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元王朝 三、转折点

阿里不哥找到的出路在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位于中亚,是一片富饶美丽的土地,当时又正处于权力真空时期。蒙哥扶植的察合台汗去世以后,朝政掌握在遗孀兀鲁忽乃的手中。这是位聪明美丽的王后,目光敏锐又敢作敢为,因此统治汗国长达九年。阿里不哥却认为女人好欺负,便决定乘虚而入,派个自己人取而代之。

他选中的人叫阿鲁忽。

阿鲁忽是察合台的孙子,属于旁支,在哈剌和林的忽里台拥戴了阿里不哥。这样的人不难收买,阿鲁忽也吞下了诱饵。他被送到察合台汗国接手政权,任务则是帮阿里不哥征运粮草,同时镇守阿姆河以防旭烈兀增援忽必烈。

呵呵,阿里不哥的算盘打得很精。

事情原本也很顺利。阿鲁忽一到别失八里,也就是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吉木萨尔县,就毫无悬念地当上了察合台汗。但让阿里不哥始料未及的是,这个靠不住的年轻人刚刚坐上王位便翻脸不认人,不但将征收来的粮食、马匹和武器都据为己有,还干脆公开宣布归顺忽必烈。

阿里不哥快气疯了,他出兵西征打到赛里木湖,阿鲁忽则狼狈逃窜到撒马尔罕。这时,阿里不哥又想起了被废黜的前汗遗孀兀鲁忽乃。此刻这个忧伤的女人正在他那里,向他控诉和抱怨失去了统治权。于是阿里不哥认为,把这样一条美女蛇送到阿鲁忽那里,也许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然而让他大跌眼镜的是,兀鲁忽乃一到撒马尔罕,就跟阿鲁忽结了婚。过去的对头成了夫妻,阿里不哥派去的随从人员则成为他们的得力助手。这位理财专家筹集到大量资金和税款,帮阿鲁忽和兀鲁忽乃建立起强大的军队。

这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气急败坏的阿里不哥一筹莫展,再也没人愿意帮助这位空头支票都开不出的大汗。追随者们纷纷离去,就连最忠实的也不例外。甚至还有人跑到阿尔泰去见蒙哥的嫡幼子玉龙答失,商量投降忽必烈。其中原因除了看不到希望,蒙古人滥杀无辜的传统也起了坏作用:在讨伐阿鲁忽时,阿里不哥丧心病狂地杀死了所有的俘虏,却忘了他们都是同胞。

如此作为,自然人心尽失。

现在阿里不哥众叛亲离,哈剌和林也难以为继,忽必烈却在稳步前进。永恒的蓝天也不眷顾阿里不哥,暴风雪横扫伊犁河谷,饥寒交迫的阿里不哥军如鸟兽散。原本就被打得焦头烂额的他,只能灰溜溜地向忽必烈投降。

忽必烈问:我们两个,到底谁对?

阿里不哥说:过去我对,现在算你对。

忽必烈大笑。在征求了伊利汗旭烈兀、钦察汗别儿哥和察合台汗阿鲁忽三王的意见之后,他赦免了阿里不哥。在他看来,内战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帝国将在他的领导和统治下走向新的繁荣和胜利,那才是名垂史册的事情。

所以,他要把这一年改为至元元年。

可惜这只是忽必烈的一厢情愿。过不了多久,他任命的察合台汗(也就是阿鲁忽的继承人)将举起叛旗。过得更久一些,窝阔台的孙子海都也将发出挑战,以至于七十高龄的忽必烈不得不坐在大象的背上亲自指挥那场战争。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时代变了。

实际上,忽必烈跟阿里不哥的内战是一个转折点,从此不再有统一的蒙古帝国。没错,即便在成吉思汗时代,这个游牧的草原帝国也具有联合体的性质,并不完全相同于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农业帝国。但是现在,就连这样一个联合体也不复存在。没有谁能够再制定统一的政策和计划,旭烈兀的西征是最后一次以大汗名义进行的军事行动。

当然,由于阿里不哥弃械投降,忽必烈名义上成为众汗之汗,各汗国也象征性地表示认可,但实际上他们是各自为政的,不但不买大汗的账,相互之间还要发生战争。比如那位靠背信弃义发家致富的阿鲁忽,就把原属钦察汗国的花剌子模,自说自话地纳入了察合台汗国的版图。

这样的事,请问忽必烈汗管得了吗?

管不了。所有汗国他都鞭长莫及指挥不灵,只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事实上,面临帝国的分崩离析,忽必烈和他的同时代人也做过努力,甚至有在1265年召开统一的忽里台的计划。但是随着伊利汗旭烈兀、钦察汗别儿哥和察合台汗阿鲁忽相继去世,这个计划也成为泡影。此后帝国就分裂为五个板块:四大汗国和忽必烈统治的部分。

那么,忽必烈部在哪里?

蒙古本部和中华大地。

这当然是重大转折。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他本人和四个儿子,可以说谁都没有想过要成为中华皇帝,正如从未想过要成为突厥可汗或波斯苏丹。但是现在,蒙古大汗已经徒有其名,帝国的各个分支也都自立门户,忽必烈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也不能不考虑另一重身份。

为此,他做了两件大事。

首先是取消了哈剌和林作为帝国首都的资格,将其改置为宣慰司都元帅府,原来的王城开平则升格为上都。这件事在阿里不哥投降前一年就做了。忽必烈却意犹未尽,又在今天的北京市建设了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意思是“大汗之城”,翻译为俄语则恐怕得叫“忽必烈格勒”。大都和上都没有主次之别,只不过大都是冬都,上都是夏都,就像草原牧民们的冬窝子和夏牧场,具有鲜明的游牧特色。

大都的首席建筑师是一位来自中亚的穆斯林,他把这座城市建设成带有蒙古情调的中国首都。坐北朝南四四方方的京城、皇城和宫城高大宏伟,三道城墙采用传统的夯土版筑方式修建并覆盖苇草,准确无误地隔离出皇家居住、政府办公和市民生活的区域。大汗的卧室里挂着毡毯,花园里则有王子和公主们的帐篷。忽必烈还让人从蒙古草原移来了泥土和青草,这样他们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传统和根本。

比较神奇的事情是大都的宫城,居然与千里之外上都的大安阁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有学者认为这应该归功于天文学家郭守敬和数学家王恂等人的杰出贡献,但提出这个要求的却应该是忽必烈本人。看来这位大汗其实雄才大略,他的胸襟和眼光都远在蒙哥和阿里不哥之上。

因此,他还要改国号为大元。

元大都平面图

据陈高华著《元大都》绘。
1 大天寿万宁寺;2 倒钞库;3 巡警二院;4 大都路总管府;5 国子监;6 孔庙;7 城隍庙;8 大庆寿寺;9 太庙

我们知道,蒙古人原本是有国号的,叫“也可蒙古兀鲁思”(Yeke Mongghol Ulus),译为汉语是“大蒙古国”,简称“大朝”。大元则取自《周易》的“大哉乾元”之说,意思其实也是大。而且忽必烈的《建国号诏》说得很清楚,之所以采用这个国号,就因为帝国史无前例地规模宏大。

如此说来,大元岂非与大朝同义重复?

忽必烈他们却不这么认为。事实上有了“大元”的国号以后,蒙古人并未废除“大蒙古国”的称呼,而是不厌其烦地自称“大元大蒙古国”。这就明摆着是给蒙古国贴上中华的标签。难怪《建国号诏》不但从唐尧虞舜说起,还讥讽秦汉隋唐的国号有因陋就简之嫌。看来忽必烈不仅要跻身于中华皇帝的谱系,而且颇有后来居上的架势。

现在,忽必烈的心思已很清楚,他要做蒙古大汗兼中华皇帝。既然如此,只占有北部中国就远远不够,必须把南宋也纳入囊中,甚至将触角伸向海洋,建立一个整合蒙古草原游牧传统、中华本土农耕文明和海外贸易经济力量的超大型跨地域和多民族的政权,那才真是“大哉乾元”!

战争再次打响,也必须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