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无字碑 三、重来未必要卷土
回到神都的狄仁杰,发现朝廷已今非昔比。
狄仁杰清楚地记得,上一次他担任国务委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在天授二年(691)的九月三十日。那时的洛阳城真可谓山雨已来。就在前一天,傅游艺在狱中自尽;十二天之后,又有一大批反对武承嗣的高级官员被杀,紧接着是拥立武承嗣的王庆之被李昭德打死。难怪四个月后,自己就被诬陷下狱。来得不是时候,风口浪尖啊!
这次重新拜相,却正是时候。四年十个月前,皇嗣李旦被诬谋反案平息;两年半以前,假和尚薛怀义被杀;十个月以前,来俊臣和武懿宗制造了最后的冤案;五个月前,来俊臣和李昭德这两个死对头同时被杀。一片空白呀!
狄仁杰可以有所作为。
狄仁杰与有关事件年表
年份 | 年号 | 月份 | 事件 |
---|---|---|---|
690 | 天授元年 | 九月 | 武则天称帝 |
691 | 天授二年 | 一月 | 始杀酷吏,丘神勣等人死 |
九月 | 傅游艺被杀 狄仁杰拜相 | ||
十月 | 大批反武派大臣被杀 李昭德杀王庆之,阻立武承嗣 | ||
692 | 天授三年 | 一月 | 狄仁杰被诬谋反 |
693 | 长寿二年 | 一月 | 皇嗣李旦被诬谋反 |
695 | 证圣元年 | 二月 | 杀薛怀义 |
697 | 神功元年 | 年初 | 来俊臣与武懿宗等人制造大冤案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成为女皇男宠 |
六月 | 李昭德与来俊臣同时被杀 | ||
闰十月 | 狄仁杰重新担任宰相 | ||
698 | 圣历元年 | 三月 | 李显被秘密接回神都 |
八月 | 武承嗣卒 | ||
九月 | 李旦逊位,李显立为太子 | ||
699 | 圣历二年 | 七月 | 李武两家子弟盟誓 |
久视元年 | 正月 | 吉顼被贬出京 | |
700 | 久视元年 | 九月 | 狄仁杰卒,享年七十一岁 |
其实只要看看上面的年表,就不难发现狄仁杰真正位居中央要职,影响武周政局,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帮武则天确定了皇太子。这绝不仅仅只是谁来接班的问题。不是的。应该说,正是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狄仁杰使自己和武则天都成为了政治家。
那么,他又是怎样做到的?
似乎也并无高明之处,只不过一有机会就说:姑侄与母子哪个更亲?天底下有侄儿给姑姑立庙的吗?等等。这些话不过重弹李昭德的老调,并无新意。问题是李昭德没有真正成功,反倒落得身首异处。狄仁杰却不但完成了李昭德未竟之事业,还被尊为国老。这又是为什么呢?
时也,势也,运也,法也。
李昭德建言时,武则天称帝刚刚一年。新官上任尚且三把火,何况新皇帝?这个时候,跟她讨论谁来接班,只能让她反感。王庆之被杀,这是原因之一。好在李昭德只是反对立武承嗣,并没提出要立谁,否则当时就性命不保。
狄仁杰重返神都时,情况就不同了。首先,女皇已经七十三岁,称帝也已经七年,应该安排后事。其次,对李旦的诬陷失败,证明李唐皇室威望犹存。相反,武承嗣的飞扬跋扈和武懿宗的滥杀无辜,都让武氏家族人心尽失。甚至就连突厥也来凑热闹,扬言只认李唐不认武周。
还有一个因素也不可小看,那就是张氏兄弟。
张氏兄弟成为男宠与狄仁杰再次拜相是在同一年,月份要早一些,底气却明显不足,因此曾经向吉顼和狄仁杰讨教长久之计。两位宰相的意见一致,那就是建议他们利用亲近女皇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建储大业。吉顼明确指出,以色事人不能久,做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才是正当。
兄弟俩倒也乖巧,一点就通,温柔地吹起枕边风。
女皇当然猜得出是谁在背后出谋划策,干脆将吉顼召来询问。吉顼给出的建议,是在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当中任选一人。他说:两位皇子都是陛下亲生,先帝所托,也都是天下臣民人心所向。至于选谁,全由陛下圣裁。
武则天点了点头。
因此后来有人认为,李唐复辟,吉顼是首谋。
就算是吧,就算。
不过吉顼的结局,也只比李昭德稍好一点:从宰相贬为县尉。直接原因是他在朝堂上盛气凌人地欺负武懿宗,根本原因却恐怕是武则天看穿了他的政客面目。当年,为了讨好武承嗣,你不是连妹妹都送上门了吗?不是跟武懿宗和来俊臣联手制造了三十六家灭族的大冤案吗?现在拥护李唐的呼声高涨,你就这副嘴脸?告诉你,朕还没死!
吉顼只好客死他乡。
狄仁杰却在重入朝堂之后不久,很快就与武则天进入了蜜月期。这恐怕首先得益于武则天政治上的开明,狄仁杰政治上的聪明。武则天深知,夺权无妨靠小人,靠酷吏。治理好国家,安排好后事,却只能靠刚正贤良之臣。同样,狄仁杰也明白,真正能推翻武周、复辟李唐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武周皇帝自己。这样的人能反对吗?不能。
何况武则天这皇帝当得也不差。尽管作为当局者,狄仁杰不可能意识到,武则天活跃于政坛的半个世纪,正是从治世(贞观)通往盛世(开元)的桥梁。但作为宰相,他至少清楚:帝国的版图在扩张,人口在增长,人才的辈出也由于女皇对科举的高度重视,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
这样的皇帝,又为什么要反对呢?
更为难得的是,女皇陛下虽然年事已高,而且实际执政时间很长,却没有同类实权人物的晚年病,比如暴戾狂躁或者荒淫倦政。相反,她的头脑之清醒,思维之敏捷,精力之充沛,判断之准确,都丝毫不减当年。这真是个奇迹。
因此,不要说奴才和蠢才,就连一般人才恐怕也都不能入她法眼。女皇要的宰相,必须既是帮手又是对手。狄仁杰就是这样的人。他冷静耐心,机警权变,足智多谋,却又诚实友善,刚正不阿。也就是说,他们两人的智商和情商处于同一水平和层次,政治态度和处世理念又刚好相反。
武则天当然清楚这一点。实际上狄仁杰在供词中已经表明立场: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只不过,狄仁杰是反周不反武。不反武则天,这就是共识。把武周皇帝的最后岁月经营好,也是共识。有此共识,相互欣赏的两个人就可以求同存异,积极配合,共同实现各自的理想。
酒逢知己又棋逢对手,这才真是“天作之合”。
实事求是,推进共识,也才是成功之道。
聪明的狄仁杰甚至很好地利用了既是老乡又是同龄人的优势,将建储大计变得就像夕阳下两位老人拉家常。对于狄仁杰的这种絮絮叨叨,女皇居然百听不厌,只不过偶尔也会撒娇使横,打断他说:朕的家务,你不要管!
狄仁杰答:王者以天下为家。四海之内,家即是国。
武则天不回答。但是有一天,她表演了魔术。
她说:狄公请回头,看看谁来了。
狄仁杰回头,看见了站在身后的庐陵王李显。
武则天说:朕把储君还给你。
狄仁杰拜倒在地,半天都扶不起来。
从内心挣扎中解脱出来的女皇,却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抚摸着狄仁杰的背,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说:你不是朕的臣子,你是大唐的社稷之臣。
狄仁杰如释重负。
实际上,庐陵王李显是在狄仁杰拜相的五个月后,被武则天以治病为名秘密接回洛阳的。这就雄辩地证明了,真正解决储君问题的恰恰是女皇本人。她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并不容易,其中奥秘和深层原因要到以后才能揭晓。
后面的事情就变得十分简单。夺嫡无望的武承嗣很快抑郁而死,聪明识趣的李旦立即恳请逊位,藏在宫中的李显被立为太子,并由李哲复名为李显,后来又改名武显。
对此,狄仁杰并无异议。
立储问题解决后,从上到下都松了一口气,女皇陛下的统治风格也开始变得温柔。这让她越来越像政治家。其实政治家的要旨不在温柔也不在霸道,而是能够在霸道和温柔之间自由转换,该霸道时霸道,该温柔时温柔。武则天当然有这种能力。但没有狄仁杰,她开发不出来。
七十四岁的武则天和六十九岁的狄仁杰,还有两年的合作时间,他们的关系也更像相互搀扶的老伴。靠着狄仁杰润物细无声般的规劝和调教,武则天慢慢变成了从善如流的开明君主。大约也就在这时,狄仁杰被称为国老。
狄仁杰不仅为武周重臣,在朝野举足轻重,后世更成为一代名相。宋范仲淹为其撰写的《唐狄梁公碑》也成为历代热门碑文,书家如黄庭坚、赵孟等都曾书此碑,这里选录的是赵孟作品。该碑文极言狄仁杰的丰功伟绩,反映了历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