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辩论口才——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第二章 辩论中的谋略术

怎样了解辩论对手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赴前苏联主持美国一个展览会的开幕典礼。此前,美国国会刚通过一项被奴役国家决议,以此攻击苏联。当尼克松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会晤时,赫鲁晓夫质问尼克松说:“我不理解你们国会为什么通过这种决议。这使我想起俄国农民的一句谚语:‘不要在茅房吃饭’。”赫鲁晓夫怒气冲冲地说,“这个决议臭极了,臭得像刚拉下来的马粪,没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了!”这里,赫鲁晓夫怒火中天,难以自控,出言鄙俗,有损形象,使尼克松也尴尬不已。但尼克松知晓赫鲁晓夫年轻时当过猪倌,他决定以此回敬对方。他盯着赫鲁晓夫的眼睛,用很平静的口气说:“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搞错了,比马粪还臭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猪粪。”赫鲁晓夫听了一时无地自容,无言以对。

这里,尼克松面对赫鲁晓夫的无礼,抓住其痛处,机巧反驳,击其不备,取得了辩论的主动。

论辩是一种双向的言语表达方式,只有明确自己,了解对方,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保证论辩的质量,取得论辩的成功。

论辩时,我们会遇到不同的对手,知识的差别,性格的不同,年龄的出入,气质的差别,有相识的,有不相识的。相识者,我们知其底细,论辩时自然方便;不相识的,要靠我们认真观察,全面分析,正确推理,仔细揣摸对方的知识程度、言辩特色、表达风格、应变能力、论辩思路和战术安排,从而采取相应的战略和对策,掌握主动权,从容应对。

聪颖灵活者,他们机动灵活,思维敏捷,与他们辩论要快速直接,发挥唇枪舌剑之威力。

迟钝木讷者,他们反应缓慢,理解力差,与之论辩要陈述清晰,阐释圆满,缓缓道来。

刚愎自用者,他们自以为是,好高骛远,与之论辩要导引适体,妙用激将。

顽固强硬者,他们固执己见,不善配合,与之论辩要独辟蹊径,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使之思路转化。

气躁兴奋者,他们追求新奇,厌恶陈旧,与之论辩要简洁直率,干脆果断。

收集充分的材料

审题与立论是确定辩论战略的关键,辩论材料则是实施战略的基础,它对于夺取辩论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材料是证明辩题、构成辩词的依据,如果没有材料,命题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这时候再美妙的语言也是空洞无物的。

为了取得辩论的胜利,在搜集材料时应尽可能广泛一些,宁可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略,否则,在构思时就会感到捉襟见肘。所以,凡是有助于对辩题内容作全面、深入了解的资料,以及能够增强辩题说服力的证据,均应广泛搜集,以备临场使用。

有一天,某大学的两个女学生走进一家装饰华丽的个体餐馆。女学生甲翻开桌上的菜单,突然眼前一亮:

“看!熊掌!每盘20元,来两盘怎么样?”

“人们都说熊掌名贵,价钱也不贵,OK!”

于是她们叫来了招待员,点了熊掌两盘,还要了些其他食品。一会儿,菜上齐了。她们吃完之后,叫来招待员结账,招待员开出账单:

“一共4025元。”

“什么?你没搞错吧?”一学生几乎吓昏了。

“熊掌每盘2000元,你看菜单。”招待员说。

另一位学生翻开菜单一看,果然是2000元,中间没小数点。这下她们急得几乎要哭了。这时,老板走出来,看了几眼付不起钱的女学生说:“没钱,把证件留下吧。”她们乖乖地交出了学生证。学生会出面跟老板交涉,看是不是能少收一点钱。老板斩钉截铁地说:“一分也不能少,如果三天之内不把钱付清,我就立即向法院起诉。”

两位女学生只得忍气吞声,多方筹措,凑齐4025元,第二天把钱送去,赎回了学生证。

一星期后,有个律师知道这件事,决定为她们挽回损失。他叫两个学生到餐馆向老板索取了两盘熊掌价4025元的发票,律师拿着发票来到工商局。他们研究了有关的法律条款后,便一起来到该餐馆。工商局的同志对餐馆老板说:“有人指控你出售熊掌,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必须处以2万元罚款!”

老板想赖是赖不掉的,有刚开出的发票为证。老板耷拉着头,他的狼狈相不亚于一周前交不起钱的两个女大学生。他低声说:“我拿不出这么多钱。”

“拿不出钱就停止营业,吊销营业执照。”

“同志,事情是这样,我们这里根本就没什么熊掌,所谓熊掌都是用牛蹄筋冒充的。”老板供认道。

“既然你用牛蹄筋冒充熊掌,敲诈顾客,根据情节,也应罚款2万元,同时将顾客的钱退回,另外还应赔偿1千元的精神损失费!”

在以法律为武器的严厉进攻面前,老板只得乖乖地缴械投降。

在准备搜集材料时,无论哪类材料都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是要准确。事实材料一定要真实可靠,要有根有据;引述理论材料一定要准确,不要断章取义。二是要典型。即要能说明问题,能反映问题的本质,在同类近似的材料中具有代表性,能够有力地支持辩题。要防止使用个别的、偶然的事实材料。三是要新颖。新的总是吸引人的,材料要有最新的信息价值和时效性,这样才有吸引力。四是要生动感人。材料应尽量具体形象,让听众感到亲切自然,容易被接受。

辩论谋略制订的基础

谋略不同,采取的辩论战术不同,谁的谋略正确,谁就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辩论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对抗双方的智力和谋略水平的高低,因此奇谋妙计是论战制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1、制定谋略要考虑的因素

一般地说,辩论的奇谋妙计预定方案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稳定的战术策略,这种策略主要用于己方立论过程。这种较为稳定的预定方案,在实战的过程中将得到较全面的贯彻,变动也比较小。第二种是比较灵活的战术方案,这种方案主要用于驳论交锋过程,在实战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而动,因而,这种方案往往有较大变化的可能。

无论采用哪一种策略,下列这些因素是在制定策略战术时必须考虑的:双方的论点、底线;双方主战场的预测;反击突破口的选择;具体的战略战术、进攻路线和演变步骤,具体目标的设定;如何发挥己方优势,确定重要材料运用时机和运用条件;应对失误的方案和摆脱困境的措施。

在整个谋略方案策划过程中,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思考、权衡、比较、运筹,可以涉及多套方案,反复进行对比、优化,最终把确定的指导思想具体化为最佳的战术方案。

2、确定辩论主战场

所谓辩论主战场,也就是通常双方在辩论的过程中最大可能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主战场的确定,关系到次战场的选择和攻防方略的制定。所以,在制定辩论策略时,必须对双方的主战场进行判断和预测。否则,就可能因主战场不明确,不能攻击对方的要害,或陷入对己方不利的泥潭中,以至于被动挨打。

在辩论之前,双方辩论的主战场并不全是已知的定数,因为主战场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双方的立论底线,而对方的立论底线这时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这时候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对方主战场的预测上。为什么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对方主战场的预测上呢?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辩手和教练这时候可以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多考虑对方的立论底线,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这样,所制定的策略就可能涵盖涉及问题的最大外延,并就此进行准备,尽可能做到万无一失。

3、确定战略战术的目标

任何一种辩论基本上都是以驳倒对方的观点、树立己方观点,并使对方或第三者(评委)接受己方的观点为战略目标的。辩论的战略目标对策略的产生和实施具有激发、调整等功能,常常是谋略行为的动力。在制定谋略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应考虑目标本身,而且要考虑与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相关的各种因素,思考接近这一战略目标的方法、途径,从而形成有效的战术。

从辩论的实际情况分析,辩论的性质不同,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完全相同。比如,辩论赛中,辩手的目标并不是真理,而是自圆其说,征服评委和观众,夺取比赛的胜利。在法庭辩论中,公诉人的目的是指控被告人有罪或罪重,揭露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制服伪证者,说服辩护人,同时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而被告辩护人则依法从无罪或罪轻的角度,追求量刑的准确。决策辩论的目标则是求得方案合理,减少决策上的失误,不存在谁胜谁负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根据辩论性质的不同确定明确的目标。

在辩论的过程中,辩论者时时刻刻不能偏离战略目标。具体地说,不但要警惕对方有意识地使你偏离战略目标,还要克服由于自己头脑一时发热忘乎所以而偏离战略目标,从而使整个辩论始终有明确固定的战略目标,又有阶段性小目标。随着阶段性小目标的一个一个实现,就向着战略大目标一步步地逼近了。

制定己方的战术预案

概括地说,辩论战术的制定通常有三种方案:

1、先发制人

这是一种包容涵盖的战术,也是一种“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战术。其具体做法是,在一开始提出己方论点时,就要把对方可能论述的观点涵盖到己方的立论之中,使其成为己方立论的一部分,提前把对方要说的话说了,这样对方立论的前提条件就不存在了,那么对方的任何论证都只能是片面的。这种战术的优点在于具有相当强的突然性,对对方的打击力度很大。

2、埋伏奇兵

这是一种后发制人战术。具体做法是,开始时不显山露水,只进行一般论证,并不引人注意,甚至给对手造成己方软弱无力的错觉。等到对方错觉已经形成,突然派出一支或几支奇兵,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彻底打乱对方的阵脚。例如,在辩论“烟草业对社会利大于弊”中,这个辩题在经济方面对正方十分有利,而在人的健康和价值方面却于反方十分有利。在具体的辩论中,反方就设计了埋伏奇兵的战术:前两个辩手只在有利于己方的领域与对手周旋,开始时没有过人之处,给人一种平平常常的感觉,可是到了三辩,话题突然转向经济领域,指出烟草业的利税是国家专卖垄断的结果,并非烟草业本身的功绩,这一行业的利税高正说明了国家控制烟草业发展的态度。接着,四辩站在人的价值上又狠狠一击。这样就在对方以为对己方有利的领域里突然出现一支轻骑兵,彻底扰乱了对方的阵脚,打乱了对方的部署。

3、稳扎稳打

这是一种正规战术,又是一种基本战术。其论证过程是,提出己方的论点后,按照一定逻辑顺序,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进行论证,最后完成己方的立论建构。这种论证的优点是思路比较清晰,同时容易给人逐层留下印象。缺点则是突然性、隐蔽性较差,当己方提出论点后对手很容易就找到了应对的办法。稳扎稳打战术适宜在己方立论的优势明显、材料充实时使用,也就是说,当己方已经占据了辩论的明显优势,可以稳稳当当、从容不迫地使用这种战术。

灵活机动的战术方案

据说,在二战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举行首脑会议,斯大林不断对罗斯福和丘吉尔施加压力,通过的决议全是斯大林提出来的。罗斯福和丘吉尔总感到不舒服,决定戏弄斯大林。

一天早上,在例行会议之前,丘吉尔说:“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成了全球的主宰!”

罗斯福接着说:“我也做了个梦,梦见我成了宇宙主宰!斯大林元帅,你梦见什么?”

斯大林慢条斯理地答道:“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对丘吉尔先生的任命,也没有批准对罗斯福先生的任命。”

丘吉尔和罗斯福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在上述例子中,可以说斯大林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因为按常理说,宇宙是人类所能想象的最大空间,如果斯大林仍沿着他们的思路,想要去想出一个比宇宙更大的空间,那要么是徒劳,要么会闹笑话。而这时,斯大林却转换一下思维角度,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从人对人的控制关系中把握“空间”,从而“置于死地而后生”,不但解除了自己的困境,反而倒过来戏弄了二巨头一番。此可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辩论是一种即时性很强的艺术,在辩论交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战局变化莫测,所以确定战术方案时,不能定得太死。可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战略目标、优势与劣势,以及各种定数和变数,制定大致的战术方案。特别是要对对手的思路进行判断预测,看其将如何立论,优势在哪里,弱点在哪里,然后确定己方攻击点和攻击方式,或强攻或智取,拟定战术方案。

辩论中常会出现某种困境,使你进退两难,要么“背水一战而后生”,要么“俯首称臣而后亡”。这时,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

概括地说,设计辩论战术可参考以下几种方案:

1、诱敌上钩式

使辩论沿以下路线展开:己方示弱——对方中圈套——己方组织反击——扩大战果。这是针对对方心理,故意在辩论中露出破绽,诱敌上钩,出奇制胜打击对手的战术。

2、将计就计式

使辩论沿以下路线展开:对方诱问——己方识破——将计就计——对方追击——己方反击成功。这种战术有一定的随机性,关键是能识破对方的计谋,顺势而行,才能成功。

3、穷追猛打式

使辩论沿以下路线展开:己方进攻——对方回避——己方追击——对方招架——己方总攻。这是在己方占有优势的情况下,针对对方弱点突然发起猛攻,获胜后,乘胜前进,连续作战,扩大战果,直至最后胜利。

4、肉搏式

使辩论沿以下路线展开:对方进攻——己方迎战——对方再进攻——己方再反击。这是一种硬拼硬的战术。面对攻击,己方正面应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彼此拼实力、拼材料、拼心理,直至夺取胜利。

此外,在设计战术方案的同时,还应设计己方失利或遇到意外情况时的应急预案。要预先设想到多种情况,准备多套方案,每套方案尽可能周密全面。这样在实战中,就可以随时根据情况变化实施预案,或修正预案,灵活处置。由于各种各样原因,你也许会因错说了某句话而被对方抓住把柄,从而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这时就需要应急方案使你摆脱困境。

捕捉辩论的信息

在辩论阶段,辩论者的思维高度紧张,双方攻防态势变化多端,难以预测。所以,辩论者必须善于审时度势,准确把握辩论场上的变化、双方的动态,权衡利弊,只有这样才能驾驭整个辩论进程,使辩论向着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因此,辩论者不仅要善于语言表达,而且要十分注意捕捉辩论场上的信息,具体地说,就是要会听、会看、会思。

1、仔细倾听

这里说的倾听不是指一般的听,而是要心耳并用,把听的过程变成获取与理解信息的过程。一般说来,仔细倾听不可能自发地发生,需要主观的努力,排除干扰,才能听到本质,抓住要害。具体地说,一方面要留心对方辩手的发言,听出关键在哪里,话外之音是什么,听出对方的漏洞、失误;另一方面还要监听己方辩手表述内容的失当之点。

2、认真观察

要仔细观察辩论对手的表情举止,观察第三方如观众、评委的情绪变化,捕捉有关信息。

3、准确判断

对于捕捉到的辩论场上的语言信息、情感信息、时空信息,要综合起来思考,迅速处理,做出准确判断。比如说,对方偏激的语言,通常是受某种观点蒙蔽,一时难以转弯;对方用夸大失真之词来维护自己的主张,表明他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对方说话不集中,说明此人没有前后一致的主张;对方说假话、作伪证,言语往往游移不定;如果对方论证难以站住脚,开口时一定不能理直气壮等。

如此听其言,察其色,析其心,判断对手,有助于确定正确的辩论对策。

抢占制高点,争取主动

辩论是攻防的统一体。从实战情况来分析,反驳是辩论的主要手段。没有反驳进攻,没有双方唇枪舌战的交锋,就不应叫辩论。如同拳击比赛一样,一个选手不能一味地进攻,也不能只会进攻,必须还有严密的防守,否则,将自己的要害处完全暴露给对方,进攻也会失去依托,并可能在对手的进攻中败北。所以,成功的辩手总是善于根据战略意图,从辩论双方实力和战局出发,灵活采取攻防行动,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攻防兼备,这样方能万无一失。

在竞赛辩论中,有时候会出现“论”而不“辩”的情况,具体地说,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双方没有交锋,也有的各自立论,自圆其说,但彼此对辩题内涵理解不同,双方各执一端,形不成真正的交锋;还有的面对对方攻势、诘问,充耳不闻,不作正面回答,只是沿着自己的思路说开去,也难以形成交锋,所有这些都是不善处理攻防关系的表现。辩论如果没有交锋,自然也就很难分出胜负。

有助于抢占制高点的因素有:了解论战全局,能预测战局走向,并采取得体对策;能把矛头直指对方立论的“命门”,或指向对方的漏洞、薄弱环节;要扬长避短,把对手引到自己熟悉的地形上去打;在被动状态下,要沉着冷静,少立多驳,伺机反攻。

在抢占制高点,掌握论战主动权问题上,一定要当仁不让。当己方处于优势时,要“得理不饶人”,乘胜追击;当己方陷入不利境地时,则要设法转入对己方有利的阵地上,对对方实施反击;当双方处于胶着状态时,应快刀斩乱麻,跳出来引向一个新的领域。

随机应变,灵活发挥

辩论是与对手面对面的交锋,战局变化莫测,没有固定程序,不可能在事前对进程做出准确预测和安排;但是,辩论中对手之间唇枪舌剑,又不完全是打乱仗,其中有些战术又带有一定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正是人们事先精心准备和设计预案的依据所在。但是,预案只是预案,具有不确定性。在辩论过程中,有些预案是可以用的;而战局的不确定性,又要求辩手不能照搬预案,要临场处置,随机应变,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具体地说,临场发挥,随机应变应做到以下几点:

1、预案不能一成不变

打仗前制定的作战方案,不可能与战场上的情况一模一样,辩论前制定的预案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套用,必须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改造使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原方案化整为零,或者重新整合,形成更符合现实情况的新形式、新战术,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

2、预案从实战出发

要根据辩论实战要求实施既定的、有利的预案。辩论前的准备,比如立论底线、材料、技法、策略等不少是深思熟虑、符合规律的。特别是一些诱敌深入战术、有威力的论据等秘密武器,在辩论过程中一旦条件成熟,与预案对口,就要迅速照预案行事,有效地打击对方,以达到预期效果。

3、准备一套应急方案

在辩论的实战中,有很多情况是事先一点没有预料到的,比如己方的预谋策略严重失算,对方的攻击大大超出己方预计的范围,或对方突然抛出秘密武器,攻势咄咄逼人,己方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等,在这些新情况面前,己方应调动智慧,应急处置,灵活机动,决定对策,组织语言,运用技巧,迎击对手,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和突击性。最理想的是辩论前准备一套应急方案,以备出现意想不到的局面时使用。

总而言之,要把有备的优势与应变的威力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获胜的系数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