人之“和”。孔子讲“和”,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作为社会细胞的个人之“和”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即说明了制礼、守礼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际之“和”。他还由“人和”讲到“政和”,主张“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范畴,其内涵非常丰富,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依据,其意义是非常巨大的。温家宝总理所引“和合故能谐”这句话,在中国古代对“和谐”的论述中有很强的代表性,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