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文 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周易·艮卦·彖传》
2010年3月1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温总理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问题之时,说:“你提到一个让我感到非常担心的问题。我曾经讲过,如果发生通货膨胀,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公,以及贪污腐败,足以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政权的巩固。处理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通胀预期这三者的关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方才我说我们可以走出一条光明的路,这是很难实现的,但却必须实现。我们必须注意三点:第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就是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利率的合理水平,同时管理好通胀预期,处理好这三个问题是货币政策的精髓。第二,高度重视农业,千方百计使今年农业有一个好收成。农业不仅是整个经济的命脉,而且就今年来讲,关系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关系是否能够管好通胀预期。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我们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就是说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巩固来之不易的经济起稳回升的好形势。”
温总理接着说:“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因时而动,就是说‘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这需要十分谨慎和灵活。我相信明年的记者招待会我还是满面笑容地来对待你。”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出自《周易·艮卦·彖传》,温总理在引用这句话时,对《周易·艮卦·彖传》卦辞做了调整,但是总体意思并没有变化。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根据时势要静止就静止,要行动就行动,静止或行动不失去它的时机,前途才会一片光明。在这里,“时”的概念非常重要。《周易》特别强调对“时”要有所知。如《贲卦·彖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即仰观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运行,可以察知季节的变化;《丰卦·彖传》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即日至中天必将西斜,月至圆满必将亏损,天地的变化都是根据一定的时机而消长生息。
《周易》强调对“时”要有所知,而“明时”的目的则在于让人们依时而动,做到“时行”。“时行”非常重要,因为“时”是事物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背景要素,无论自然还是社会,都是在“时”之背景、“时”之条件下的运动变化。另外,依时而行固然重要,依时而止意义也非常重大。所以《艮卦·彖传》谓之“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但是止的意义并不简单,不能以为停止不动才是止,其实止还包含着行的意义在内。我们坚持不懈地干一件事情,就是止于行的行。后来我们发现情况变了,这件事情必须停止,不能再干了,这就是止于止的止。止于“行”或止于“止”,决定性的因素是“时”,所以说“动静不失其时”。那么,如何把握时呢?《周易》认为,要想很好地把握时,就要多在“知几”上下功夫。“几”是什么呢?通俗一点说,就是苗头。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明事物的发展趋势从细小之处,从眼前之景,便可推得。所以,《周易》特别强调“知几”的功夫,认为如果能够见微知著,守时待变,因时变革,就能够成就大事业。
《周易》中这种“时”的哲学,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思想之一,正是这种思想使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伟大民族。温总理强调要“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正是对《周易》中这种“时的哲学”的引申。温家宝总理表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经济政策要十分谨慎和灵活,我们要跟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