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讲 养心新政 二、设军机处
作为改革君主的雍正帝,为加强皇权,采取许多措施,如惩治贪官,整肃吏治,清查仓库,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秘密立储等。其中,建立了一项前无古人的重要机构——军机处。
军机处是雍正设立并直接指挥的重要机构,图为军机大臣值房
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呢?雍正四年(1726年),因西北用兵,为紧急处理军务,考虑“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bào)直(官吏连日值宿)者多虑泄漏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以期“入直承旨,办事速密”。以怡亲王允祥、张廷玉、蒋廷锡入值。后改名军机房,再改名军机处。军机处有官无吏,收发文件,登记档案,都由军机章京处理。皇帝召见军机大臣,太监不得在侧。他们办事的值房,严密防范,即使是诸王大臣,没有皇帝“特旨”也不准到军机处值房。值房的帘前、窗外、阶下,均不许闲人窥视。
张廷玉受命定军机处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以朱笔批发。从此,内阁大权移到军机处,大学士必兼军机大臣,才能参与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清史稿·张廷玉传》卷二百八十八)因此,利用军机处,清朝皇帝得以轻而易举地控制中枢机要,不使皇权旁落,也杜绝了明朝宦官专权的弊端。
军机处是多大的机构呢?军机处设首席军机大臣一人,军机大臣一般5至7人,少时2人,多时9人。召见时,首席军机大臣以后,不分满汉,而按入值时序为先后。据《清代职官年表》统计,清朝军机大臣,共有147名,其中满63人,蒙古11人,汉73人。在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等中挑选。下设军机章京,规定满员16人、汉员20人,共36人,不设书吏等具体办事人员,以保证办事的机密。
军机处值房在隆宗门内迤北,俗称军机房,军机大臣在此办公。军机章京值房在隆宗门内迤南,满汉两班,同署办公,分居左右。每日寅(寅正4时)时,军机大臣及章京等依次入直。辰(辰正8时)刻,军机大臣始入见,或不待辰刻而先召见,每日一次或数次,军机章京随入。军机大臣到帝前,赐坐。承旨毕,退出,授军机章京书写。述旨完毕,内奏事太监传旨下达。军机处银印藏大内,印盒钥匙由领班军机大臣佩挂着。
军机处与内阁有什么不同呢?军机处与内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军机处主管重大机密事务,内阁则办理日常行政事务。(2)内阁有衙门,下设六部,各置官署。军机处则为“四不”——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独立发文,不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门。(3)军机大臣兼大学士掌握军政实权。(4)清制,皇帝谕旨下达,分明寄和暗寄两种:明降谕旨,交内阁办,由内阁通过行政系统下达;暗降谕旨,如朱批奏折,由军机处密封后交兵部,传递到当事官员手里,不经中间环节,一竿子插到底。(5)军机处是一个行动的机构,皇帝走到哪里,军机处就跟到哪里。
明清两朝中枢机构有什么区别呢?明朝政府运作,皇帝之下,设立内阁。清朝皇帝之下,中枢机构,主要有三:
一是王大臣会议。始于清入关之前,有“八大贝勒共议国政”的制度。明藩王在外地,不预政。清诸王“内襄政本,外领师干”,所以清朝“亲贵用事,以摄政始,以摄政终”。(《清史稿·诸王传》卷二百十五)
二是内阁。皇太极借鉴明朝内阁制度,诸王议政与内阁制度并存,入关之后,延续下来,但王大臣议政逐渐淡化。清朝内阁,沿袭明制。设内阁大学士,一般5至7人,多兼六部尚书。官品屡有变化,一般为正一品。下设内阁学士(相当副部或司局级),编制12人,中书(相当于处级),编制为143人。内阁下有:分管不同文字的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本房等。
三是军机处。清代大学士249人,军机大臣147人,大学士兼军机大臣73人,实际为359人。军机处是一个力求准确贯彻皇帝旨意的御前机要处、秘书处。
清朝中枢机构演变轨迹表明:皇权在逐渐强化,满洲贵族权力实际也在强化——决策与执政体系日益闭塞僵化,这种体制可用于维持稳定,但用于创新以应对西方列强挑战,则是弊多利少。此期,一些西方国家在走向议会制,重民权,轻君权。清朝却在强化君权,弱化民权,这是清朝覆亡一个体制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