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计 潜规则里解套套 适度距离才有“美”

朋友之间亲如手足是应该的,但亲密并非一点“间距”也没有。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对人和人的关系有过精彩的描述,他说人和人之间就像是一群寒夜里的豪猪,因为太寒冷想要靠在一起取暖,但是距离太近了又会被彼此身上的利刺扎痛,所以它们总是试图在两难的境地,找到最合适的距离。在交际中也应当知道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

交友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彼此气质相互吸引的过程,因为你们有共同的“东西”,所以很容易一下子就越过鸿沟而成了好朋友,甚至“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但再怎么相互吸引,双方还是有些差异的。因为彼此来自不同的环境,受不同的教育,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再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当两人的“蜜月期”一过,便无可避免地要触及彼此的差异,于是,有些不明智的交际者,在此时便会试图改变对方。当自己的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挑剔、批评对方,甚至结束友谊。

人就是这样奇怪:未得到时,总想得到;未靠近时总想贴在一起;真正得到和靠近了却又太过苛求。人总在无意中伤害着他们自己。很奇妙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夫妻的感情很类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所以,如果有了好朋友,与其因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保持适度距离”,以免关系破裂!

所谓“保持适度距离”,简单地说,就是尊重彼此的差异,不要越过彼此的某些不可逾越的私人空间,不要过度亲密,甚至干涉别人的隐私之类,做到心灵贴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保持适度距离”的关键在于“度”,有了这种“度”,就会相互尊重,避免碰撞而产生伤害。但运用这一技巧时,一定要注意这个“度”:

一是不要拉大距离。如果距离过大,就会使双方疏远。尤其是现代商业社会,大家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奔波,实在挤不出时间,这样很容易忘了对方,因此,一对好朋友也要经常打个电话,关心一下对方的近况,偶尔碰面吃吃饭,聊一聊,否则就会从好朋友变成一般的朋友,最后变成只是熟人罢了,两人的友情等级会逐渐递减!这里的距离是指心理距离、情感距离,而不是空间距离。关心朋友需要你关心的心理和情感,不去过度追问对方的隐私,这就是适度的表现。

二是不要让距离过小,甚至是没有距离。这也是“过度”的表现。有些人自以为朋友和自己亲密无间,说什么他都不会计较,便常在朋友面前诉说对他的不满。如果这位朋友心怀宽广,知道你的良好用意还好,但如果他不像你想象中那么大度,则很有可能记恨在心,甚至找机会报复你。因此,你在坦言之前,最好是认真思考一下朋友的性格特点,看对方是否能够接受,是否会产生逆反心理,是否会影响到你们之间的友谊。

那么,从空间距离上看,到底人与人之间保持多远的间距合适?这里,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心理距离标准,并希望与任何人都能保持在这个标准范围内。

乘坐陌生司机的车,大多数人喜欢坐在后座,因为可以离司机更远一些,隐私性也更高一些。

在银行排队等候办理业务,他希望背后的人能离他一米远,只要近一点儿,他就会产生心理压迫感。

与朋友会面,他希望能够把彼此的谈话距离控制在60厘米左右,这样他才能更顺畅地谈笑风生。

人渴望亲密,但人们又都是爱保持距离的动物。

如果与友人出行,你勾肩搭背无间距,别以为这是讨人喜欢的举动,实际上,你身边的人也许正悄悄地感觉着不自在。

什么事情都有限度,如果和朋友走得太近,不分彼此,只能给彼此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与朋友适当保持一点儿距离,让彼此都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你们的友谊便会更进一步。

此外,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所有特点(包括缺点)完全暴露给对方,过于坦诚,对友谊并无多少好处,何况你把自己完全“交给”对方,对于对方本身就是一种负担。

请记住一句话:适度的距离才会产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