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英法争霸延续 抢夺印度

在美洲,那些新英格兰人尤其是在总督威廉·谢利强力领导下的马萨诸塞人,拉起了大约有四千人的军队。他们除了得到西印度群岛的一支海军中队所提供的几艘船只以维持通讯外,再没有从英格兰那里得到任何帮助,但他们居然包围并最终夺取了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的法国人的要塞路易斯堡。可惜的是,殖民地在这次帝国防御和战争中所作的杰出贡献及其卓越能力,并没有得到英国政府应有的重视。

我们现在必须转向世界的其他地方了,那里正在发生将对未来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英国、法国甚至还有荷兰和葡萄牙的贸易站分布在印度的沿海,其中英法两国的贸易站的重要性无疑更大。英国人主要集中在孟买、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而法国人只有两个贸易站,即离马德拉斯不远的庞第杰瑞和靠近加尔各答的昂德纳哥。法国人在印度的力量虽然比较弱,但他们的优势在于在毛里求斯岛拥有一个军港。在庞第杰瑞的总督杜布雷和海军军官拉布尔多内的领导下,他们在18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对印贸易及其他事务上都要比英格兰人激进。

毫无疑问,直到现在为止,英法两国都只是将印度帝国看作贸易竞争对手;而在贸易过程中,国内的统治者是能够提供帮助的,但两国的东印度公司都不愿让欧洲的战火烧到他们的印度移民身上。印度自身此时也正在经历影响深远的变革,而且变革还将对不列颠产生同样深远的影响。为了理解这两个民族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花点时间来研究印度的文明化进程。印度的文明化进程与乔治时代的英格兰所设想的文明化可是不一样的。

其实,两个民族的说法都多少有点误导性,因为不知道多少个世纪以来,印度就是许多不同种族的混合体,这些种族的语言、思想、特性和文明阶段都不一样。印度甚至可能有数以百计的民族、部落和语言。不过,虽然北方印度人中混杂了大量的雅利安人血脉,但南方印度人还是保持了他们最初的血统。一般来说,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种族间的混合虽有大幅增加,但各地的情况又有显著不同。此外,印度虽然有很多宗教,但将印度人凝聚在一起的还是印度教,其作用甚至都超越了政治权力。

另一方面,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其他种族和群体都没有的,它严格地将印度人分为不同等级。这套制度肯定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也已经成为印度人认可的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不过我们也无法在此对这种独特且非常重要的制度进行详细描述。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种姓制度利用规章和习俗将一群人区别于另一群人。其中的标准包括了很多因素,但又并非总是相同的因素,比如民族、行业或是职业。

对于种姓的数量,人们的估计大相径庭,从两千至四千不等,而且整个制度是极其复杂的。每个印度人都生来就属于某个种姓,并且终身不变。任何试图打破其种姓规则的人都会被驱逐出去,其与原种姓内以及其他种姓的所有关系都由此切断。他们不仅禁止不同种姓间的通婚,甚至在很多时候还禁止其他形式的社会交往。一方面,这套制度使得印度人的生活过于死板,以致即使是战争和统治者的变革也无法牵动印度人的深层生活,就像狂风掠过海面而大海深处依旧波澜不惊一样。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印度人很难联合起来推翻征服者,并强化了不同民族、语言和特性的人群间的分裂。

大约在七个世纪前欧洲人首次到印度贸易时,印度的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征服者的军事统治之下。其中最后一个长期实行统治的帝国就是强大的莫卧儿帝国,其对印度的统治在本书的开篇就已经存在。其中最后一个征服者是伊斯兰教徒,他们又为印度的分裂增添了一个新要素。这是因为那些统治着数量庞大的印度人的统治者是外来民族,他们信仰不同的宗教,也不奉行种姓制度。

之前所有的征服者都不曾试着从实际出发而非依靠暴力来统一印度人民或是建立一个牢固的政府。莫卧儿帝国可能是做得最好的了,但即使是在莫卧儿帝国相对和平的统治下,国民也未曾享有公平与正义。其时,税收就占了民众收入的三分之一。地方官是不稳定的帝国在各地的实际掌控者,民众也完全处于地方官员的控制之下。

18世纪的前半叶,莫卧儿帝国行将覆亡。而此时欧洲和美洲正处于战争中,印度也随之沸腾了。虽然还有一些总督如奥德和孟加拉的行政长官、德干的苏波答继续在名义上效忠于德里的莫卧儿王朝,但他们实际上都已经独立。此外,好战的马拉塔部落开始占领印度半岛并索取大量贡金,否则就要进行破坏性的掠夺。

其中,德里四分之一的税收就要付给他们。莫卧儿帝国的残余力量已经无法与他们抗衡,而如果马拉塔人具有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能力的话,他们也有机会在前者的废墟上重建一个帝国。但他们并没有建立起新帝国,除了四处大肆掠夺外并无其他建树。

阿富汗人也经由不设防的西北边界涌入印度。已经成为波斯和阿富汗之主的纳迪尔·沙洗劫了德里,虽然他后来只夺取了广袤的旁遮普(其在旁遮普的权力也受到锡克教徒的威胁)并原路撤回,但他仍给了莫卧儿帝国致命一击。不过,纳迪尔·沙在大山那边的帝国也支离破碎。马拉塔人则在1760年成为几乎整个印度的主人,尽管他们只是在掠夺而不是在治理。这样,可能拥有两千万人口的印度,正处于可怕的混乱之中。

这种形势自然影响到英法两国那些小小的贸易站,这些贸易站开始陷入危险之中,随时会遭到贪得无厌的马拉塔人的攻击。

与此同时,英法两国也于1744年宣战,英国人于是利用他们先进的海军力量将法国商人及其贸易赶出印度。拉布尔多内和杜布雷则发起了报复,他们于1746年联手夺取了英国人的马德拉斯。之前杜布雷向卡那提克的统治者许诺夺取马德拉斯后就马上归还,但他食言了。印度的行政长官派遣了一支由一千人(但只有五百人受过训练)组成的军队进攻杜布雷,反被杜布雷击溃。

英国人从陆地和海上对本地治里的进攻都失败了,印度人对英国人的崇敬也由此转移到法国人身上。后来欧洲实现了和平,并于1748年签订了《亚琛和约》(Peace of Aachen)。根据和约,法国人同意归还马德拉斯给英国人,但作为交换也得到英国人在加拿大的路易斯堡。不管怎样,这事算是结束了,而下一代人的印度大戏也由此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