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计 慧眼识人——刚愎自用只会乱了大局 妙计详解

松下幸之助说过:“企业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一开始是否用对人”。识人要全,知人要细,为的是识人所长。识人的目的是用人,因此,着眼点就应放在一个人的长处上。正如管理专家杜拉克所说:“一个聪明的经理审查候选人绝不会先看他的缺点,至关紧要的是,要看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事实上,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能扬长避短,天下便无不可用之人。领导者的识人、用人之道,关键在于先看其长,后看其短。若先看一个人的长处,就能使其充分施展才能,实现他的价值;若先看一个人的短处,长处和优势就容易被掩盖和忽视。因此,看人应首先看他能胜任什么工作,不应千方百计挑其毛病。

在用人所长的同时,要能容其所短。短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本身素质的不擅长之处;二是人所犯的某些过失。一方面,越有才能的人,其缺陷也往往暴露得越明显。例如,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拘常规;谦和的人多胆小怕事等等。另一方面,错误和过失是人所难免的。因此,如果对贤才所犯的小错也不能宽恕,就会埋没人才,世间就几乎没有贤才可用了。

识才,不仅要看到那些锋芒毕露者,更要注意寻找那些暂时默默无闻和表面上平淡无奇,而实则很有才华和发展前途者。

显性人才如同上林之花,锦绣之帛,蜚声世间,人人注目,都欲得而用之,社会上这种对待显性人才的现象,被人才界称为“马太效应”。

潜在人才则有如待琢之玉,似尘土中的黄金,没有得到公众的承认,没有显露出自己的价值。若不是独具慧眼的识才者是难以发现的。千里马之所以能在穷乡僻壤、山路泥泞之中被发现,是因为幸遇善于相马的伯乐。许多潜在人才都是被“伯乐”相中,又为其创造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才获得成功的。

领导者欲想较快地识别和发现潜在人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听其言识其心志。潜在人才因为尚未得志,他们在公共场合说官话、假话的机会极少,他们的话,绝大多数是在自由场合直抒胸臆的肺腑之言,是不带“颜色”的本质之言,因而就更能真实地反映和表达他们的想法。

其次,观其行别其追求。一个人的行为,体现着一个人的追求。一个讲究吃喝打扮的人,所追求的是口舌之福和衣着之丽;一个善于请客送礼的人,所追求的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一个工作吊儿郎当,伺候领导却十分周到殷勤的人,所追求的是个人私利。任何一个人,一旦进入了自己希望进入的角色,就会为了保住角色而多多少少带点“装扮相”,只有那些处在一般人中的人才,他们既无失去角色的担心,又不刻意寻觅表现自己的机会,所以,他们一切言行都比较质朴自然。企业家若能在一个人才毫无装扮的情况下透视出他的“真迹”,而且这种“真迹”又表现出某种可贵之处,那么大胆任用这种人才,十有八九是可靠的。

再次,析其作辨其才华。潜在人才虽处于成长发展阶段,但既是人才,就必然具有人才的先天素质。或有初生之犊不畏虎的胆识,或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可贵品格,或有“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之举。总之,既是人才,就必然有不同常人之处,否则就称不上人才。

最后,闻其誉察其品行。善识人才者,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受“语浪言潮”所左右。对于显性人才应多听一听反对意见;对于潜在人才所受到的赞誉,则应留心在意。人们对潜在人才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是心口一致的。用人者如果听到大家对一位普通人进行赞扬时,一定要注意。古往今来许多人才都是用人者听到别人的赞誉而得知的。刘备就是听到人们对诸葛亮的赞誉而“三顾茅庐”请得贤才的,潜在人才多出身卑微,而出身卑微的人一旦受到人们的赞誉,就是其价值得到了“民间”的承认,用人者就要大胆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