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苏区“五老”和首脑的夫人们 10、李富春夫人蔡畅

在中央苏区,蔡畅曾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她外表优雅端庄,颇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但她为人谦和,艰苦朴素,才华横溢,深为江西人民和苏区妇女界所推崇拥戴。

1931年11月,蔡畅奉调进入中央苏区。当时,苏区军民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根据地有了很大的发展。刚到苏区,蔡畅在瑞金的红军学校任政治教员,负责讲授社会发展史。她知识丰富、口齿清晰流利,上的课很受学员们欢迎。

同年底,正是寒冬季节,组织上调蔡畅到中共江西省委担任妇女部部长并代理组织部部长。于是,蔡畅便随同李富春策马来到江西省委机关驻地兴国牛坑塘。那时,李富春担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陈毅任江西省军区司令员。

当时,苏区的妇女工作开展得很活跃。在江西省委妇女部,蔡畅有两位年轻的得力肋手,一位是危秀英,一位是邓石香。她们都是兴国人,贫苦出身,革命热情很高,又善于做群众工作。蔡畅常带着她们走村串户,宣传和发动广大妇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支援战争,建设革命根据地。

她常说:“妇女要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凡是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要力争能够办到。”

第一次全苏代表大会通过《婚姻条例》后,蔡畅又带着省委妇女部的干部走村串户,访问调查,大力宣讲。当时苏区的婚姻纠纷很多,有卖到地主富农家的贫雇农女儿要求退婚、离婚的,有因包办强迫而要求离婚的。每遇上这样的事,蔡畅总是根据《婚姻条例》的规定,给广大妇女撑腰,积极支持她们争取婚姻自主的权利。对虐待妇女的行为,蔡畅就发动群众开展说理斗争,严重的还开公审大会进行批判。由于蔡畅的努力,苏区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妇女受压迫、受歧视的现象得到了纠正和改善。蔡畅也因此在苏区妇女中赢得了崇高的威望。

平时,不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基层,蔡畅总要把妇女干部中的积极分子召集在一起,聊叙家常,研究问题。她总是亲切地对大家说:“你们别称我的官衔,叫我蔡畅,或叫我蔡大姐就行,我岁数比你们大一些哟!我很喜欢听你们说话,我到了兴国就要拜你们为先生,教会我听懂兴国老俵话。否则,我就真不懂你们的‘国家’语言了!”

大家见这个留过洋的蔡畅这么坦率、诚恳、随和,都很乐意和她谈心,并亲切地叫她蔡大姐。

春耕到了。那时苏区百分之八九十的青壮年男子都参加红军上了前线,家里只剩下老、弱、妇、幼,田地面临荒芜的危险。怎么办?蔡畅就大力号召妇女下田,挑起生产重担。江西的妇女都很勤劳,会干很多农活,可是一说顶上男子去犁田、耙田,她们却往后缩了。蔡畅起初不知道什么原因。经调查了解才知道,这个地方历史上就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妇娘学犁,母鸡学啼,触犯天理,要遭雷劈。”这种说法对妇女精神上的束缚和威胁很大,乡间没有女人敢摸犁耙。为了破除这种迷信,宣传科学思想,蔡畅带头挽起裤脚下田,拜老农为师,学习犁耙。学会之后,把各乡妇女代表集中起来分批训练,传授操作技术。她们都是本乡本土人,思想通了,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方法。她们回到乡里,又采取同样的办法对妇女进行轮训,全省上下迅速形成了妇女犁耙田的高潮,适时地播了种,插了秧,当年就取得了粮食丰收。全省也没有一个妇女遭“雷公打”。苏区妇女也在实践中破除了迷信,发展了生产。1933年12月,在江西省第一次女工农妇代表大会上,兴国县被评为全省妇女工作模范县。

江西苏区的妇女,有劳动习惯,有革命热情,就是没有文化,给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为了提高妇女的文化知识,蔡畅要求各级妇女组织会同文教部门,普遍办起夜校,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师资不足,就采取能者为师的办法,把初通文化的人也聘为教员;缺少煤油,就点上松明子照明,在艰苦的条件下,使苏区不少妇女识了字,学了文化。

蔡畅还极为重视培养妇女十部。她通过举办各种妇女干部训练班,组织妇女干部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以及群众工作方法等。经过培训,妇女干部的素质和水平有明显提高。到1933年,江西苏区十六个县,就有县一级妇女干部二十七人,兴国一县有二十多名妇女担任乡苏主席,她们在苏维埃政权建设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

蔡畅在江西苏区工作时,生活相当清苦。当时省委领导干部不多,吃饭时到齐还坐不满一桌。大家经常同桌进餐,同盆吃菜,有时菜不够吃,就找来几个辣椒切碎拌点盐吃,照样吃得很开心。

1934年10月,蔡畅和李富春一起,随长征队伍告别了中央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