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改变自我 第七章 自我成就,从优秀到卓越的完美蜕变

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减轻你的自卑意识。我还没有看到过其他毛病有比这个更简单的处方——忘掉你自己。当你觉得羞怯、别人似乎都在看你,你只要立刻把你的心思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不要管别人对你或你的表达有什么想法;忘掉你自己,只管向前。

——戴尔·卡耐基


不盲从,保持自己的本色


卡耐基箴言

成为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在遭受攻击的时候依旧坚守自己的信念,这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切勿模仿他人,保持自我的本色。

还能够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吗?那个时候我们是多么怕自己和朋友们“不同”啊。我们喜欢和他们做着同样的事情,对朋友和玩伴们对自己的看法非常在乎。对我们来说,我们是那么迫切地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所接受——这是我们存在的多么重要的证据啊!如果同伴之间的标准和父母为我们设置的标准发生冲突,对我们来说会是很大的困扰。

是的,年轻人和那些涉世未深的人都常常会害怕自己与众不同……不论是穿着、行动、言谈举止或者是思考模式,他们都努力使之与自己所属的圈子相似并希望自己被这个圈子愉快地接纳认同。身为父母,想来最怕听到的话莫过于:“萨丽的妈妈都让她擦口红了”、“像我这个年纪的女孩都和男孩们出去约会了”、“我的天!难道你们希望我在别人眼中成为一个怪物吗?没有人会在11点以前就回家的。这太老土了!”

这些青年人竭力要使自己和同伴们“一样”,这也正是让他们的父母头痛不已的地方。来看看拉尔夫·瓦多·爱默生这位从不盲从的人所说的名言吧:“当你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首先你必须摒弃盲从因袭。要知道,你心灵的完整性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当你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要使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情的时候,错误也因此而产生……”

安吉罗·派屈写过13本书,还在报上发表了几千篇有关儿童训练的文章,他曾说过:“一个人最糟的是不能成为自己,并且在身体与心灵中保持自我。”可是这种模仿他人的现象在好莱坞就相当严重。好莱坞著名导演山姆·伍德曾说过,最令他头痛的事是帮助年轻演员克服这个问题:保持自我。

他们每个人都想成为二流的拉娜·特勒斯或三流的克拉克·盖博,“观众已经尝过那种味道了,”山姆·伍德不停地告诫他们,“他们现在需要点新鲜的。”山姆·伍德在导演《别了,希普斯先生》和《战地钟声》等名片前,好多年都在从事房地产,因此他培养了自己的一种销售员的个性。他认为,商界中的一些规则在电影界也完全适用。完全模仿别人绝对会一事无成。“经验告诉我,”山姆·伍德说,“尽量不用那些模仿他人的演员,这是最保险的。”

我也问过保罗·伯恩顿,一家石油公司的人事主任,求职者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他面试过的人超过6000人,也写过一本《求职的六大技巧》,所以对这个问题他应该知道得很清楚。他回答说:“求职者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能保持自我。他们常常不能坦诚地回答问题,只想说出他认为你想听的答案。”可是那一点用也没有,因为没有人愿意听一种不真实的、虚伪的东西。

认清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

北卡罗莱纳州的爱迪丝·阿尔雷德太太曾给过我一封信。她在信中写道:

我是一个极为敏感羞怯的女孩,我长得太胖,两颏丰满,这使我看起来更胖,我的母亲非常古板,她认为把衣服穿得太漂亮是一种愚蠢,而且衣服太合身容易撑破,不如做得宽大一点,她也让我如此打扮。我从不参加任何聚会,也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事。上学后,我也不参加同学们的任何活动,甚至运动项目也不加入。我害羞至极,总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长大后,我嫁了一位比我大几岁的先生,但我还是没有任何改变。我丈夫的家是一个稳重而自信的家庭。我想要像他们那样,但就是做不到。我努力模仿他们,也总是不能如愿。他们几次尝试帮我突破自己,却总是适得其反,把我推到更坏的处境。我越来越紧张易怒,害怕见到任何朋友。一听到门铃声我都会惊慌。后来我是彻底地失败了。

我对自己很清楚,只怕丈夫有一天会发现真相,所以每次在公共场合,我都尽量显得开心,甚至装得过了头。我知道自己表现过度,因为事情过后的几天里我都会累得半死。最后,我实在怀疑自己是否还有继续生存的必要,于是我开始想到自杀。

那么是什么事改变了这位几乎自杀的妇人呢?只是一句偶然的话。爱迪丝太太继续写道:

改变我一生的只是偶然的一句话,有一天,我的婆婆和我谈到她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她说:“不论遇到什么事,我都坚持让他们保持自我本色……”“保持自我本色!”这几个字像一道灵光闪过脑际,我发现所有的不幸都起源于我把自己套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模式中去了。

一夜之间我变了!我开始保持自我本色。我努力研究自己的个性,认清自己,并找出自己的优点。我学会怎样配色与选择衣服样式,以穿出自己的品位。我主动结交朋友。我加入一个团体——开始只是一个小团体——当他们请我主持某项活动时,我也很害怕。不过我每次上台,都得到了更多的勇气。这是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但现在我比过去快乐很多。当我教育我自己的儿女时,我一定把这些历经苦难才学到的教训告诉他们:不论发生什么事,永远保持自我本色。

保持自我本色这一问题,“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了。”詹姆士·戈登·基尔凯医生指出,“这是全人类的问题。”很多精神、神经及心理方面的问题,其隐藏的病因往往是他们不能保持自我。

不模仿他人,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我知道有一位公共汽车驾驶员的女儿就是很辛苦才学到这个教训。

她想当歌星,但不幸的是她长得不好看,嘴巴太大,还长着龅牙。她第一次在新泽西的一家夜总会里公开演唱时,一直想用上唇遮住牙齿,她企图让自己看来显得高雅,结果却把自己弄得四不像,这样下去她就注定要失败了。

幸好当晚在座的一位男士认为她很有歌唱的天分,他很直率地对她说:“我看了你的表演,看得出来你想掩饰什么,你觉得你的牙齿很难看?”那女孩听了觉得很难堪,不过那个人还是继续说下去,“龅牙又怎么样?那又不犯罪!不要试图去掩饰它,张开嘴就唱,你越不以为然,听众就会越爱你。再说,这些你现在引以为耻的龅牙,将来可能会带给你财富呢!”

凯丝·达莱接受了那人的建议,把龅牙的事抛诸脑后,从那次以后,她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观众身上。她开怀尽情地演唱,后来成为电影及电台中走红的顶尖歌星,现在,别的歌星倒想来模仿她了。

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一般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过10%,大部分人不太了解自己还有些什么才能。与我们应该取得的成就相比,其实我们还有一半以上是未醒着。我们只运用了身心资源的一小部分。人往往都活在自己所设的限制中,我们拥有各式各样的资源,却常常不能成功地运用它们。

既然你我都有这么多未加开发的潜能,又何必担心自己不像其他人。你在这世上是独一无二的。以前既没有像你一样的人,以后也不会有。遗传学告诉我们,你是由父亲和母亲各自的23条染色体组合而成,这46条染色体决定了你的遗传,每一条染色体中有数百个基因,任何单一基因都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事实上,人类生命的形成真是一种令人敬畏的奥妙。

即使你父母相遇相爱孕育了你,也只有300万亿分之一的机会有一个跟你完全一模一样的人,也就是说,即使你有300万亿个手足,他们也都跟你不同。这只是猜测吗?当然不是,这完全是科学的事实。如果你不相信,那就读读这方面的书。

我很有资格谈这个主题,因为我自己就有过深切的体会,而且是一次痛苦昂贵的经历。当我由密苏里州的玉米田来到纽约时,我报名美国戏剧学院。我向往成为一位演员,我当时有个自作聪明的主意,通往成功的捷径,这么简单易行的道理,真搞不懂别人怎么会想不到。这个主意是,好好研究当时的几位名演员;把他们的优点都集合起来变成我自己的。

多蠢啊!害我花了好几年时间模仿别人后,才发现我学不了任何人,我只能成为我自己。那样的惨痛经验总该让我一辈子不模仿别人了吧!但是,不,我实在太愚蠢了,我得再经历另外一次痛苦。几年后,我写一本有关公众演说的书。我又有了同样愚蠢的想法,就是借用其他书的一些主意,汇编成一本书,一本包罗万象的书。于是,我弄来一批有关公众演说的书,花了一年的时间吸收他们的想法,变成我的文章。最后,我再次发现自己又当了一次傻瓜。把别人的想法变成自己的文章,只会把文章弄得枯燥乏味,不会有人读的。于是我把这一年的工作成绩全丢进废纸篓里,从头再来。

所以我想说的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崭新的自我,为此而高兴吧!聪明的领导者懂得善用自己的天赋,他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自我的体现。因为你只能唱你自己、画你自己。


自信是成功的原动力


卡耐基箴言

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支持强者闯过难关,帮助弱者赢得成功。在一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中,要对工作充满信心,保持热情与精力,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并非每件事都能达到预期的理想结果。成功固然美好,但即使失败,明天的风仍是继续地吹着,希望依然存在。

一名企业家曾说过:“对任何一个公司而言,若要生存并获得成功的自豪感,必须有一套健全的原则,可供全体员工遵循,但最重要的是,大家要对此原则充满自信。”

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支持强者闯过难关,帮助弱者赢得成功。一名精明的主管,要有效地调动自己的下属,会让他们在能够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评估与自信心的气氛中工作。而一名优秀的员工,只有对工作充满信心,保持热情与精力,这样才会有所成就。

成功不可能来自于一种失败的观念

凯恩斯是一名普通修理工,生活虽然勉强过得去,但离自己的理想还差得很远。有一次,他听说旧金山一家维修公司招工,决定前去试一试,希望能够换一份待遇较高的工作。他星期六下午到达旧金山,面试时间定在星期日。

吃过晚饭,他独自坐在旅馆房间中,不知为什么,他想了很多,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都在脑海中回忆了一遍。突然间他感到一种莫名的烦恼:自己并非一个智力低下的人,为什么至今依然一事无成,毫无出息呢?

他取出纸笔,写下4位自己认识多年、薪水比自己高、工作比自己好的朋友的名字。其中两位曾是他的邻居,已经搬到高级住宅区去了,另外两位是他以前的老板。他扪心自问:和这4个人相比,除了工作比他们差以外,自己还有什么地方不如他们?聪明才智?凭良心说,他们实在不比自己高明多少。

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和反思,他悟出了问题的症结——自我性格情绪的缺陷。在这一方面,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比他们差了一大截。

虽然是深夜1点钟,但他的头脑却出奇的清醒。他觉得自己第一次看清了自己,发现自己过去很多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爱冲动,自卑,不能平等地与人交往,等等。

整个晚上,他都坐在那儿自我检讨。他发现自从懂事以来,自己就是一个极不自信、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人;他总是认为自己无法成功,也从不认为能够改变自己的性格缺陷。而后,他决定绝不再有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绝不再自贬身价,一定要完善自己的情绪性格,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二天早晨,他满怀自信前去面试,顺利地被录用了。在他看来,之所以能得到那份工作,与前一晚的沉思和醒悟让自己多了份自信不无关系。

在走马上任的两年内,凯恩斯逐渐建立起了好名声,人人都认为他是一个乐观、机智、主动、热情的人。随之而来的经济不景气,使得个人的情绪因素受到了考验。而这时,凯恩斯已是同行业中少数可以做到生意的人之一了。公司进行调整时,分给了凯恩斯可观的股份,并且加了他的薪水。

成功不可能来自于一种失败的观念,就好像玫瑰不可能生长在长满蓟草的土壤中一样。当一个人非常担心失败或贫困时,当他心中总是想着可能会失败或贫困时,他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这种失败的印象,这将会使他自己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

拥有信仰,去除潜在的自卑感

有一天,我在某市文化中心举行的实业家会议发表演讲,当我正在讲台上致辞时,有名男子朝我逐步走近,而且诚恳地对我说:“我有个相当要紧而严重的问题,不知是否能私下与您谈谈?”我听了这句话后,便答应等会议结束后再与他详谈。

他向我说明:“我准备在这个城镇开创自己这一生中最大的事业,如果成功的话,将对我产生无比的意义;但若不幸失败,我将会失去所有的一切!”

听了这番话后,我先安抚他,希望他能放松心情,接着委婉地对他说:“并非每件事都能达到预期的理想结果。成功固然美好,但即使失败,明天的风仍是继续地吹着,希望依然存在。”我如此开导他、劝慰他。

然而,他依旧愁容满面地说:“但是,有件令我相当苦恼的事,我始终无法对自己产生自信。对于任何事我都没有把握,甚至无法确信自己是否真的能顺利完成一件事。通常,在事情尚未开始着手之前,我的意志便不由自主地消沉下来。事实上,目前我已相当泄气了。”他继续说着,“如今,我已是40岁的中年人,却一直受困于自卑感的烦恼,因此对自己总是抱持否定的态度,今晚聆听您的演讲,对于您所谈有关思考力量的问题,希望有进一步的了解,我想明白该如何做,才能对自己产生自信与肯定。”

我对这名男子做了这样的回答:“有两个方法可以解决你的问题:第一是探讨无力感的来源。当然,若要找出源头,必得花费不少时间分析,但这是绝对必要的重要步骤。我们必须学习科学家的做法,以科学方法来探究这种生活病态的原因。不过,这件事绝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答案,再者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这是一种为达到永久治愈目标的治疗法,因此对你的迫切需要并不适宜。但是还有一个方法可以临时应急,以解决你迫在眉睫的问题。我要给你开一帖处方,若能好好运用,想必能有效解决你的困难。”我继续向他郑重说明,“今天晚上,当你走在街上时,不妨重复默念我将告诉你的这句话;等你回到家,躺在床上时,也要对自己重复说上几次。待明天睡醒时,记得在起床前把这句话说上3次。倘若你本着虔诚的心意来做这件事,你将会获得足够的能力面对这个问题。当然,如果可能的话,尝试花些时间去进行分析问题的基础研究,是再好不过的事。但不论研究结果如何,我现在要赠予你的这帖处方,在治疗上却是扮演着绝对重要的角色。”

这句话的内容是:“虔诚的信仰给了我无比的力量,凡事都能做。”

由于在此之前,他并未听过这句话,因此我把这句话写在卡片上递给他,并请他大声复诵3次。然后,再次细心叮咛:“那么,你就按照我刚才所说的去做吧!我相信一切将很顺利!”

他站起身来,先是静静地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后来带着激动的表情与口吻对我说:“好的,先生,我知道了!”

我看着他昂首挺胸的身影在夜幕中逐渐消失,尽管那身影看来仍有些悲伤的意味,但是看着他那昂然离去的姿态,仿佛无言的暗示,信仰已在他的心中萌芽。

日后,这名男子曾感激地对我表示:“这帖简易的处方确实为我缔造了奇迹。”此外他还强调,“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想不到这么小一句话竟能带给人们这么大的效果!”

后来,他也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努力探究自己自卑感的原因所在。结果,终于去除了长久以来的自卑感。最重要的是,他真正学会了应该如何拥有信仰,并恪守某些特定的训诲。他逐渐拥有强大、坚定不移的信心,现在任何事情对他而言都不再是难以克服的困难了,而是完全可由他来操控安排。这样的变化实在令人惊讶,大量事实的确如此。他的人格再也不似昔日般消极悲观,而是充满积极与斗志,现在他不仅不会与成功绝缘,相反地,更将成功拉向了自己。尤其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已经对于自己本身的能力真正具有信心了。


专心致志的人更容易成功


卡耐基箴言

一次做好一件事的人比同时涉猎多个领域的人要好得多。如果把一亩草地所具有的全部能量聚集在蒸汽机的活塞杆上,那么它所产生的动力可以推动世界上所有的磨粉机和蒸汽机。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咬紧”一处,坚持不懈地进攻,才会有所突破,做出成就。


一位成功商人曾经这样忠告自己的儿子:“无论做什么,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游戏,对每件事情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年轻人一定要记住: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更不要见异思迁。不要当无所不能的废品。”

生活中之所以有许多人最终无法实现少年时代的梦想,原因就是他们同时涉足了太多的领域,由此难免会分散精力,这就阻碍了他们的进步,使得他们最终一事无成。他们没有采取一种更明智的做法,集中心志于某一个领域,咬定青山不放松,最终成为该领域所向无敌的行家里手;相反,他们选择了在很多领域成为三脚猫似的人物,他们四处出击,什么东西都有所涉猎,却又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最终只懂一点皮毛。

一个人要“有所为”必须同时要“有所不为”,严格约束自己“有所不为”的人,方能大有所为。一个人只有做到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世事的纷繁和扰动,才有可能倾其全力攻关于重点领域,在这一领域做出突破。

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咬紧”一处,坚持不懈地进攻,才会有所突破,做出成就。每一位渴求成功的人,尤其是处于创业阶段的奋进者,务要时时防范自己,不要滥铺摊子,滥用精力,不要以为到处出击才有收获,而应当像锥子那样,钻其一点,各个击破,让自己在某一方面展示出自己的特长,这样才能赢得更大的成功。那些自认为是多才多艺、精力超群的人,结果反而是看起来样样通,实际上什么都不懂,这样,别人以令人耀眼的特长立足于世,而你却难以与其匹敌,因此痛失获得成功的各种机会。

目标专一,方能成功

有一次,一个青年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劳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法布尔赞许说:“看来你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说:“是啊!我爱科学,可我也爱文学,对音乐和美术我也感兴趣。我把时间全都用上了。”法布尔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放大镜说:“请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马休斯博士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那些同时有着很多目标、精力分散的人会很快地耗尽他们的精力,随着精力的耗尽,随之而来的就是原先雄心壮志的消磨。”

欧文·伯克斯顿也曾说过:“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只追求一个目标——个唯一的目标,那么在有生之年,他极有可能会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如果他事事喜好,见异思迁,那就好像到处撒播种子,到头来只会一无所获,抱憾终生。”

有一个热心肠的人,看到有人正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搁板,便走过去管闲事,说要帮他一把。

他说:“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于是,他找来锯子才锯两三下又撒手了,说要把锯子磨快些。于是他又去找锉刀。接着又发现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于是,他又去灌木丛中寻找小树,可砍树又得先磨快斧头。磨快斧头需将磨石固定好,这又免不了要制作支撑磨石的木条。制作木条少不了木匠用的长凳,可这没有一套齐全的工具是不行的。于是,他到村里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然而这一走,就再也不见他回来了。

那些对奋斗目标用心不专、左右摇摆的人,对琐碎的工作总是寻找遁词,懈怠逃避,他们注定是要失败的。

福威尔·伯克斯顿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勤奋和对某个目标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追求某个目标时,他从来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正是对自身奋斗目标的清楚认识和执着追求,才造就了他最后的成功。正如人们所说的,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则百事可为;用心浮躁,浅尝辄止,则一事无成。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针尖虽然几乎细不可见,剃刀或斧头的刀刃虽然薄如纸片,然而,正是它们在披荆斩棘中起着决定性的开路先锋的作用。如果没有针尖或刀刃,那么针或刀都无法发挥作用。在生活中,能够克服艰难险阻,最后顺利到达成功巅峰的人,也必是那些能够在某一领域学有所专、研有所精,因而有着刀刃般锐利锋芒的人。

如果你从小教育你的孩子学习走路时要专心致志,视线集中,那么,他通常会顺利地到达目的地而不会有跌倒的现象。相反,如果他精力分散,那么大半会跌倒在地,弄得灰头土脸。坚持酿你的酒,你就会成为伦敦最伟大的酿酒师。但是,如果你既要酿酒,又要当银行家,又要做贸易,还要当制造商,那么你最终将无所适从、一事无成。

不要博而泛,要精而专,这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在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领域越来越精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精力分散开来,那他注定是不会成功的。

见异思迁,终归一事无成

“我搬运过货物,记录过信息,制作过地毯,还写过诗”,这是伦敦一个在这些领域都表现平平的人写下的话,他让人想起了巴黎的一位科纳德先生,他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懂一点会计业务,通一点植物学,还会炸薯条”。

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区别不在于一个人做了多少工作,而在于他做了多少有意义的工作。在失败者当中,相当多的人所付出的努力本来足以取得显赫的成就;但是,他们的含辛茹苦就像边建设边破坏一样,最后的结果仍然是支离破碎的一堆。他们没有适应环境,把自己的工作成果转化成潜在的机会。他们也没有能够把小的失败转化为大的成功契机。他们的能力不可谓不够,时间不可谓不多——这些是成功的经纬线条,但是,他们用力推来推去的却是个空无一物的纺织机,真正的生活之网上一根线都没有挂上。

让我们汲取鲍勃的教训吧。鲍勃没受过什么教育,但他的父亲为他留下了一大笔钱。

他拿出10万美元投资办一家煤气厂,可造煤气所需的煤炭价钱昂贵,这使他大为亏本。于是,他以9万美元的售价把煤气厂转让出去,开办起煤矿来。可这又不走运,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吓人。因此,鲍勃把矿里拥有的股份变卖了8万美元,转入了煤矿机器制造业。从那以后,他便像一个内行的滑冰者,在有关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滑进滑出,没完没了。

几年过去了,鲍勃一事无成,10万美元也化为乌有。更可怕的是,他甚至在生活中也是这种见异思迁的态度。

他对一位姑娘一见钟情,十分坦率地向她表露了这段感情。为使自己匹配得上她,他开始在精神品德方面陶冶自己。他去一所星期日学校上了一个半月的课,但不久便自动逃遁了。两年后,当他认为问心无愧、无妨启齿求婚之日,那位姑娘早已嫁给了一个愚蠢的家伙。

不久,他又如痴如醉地爱上了一位迷人的、有5个妹妹的姑娘。可是,当他上姑娘家时,却喜欢上了二妹。不久又迷上了更小的妹妹,到最后一个也没谈成功。

永远不要抱着投机的态度来学习

“永远不要抱着投机的态度来学习,”沃特斯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这种学习态度只能导致一无所获。首先要给自己制订一个计划,确定一个奋斗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地为之努力;把你的所有精力和才干都用在上面,这样你就离成功不远了。我所说的投机的学习态度,是指那种由于认为所学的东西未来某个时候可能会带来好处而毫无方向地进行学习的态度。”

你大概玩过这样的游戏吧!

在夏天最炎热的某一天,把放大镜拿出放在报纸上,中间隔一小段距离。很快你就会发现,如果放大镜是移动的话,你永远也无法点燃报纸。但是,如果放大镜不动,你把焦点对准报纸,很快你就能利用太阳的威力,把报纸点燃。

化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把一英亩草地所具有的全部能量聚集在蒸汽机的活塞杆上,那么它所产生的动力足以推动世界上所有的磨粉机和蒸汽机。但是,因为这种能量是分散存在的,所以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它基本上毫无价值可言。这也说明,能量一旦聚焦于一点,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动力。

伊格·劳拉有一句名言:“一次做好一件事情的人比同时涉猎多个领域的人要好得多。”在太多的领域内都付出努力,我们就难免会分散精力,阻碍进步,最终一无所成。圣·里奥纳多在一次给一名爵士的信中谈到他的学习方法,并解释自己成功的秘密。他说:“开始学法律时,我决心吸收每一点有用的知识,并使之同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在一件事没有充分了解清楚之前,我绝不会开始学习另一件事情。”


始终树立成功的信仰


卡耐基箴言

只要你深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就不要让任何事情拖累你。世上的丰功伟业无不是对抗“不可能”的结果。重要的是不计困难,完成工作。


“如果你对结果足够关心的话,你就能够实现它。”这是威廉·詹姆斯的一句话,我在这里用这句话引入我的话题。我们已经知道,他说过:在这里,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必胜的信念。因为当你的目标对你的吸引力足够大时,你就会树立起一种必定要成功的信念。在任何时候,告诉自己:我一定要,而且能够成功。这样,你就能够成功。

恺撒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使他的士兵们知道,他们必须取得成功,没有退路。当恺撒率领他的军队从高卢渡海而来,登陆现在的英格兰的时候,他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呢?他把军队带到了多佛海峡的白岩石悬崖上,让士兵们望着位于自己脚底200英尺的海面上燃烧的船只。士兵们知道,他们与大陆的最后联系已经断绝,退却的工具已经被焚毁,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前进、征服、胜利。就这样,恺撒和他的军队成功了。

当你想战胜面对听众所产生的恐惧,以及克服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必然要面对的困难时,为何不让自己拥有这种精神呢?把消极的思想全部扔到火里焚烧,并把身后通往犹豫退缩的大门紧紧关上——你就必将取得成功。

很多名人的成功正是得益于这种方法——耶鲁大学的乔治·戴维森教授就是依靠这种强大的信念取得成功的。

持之以恒的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年轻时候的乔治有一个梦想,他希望能够改变世界、服务全人类。为了达到这个理想,他需要接受最好的教育,而美国是他最理想的去处。当时的乔治身无分文,要到1万千米外的美国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不过,他还是出发了。

他徒步从他的家乡尼亚萨兰的村庄出发,穿过东非荒原到达开罗,在那儿他可以乘船抵达美国。他一心想的是到达那个可以帮助他改变自己命运的国家,其他的一切他都可以置之度外。他一开始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在崎岖的非洲大陆上,他用了5天才艰难地跋涉了25英里(约40千米)。他的食物已经吃完,水也已经喝完,而且,他身无分文。他还需要继续前进几千英里。

要想继续完成后面的几千英里的路程似乎是不可能的,但乔治清楚地知道回头就是放弃,就是重新回到贫穷和无知。他对自己发誓:不到美国我誓不罢休,除非我死了。他继续前行。

有时他与陌生人同行,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孤独地步行。大多数夜晚过着大地为床、星空为被的生活。他依靠野果和其他可吃的植物维持生命。艰苦的旅途生活使他变得又瘦又弱。

由于疲惫不堪和心灰意懒,乔治几欲放弃。他曾想说:“回家也许会比继续这似乎愚蠢的旅途和冒险更好一些。”

他并未回家,而是翻开了他的两本书,读着那熟悉的语句,他又恢复了对自己和目标的信心,继续前行。

要到美国去,乔治必须具有护照和签证,但要得到护照他必须向美国政府提供确切的出生日期证明,更糟糕的是要拿到签证,他还需要证明他拥有支付他往返美国的费用。

乔治只好再次拿起纸笔给他童年时起就曾教过他的传教士们写了封求助信。结果传教士们通过政府渠道帮助他很快拿到了护照。然而,乔治还是缺少领取签证所必须拥有的那笔航空费用。

乔治并不灰心,而是继续向开罗前进,他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某种途径得到自己需要的这笔钱。

几个月过去了,他勇敢的旅途事迹也渐渐地广为人知。关于他的传说已经在非洲大陆和华盛顿佛农山区广为流传。斯卡吉特峡谷学院的学生们在当地市民的帮助下,寄给乔治640美元,用以支付他来美国的费用。当他得知这些人的慷慨帮助后,他疲惫地跪在地上,满怀喜悦和感激。

1960年12月,经过两年多的行程,乔治终于来到了斯卡吉特峡谷学院。手持自己宝贵的两本书,他骄傲地跨进了学院高耸的大门。

凭着对目标的专注和近乎神圣的成功的信念,乔治战胜了常人难以战胜的困难。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加难以办到的呢?

坚定信念,直到成功

在一次广播节目中,主持人要我用3句话来说明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我当时是这么说的:“我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我们的思想对我们非常重要。如果我能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我就能了解他这个人,因为正是思想造就了我们。而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思想,也就能改变自己的一生。”

从现在开始,你就要积极地设想自己的努力最终会使你成功。为了达到目标,你需要建立足够强大的自信和目标必将实现的信念,你必须对自己说话能力训练的努力成果保持轻松而乐观的态度。你应该想到,你努力的结果必然是,当需要在众人面前站起来说话时,你能够从容不迫地侃侃而谈、清晰明白地表达你的观点。你一定要把你的决心和信念烙在每个词句、每项行动上,并且竭力培养这种能力。

有一个叫乔·哈弗斯第的人曾经在卡耐基培训班接受培训。有一天,他站起来信心十足地对大家说,他不满足于做一名房屋建造商,他希望自己成为“全国房屋建筑协会”的发言人:他最想做的事是在全国各地奔走,把他在房屋建筑业中遇到的问题和获得的成就告诉人们。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但对理想有一种狂热的追求,而且真的说到做到。

他想讲的,不仅仅包括地方性的问题,还包括全国性的问题。对于这样的想法,他并没有三心二意,而是用心地准备自己的演讲,并且用心地进行练习。在上课期间,他从没有耽误一次课;即使再忙,他也仍然一丝不苟地按照训练班的要求去做。结果他的进步十分迅速,令大家都十分惊讶。两个月之后,他成了班上的佼佼者,被选为班长。

大约一年以后,乔·哈弗斯第的老师这样写道:“我几乎已经忘记了来自俄亥俄州的乔·哈弗斯第了。一天早上,我正在吃早餐。当我不经意间打开《弗吉尼亚向导》的时候,书中醒目的位置上赫然有一幅乔的照片和一篇称赞他的报道。报道中说:前天晚上,他在一次地区建筑商的盛大聚会中发表了精彩无比的演讲。这时的乔已经不是‘全国房屋建筑协会’的发言人了,简直就像是会长了。”

乔·哈弗斯第为什么能够成功呢?因为他有强烈的欲望,保持了高度的热忱,具备了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更加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一个成功者不一定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本领和才智,但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并且,他会把全部精力用于追逐成功的行动当中。这样,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因为,人——无论是谁——本身都有无穷的潜在能力,但能否开发出来,往往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态度。如果你相信自己能够成功,那么你就必定能够成功。


拓展阅读

托尔斯泰:去寻找,永远去寻找

俄国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于1910年去世。他一生的经历非常曲折,犹如《天方夜谭》中的故事。他在世之时,深为世人所敬重。就在他去世前20年里,从世界各地前去瞻仰他的人,就像朝拜圣地的圣徒们一样络绎不绝。他们不远千里,只是为了能看一看他的面容,听一听他的声音,或是摸一摸他的衣角。

为了不错过他的金玉良言,曾经有一段时期,一些朋友就住在托尔斯泰家,专门记录他所有的话语。他们用速记法把他讲的每一个字都记录下来,即使很细微的生活细节也不放过,后来这些记录都被装订成册大量发行。

在市面上,有关托尔斯泰的事迹和思想的书籍竟然高达两万三千多种。天啊,这可不是2300,而是23000!报纸杂志上关于他人生和思想的文章约有五万六千多篇,而他自己亲笔创作的作品共有100部,这也是许多作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托尔斯泰曲折而生动的人生历程,决不亚于他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他出身于一个豪门,他的家族拥有42间雕梁画栋的厅堂。一出生就拥有数不清的财富的他,是在帝俄贵族的骄纵奢华中长大的。然而,他晚年却将自己所有的田产和一切尘世之物全都抛弃了。最后,饥寒交迫的他孤身一人在一个荒凉的俄国乡间火车站里与世长辞,当时只有一些农民守护在他周围。

他长大成人之后,就是一个整天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莫斯科的裁缝们在这个阔少身上可赚了不少钱。然而,他后来却过着极为朴素的生活,穿着粗糙的布衣,穿着自己做的布靴,自己打扫房间和收拾床铺,每天在破旧的木桌上吃着粗茶淡饭,用的还是木碗和木汤匙。

后来他回忆说自己当年过的是一种“很污秽、很罪恶的生活”。他曾经做过很多荒唐的事,经常酗酒、决斗,甚至参与过凶杀。然而后来,他却皈依了基督教,虔诚地信仰耶稣。在他的影响之下,基督教后来竟然成了俄国最神圣、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之一。

托尔斯泰刚结婚时,曾经有过一段幸福美满的生活。他甚至和太太一起跪在地上,祈求万能的上帝能保佑永远延续这种快乐生活。然而后来,他们的婚姻却变成了痛苦和烦恼的深渊。有时,他连一眼也不想看她。他只有一个愿望:“让这个女人,永远从我眼前消失吧!”即使在他临终之时,他都不允许他的太太陪在身边。

他在学校时学习成绩非常差,最后也没能考上大学。家里专门为他请了一个家庭教师,然而老师费尽心思也没能让他蠢笨的头脑变得聪明起来。但是,在30年后,他却写出了两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它们已经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托尔斯泰的杰出著作,让他在全世界民众中享有无上的荣誉,即使统治过这片广袤国土的沙皇们也无法与他相比。然而,这些作品能给他带来快乐吗?也许吧,但肯定这快乐没有长久地延续,因为没多久,他就开始对自己的作品产生厌恶之感,甚至耻于向别人提及。

在他人生的晚年,他致力于向这个世界宣传和平、博爱与消灭贫穷。他写出了大量短小的文章,并装订成册,用货车和单轮小车运往各地挨家挨户地散卖,这些小册子价格非常便宜,在短短4年里,就售出了1200万册。

托尔斯泰晚年的时候,她的小女儿一直陪在他身边,做他的秘书。父亲去世之后,她到了美国,住在宾夕法尼亚州牛顿广场附近的一个乡村里。几年前,我在巴黎认识了她,并从她口中了解了许多托尔斯泰的事迹。那时候,她正在准备写一本关于他父亲的书,书名已经起好了,叫《托尔斯泰的悲剧》。

托尔斯泰的一生,的确是一个令人感伤的悲剧。悲剧的起源在于他的婚姻,在于他和夫人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观。

他的夫人奢侈腐化,而他却希望朴实无华;她贪慕虚荣,渴望权力,而托尔斯泰淡泊名利;她疯狂地追求财富,但他却认为财富和私有制正是社会罪恶的根源;她依赖武力管理仆人,而他却主张和平,以仁爱待人。

他的夫人还有着极为可怕的忌妒心,她憎恨所有接近她丈夫的女性朋友,甚至连和丈夫比较亲近的女儿也不能容忍,她竟然把女儿赶出了家门,然后用气枪朝着女儿的照片射击。

托尔斯泰允许本国人随意翻印他的著作而不用付给他任何版税,因为这事,他的夫人一直和他闹了好几年,如果他出声反驳,她就会像泼妇一样歇斯底里地躺在地上打滚,拿着鸦片烟说着要去寻死,或者哭喊着要去跳井。在这样的喧闹下,托尔斯泰觉得,家里就像一个可怕的地狱。

托尔斯泰夫妇结婚有半个世纪了。一天,她匍匐在他的脚旁,请他读读当年他曾写过的那些美丽的诗句,那些热情的语句是为她而作的啊!当他读起这些48年前他们热恋时所写的日记时,那些永远逝去的美好回忆又浮现在他们眼前,他们不禁放声痛哭。

在托尔斯泰82岁高龄的时候,他再也无法待在这个没有温暖和亲情的家里了,于是,在1910年10月21日的深夜,他弃家而去,躲进了无尽的寒冷和黑暗里,这个伟大的灵魂,游荡在野外;天地如此之大,竟然没有他的容身之所。

他饥寒交迫,患上了肺炎。11天后,在一个偏远的火车小站里,他孤寂地离开了人世。

他在去世前几天就曾说过:“上帝会安排好一切的。”而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去寻找,永远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