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谈小说《北京折叠》

我很高兴这篇小说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表示喜欢。我写它的时候,并未料到它能引起这么多感触。我写作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一些旁观目睹,那些画面和感慨存在心里太满,我需要一个载体将它们保存起来。我曾经居住在北京的城乡结合部,楼下就是嘈杂的小巷子、小苍蝇馆子和大市场。有时候我在楼下吃东西会和店主聊天,听他们说着远方其他省份的家人孩子,听他们在北京看不起病的忧伤困扰。而我自己,由于读书时间很长,身边一直围绕各种喜欢谈论整个世界、感觉自己即将接管世界的跃跃欲试的学生,他们对未来充满奇异的期望。然后就是工作中,有机会作为小人物参与一些会议,见到不少能够改变世界的大人物。我写的园子是钓鱼台,常来这边的人应该一下子就能看出来。在这些园子里,改变世界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就是喝咖啡那么容易。所有的这些碎片在我头脑中和心中碰撞起来,就成了《北京折叠》。实际上我不认为它是一篇幻想小说,我写的也根本不是一个不存在的未来。

对于一些读者中肯的批评,我也是十分认同。这个小说实际上并没有展开,因此给人一种匆匆滑过所有画面,但是深入不下去的感觉。它是我设想的长篇的第一章,只是看一下世界,并没有涉及改变世界。我曾经想把它展开,写得复杂,其中每个人都有前生今世,有他们为何成为现在的他们。但是我迟迟没有动笔。一方面是其他写作计划太多,另一方面也是我仍然在等待某种准备好的情绪。我需要完全饱足的情绪才能投入一个长篇写作。

这样一个有关不平等的故事,得到许多人认可,说明周遭世界的不平等如此昭然若揭。这种不平等不一定是邪恶,但一定意味着许多许多人生存的艰难。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我们是如此努力致力于研究并消除整个世界的不平等,可是最终也许一切都是徒然,就连人类历史上所有为不平等而奋斗的浴血奋战最终也只是制造了更多不平等。想到这个我就有些空茫。我似乎能看到笔下那座城,在最远又最近的地方,与我四目相对。它是我内心最冷也最热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