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英法争霸延续 争霸美洲
如果英国政府能够善用其海军,他们完全能够同时保住马德拉斯和路易斯堡。而路易斯堡被法国夺回的事实也让新英格兰人极其失望。新英格兰虽然只是殖民地,但他们开始觉得其利益被英格兰毫无理由地忽视了。
1733年,新英格兰的贸易就因为《糖浆法》(Molasses Act)而遭到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因为该法规定对从英属西印度群岛以外进口的糖浆一律征收高额关税,但英属西印度群岛又不能为新英格兰的商人供应足够多的原料来生产朗姆酒以维持其与西印度群岛和非洲的三角贸易。由于缺乏出口的拳头商品,而且还由于他们被禁止在本土发展工业,新英格兰也就只能依靠发展这个贸易来获得购买英国工业品的外汇。
事实上,这项法令也不是那么容易实施的,但它的出台本身就意味着新英格兰的利益已经让位于西印度群岛上的种植园主的利益了;而如今,用路易斯堡来交换马德拉斯的行为,再次以牺牲新英格兰的利益来换取东印度公司的利益。在这段时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母国政府正准备制定更严厉的商贸规定及其他法规,这必然将让美洲大陆殖民地陷入更加艰难的困境。此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中部地区开拓殖民地,他们非但不承认母国,甚至还因为他们曾经遭受的苦难而深深仇恨母国。
1748年的和平只能说是暂时性的,不仅如此,在1756年大不列颠对法国再次宣战之前,两国间还发生了许多非官方的战斗。
在印度,杜布雷浑水摸鱼,并与那些意图攫取王位的野心人士互相勾结,甚至同意在必要的时候为其提供一小批训练有素的法国军队。杜布雷采取的这个新策略,起码在1751年前都有效地损害了英国在印度的利益。
就在那年,新的英国总督桑德斯在东印度公司引入了一个只有二十六岁的年轻职员罗伯特·克莱武。克莱武负责带领一支远征军进攻卡那提克的首府阿尔果德。这支远征军只有八位军官,其中包括克莱武等六人都没有服过兵役;只有五百名士兵,其中还有三百人是意大利人。克莱武最终夺取了阿尔果德,随后还挡住了地方长官钱达·萨伯万人大军近两个月的围困。钱达之前因为英国人围困特里奇诺波利、对首府构成威胁而不得不撤出了阿尔果德。第二年,劳伦斯少校和克莱武率军击败了一支法国军队,并再次夺回阿尔果德。尽管如此,此时的法国人还是要比英国人强大,并将主宰印度。英国人还是未能够妥善地利用其海军优势,而当英法两国最终再次宣战的时候,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及其贸易都将蒙受巨大损失。
美洲事务也同样糟糕透顶。在移民早期,英国人幸运地定居于大海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间的狭长地带。英国人的移居点很集中,移民也主要从事农业和贸易。另一方面,法国人则宣称拥有圣劳伦斯河和密西西比河流经的广袤区域。不过,这片区域实在太广袤以致无法完全定居,法国人也将他们的精力都放在了勘探和毛皮贸易上。不过,到18世纪中期,中部大西洋沿岸发展得很好的殖民地,尤其是弗吉尼亚的居民已经开始尝试着越过大山进入丰饶的俄亥俄谷。这样,宣称拥有所有权的法国人与新英格兰的边疆居民以及坚持要越过边界的地产公司间的冲突是迟早会发生的。
纽卡斯尔公爵在其哥哥亨利·佩勒姆(Henry Pelham)死后继任首相,他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打这场正在世界各地蔓延的大规模战争,但他还是派遣了一支由勇敢但固执的布拉多克率领的远征军前往新英格兰与那里的殖民地合作,共同抵抗俄亥俄的法国人。布拉多克的失败已经成为学校历史教材必讲的故事,这与法国在地中海失去米诺卡岛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舰队司令宾(Byng)的失败则让国民义愤填膺。宾被指控为叛国贼,但他实际上并不是,不过他在保卫不列颠的重要海军基地的时候也的确未能击败法国舰队。纽卡斯尔公爵的无能也让自己陷入了极度恐慌中,他甚至建议国王从汉诺威调集军队到英格兰以防敌人入侵!其无能由此可见一斑。
纽卡斯尔辞职后,德文郡公爵组织了一个新内阁,并由威廉·皮特实际履行首相职责,不过不久就被满怀敌意的国王暂时性地赶了出来。新内阁立刻在公共事务上表现出蓬勃朝气并对法宣战。由于腓特烈大王控制下的普鲁士的分裂,法国此时也正处于战争之中,其力量也因而被分散。不过,不列颠似乎还是不可能取得胜利,于是他们又组成了一个由纽卡斯尔为首的新内阁。纽卡斯尔虽然不是一个战争好手,但他在拉赞助和对付下议院方面还是颇有手段的。后来由于公众的呼声实在是过于强烈,皮特再次被召回内阁。皮特的任务就是负责打仗,而他为此表现出来的干劲和能力都是当时的其他政治家所望尘莫及的。
年纪不小的皮特,尽管自私自利、专横、好炫耀并且还有其他缺点,但他无疑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伟人。他比其同时代的政治家更了解欧洲和英国。他的爷爷托马斯·皮特曾在印度的发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他似乎也能够理解美洲殖民地的特性。他与商人阶层结成了亲密同盟,并被称为“伟大的下议院议员”,他用一套新的爱国主义和公共服务精神鼓舞了英国大众。此时的英国人已经接受了政治管理中的行贿和腐败,将其看作是必要的罪恶,并认为需要在恰当的时候容忍这种罪恶,就像美国人曾经容忍了他们政治中的腐败一样。
拒绝接受官场的这种传统陋习的皮特,一下子就成了普通大众崇拜的偶像;但对于那些并不认可其“公职等同于公信”这一观点的人而言,就是一个危险的预兆。此外,他在挑选下属方面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天赋,总是能够挑对人;他不仅依据他们的能力而非他们的级别或影响来挑人,而且他也是依据这个标准来奖励人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获得下属的高度忠诚,尤其是那些年轻的服役军官以及其他级别较低的下属。最后,他自己也不知疲倦地工作,是一流的管理者。在无能的政治家将英国拖入灾难之后,皮特通过四年光彩夺目的努力,将其提高到可能是其历史上最高、最具统治力的位置。
在这些年间,胜利接踵而至,甚至英国人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到1760年,英国征服了加拿大,夺回了路易斯堡。在著名的魁北克战役中,蒙特卡姆被迫在亚拉伯罕平原向乌尔夫投降。在战争中,英军表现出色、勇敢无畏,战果累累。虽有不少年轻的英国指挥官在战争中丢掉了性命,但他们却用自己的生命击溃了法国,并换来了辉煌的、传奇般的胜利。尼亚加拉城堡、提康德罗加、克朗波音特等地也被英军攻克;而在俄亥俄谷,迪尤肯堡即如今的匹兹堡也落入了英军之手。至此,法国在美洲的力量算是被彻底瓦解了。
虽然英属的十三个殖民地也并非完全不采取行动来自卫,但与他们在上次小得多的危机中的行为相比,他们在这次危机中的贡献实在是小得可怜。不过,议会在此次战争中则显得小气且迂腐,这与帝国防御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很大关系。由此导致的问题也终将在几年后呈现并被放大,并成为引发大革命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在部分上,困难也来自几个殖民地和地区间相互的嫉妒和敌意。
事实上,他们彼此间毫无同情可言,也彼此不了解。除了讲同样的语言及其与不列颠的关系外,他们之间的差异并不小于欧洲大陆国家之间的差异,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大相径庭。他们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隔阂,包括宗教、文化和经济上的。比如,清教徒的新英格兰以商人和小农场主为主,与贵格会的宾夕法尼亚、天主教的马里兰、圣公会的弗吉尼亚或是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南方大种植园有天壤之别。
1753年,战争已经迫在眉睫,英国政府要求殖民地召开联席会议,其中包括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马里兰、纽约、新泽西和新罕布什尔的总督。他们还努力改善一些印第安人政策,试图形成联合条约,甚至还想要在所有殖民地中形成全面的政治联合。
但英国政府的这个建议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成果。
1754年,殖民者试图在奥尔巴尼建立此类联合,但嫉妒和地方主义再次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显然,一旦与法国和印第安人大规模开战,英国不可能从殖民地那里获得任何帮助,这些殖民地顶多就是在其边界范围内保护其民众和定居点。因此,任何全面战争都将不得不由英国政府来主导,而不能寄希望于它的殖民地。此外,由于几个殖民地对其边界上或是与之贸易的印第安人部落的政策常常都是相互冲突的,这也使得形势变得更加危急。
在梳理这次战争的主要情节的线索时,我们不得不提到皮特。
皮特不仅在陆上开战,也终于在海上动用了英国海军。他放手让罗德尼和霍克率领海军与法军作战,其中霍克在基伯龙湾赢得了一场大胜。曾经威胁要入侵英格兰的法国人,如今已经基本丧失海上力量。西印度群岛中的瓜德罗普群岛和玛丽-加朗特岛,以及法国人在非洲海岸的贸易站都落入了英国人手中。在欧洲大陆,法国人也在明登战役(The Battle of Minden)中遭到普鲁士人的毁灭性打击。
在印度,孟加拉成为焦点所在。老的统治者死于1756年,继承大位的是他那只有十九岁但已堕落的孙子。他想要将所有欧洲人驱逐出印度,并率领三万人向加尔各答进军。他俘虏了驻守在那里的小规模卫戍部队,并将一些英国人——据说大概有一百五十人——关入地牢,甚至晚上都缺乏空气和水。这些受害者在炎炎六月的印度所遭受的可怕苦难甚至都难以描述。据说,在黎明到来之前,就有大约一百二十五人死在了地牢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加尔各答黑洞”。
与此同时,克莱武也从英格兰随着由沃森司令率领的小规模舰队回到了印度。
1757年的第二天,他们就夺回了加尔各答,并与年轻的统治者西拉杰·乌德·达乌拉(Siraj- ud daula)签订了和约。
但印度人不想履行这份和约。贪婪、残忍的西拉杰·乌德·达乌拉与孟加拉省的纳瓦布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后者更是阴谋让西拉杰·乌德·达乌拉的父亲的一个老友米尔·贾法尔(Mir Jafar)登基为王。克莱武也参与了这次阴谋活动。由于整个印度普遍陷入混乱之中,而法国人之前又主要依靠本地人进行治理,因此英国人也不得不如此,否则就会将印度再次拱手让给法国人。不过,英国人赢得了法国人首先发起的战争,这对于印度人来说或许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因为不管他们的品质如何,英国人管理国民的能力起码要远超法国人。
不幸的是,这个交易因为克莱武要草拟的两份和约——一份真的一份假的——而遭到破坏。假的那份是要给印度人奥米钱德看的,因为他获悉了这个阴谋并想勒索一大笔钱,他威胁说如果拿不到钱就向西拉杰·乌德·达乌拉告密。不管怎样,他们同意让米尔·贾法尔登上王位,但他要付给英国人大约三百万英镑,并将加尔各答附近的一大片区域的控制权转给东印度公司。米尔·贾法尔是否值得信任仍然是个问题,但克莱武决定冒险一试。在普拉西战役中,英军彻底击败了西拉杰·乌德·达乌拉。在战斗中,西拉杰·乌德·达乌拉的孟加拉军可谓是闻风而逃、不战而溃。年轻的统治者后来也被米尔·贾法尔的儿子杀死。印度的统治者如今已被东印度公司所控制;而印度人名义上控制的整个孟加拉省,实际上也是在东印度公司的控制之下。
法国于1756年派出了一支舰队,并于1758年4月抵达。他们包围了马德拉斯,但因为英军的一个中队赶来支援而被迫撤退。
英国在欧洲的海上胜利已经决定了他们自此以后将会获得海上控制权。随着战争的进一步发展,法国人丢掉了一个又一个据点。
当最重要的本地治里在1761年被攻陷,法国控制印度的可能性也就永远消失了,而大英帝国在印度的发展则刚刚开始。
这种结果可以说很意外,起初英国人只是为了对付那些从莫卧儿帝国那里接过权力、但又无法无天且完全靠不住的各省统治者。当时的局势可说是非同寻常。实际上,英国民众和政府、东印度公司都没有想过要征服印度。而且事实上英国也没有直接去征服印度,它只是控制了孟加拉的统治者和马德拉斯的一大部分;东印度公司负责监管印度政府和政策,但也没有直接进行统治。
一方面,这可以说是没有责任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没有权力的责任。
英国政府所创造的一个贸易公司就这样控制了一个帝国。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他们肯定比我们更不清楚这将会产生多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一点也没有因为摆在他们眼前的机会而欣喜若狂,因为他们面临维持军队的资金压力。现在,肯定是要派军驻守以维持对这个帝国的控制,这就可能要消耗掉所有的贸易利润,更不用说可能会将其雇员的精力从商业转移到政治上了。但除此之外,他们也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了:彻底放弃这个赚钱的机会。
不管怎样,在欧洲被彻底打趴的法国,失去了其在美洲和印度帝国的殖民地。而法国失去的这些殖民地也全部落入英国手中。
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法国都没有协商过和平协议;而当战争结束后,它再无讨价还价的资本,作为失败者只能无条件接受和约条款。
1760年10月25日,乔治二世突然逝世。尽管他在世的时候也几乎没有施加什么影响,但他的死亡还是带来了负面影响。其影响就是王位将由其二十二岁的孙子继承,是为乔治三世。乔治三世相当固执,他将坚持在国家事务中扮演与其前面两位君主大不相同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