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蒙古的“波斯帝国”——伊儿汗国史话 七、叔侄相争——帖古迭儿汗与阿鲁浑汗

阿八哈汗留给继任者一个巨大的问题,他是猝死的,没有留下传位诏书。

虽然“伊儿汗”的继位名义上要蒙古大汗的册封,并要有“忽里台大会”的推举。但从旭烈兀开始,已经有了前汗指认继承者的制度,传位诏书是至关重要的。

阿八哈汗既然没有指认继承者,有实力的亲人们便只能明争暗斗了。

有汗位继承资格的,是阿八哈汗的两个弟弟帖古迭儿和忙哥·帖木儿以及阿八哈汗的儿子阿鲁浑。朝中的重臣,各地的总督,领军的将军们分别归于三人麾下。

眼看要上演“三国演义”,忙哥·帖木儿倒是很体谅弟弟和侄子,很快便追随自己的大哥阿八哈汗,猝死了。

这样一来,帖古迭儿和阿鲁浑这对叔侄提前进入了决赛。在争取各方面支持上,帖古迭儿因为常年领兵,军事游牧贵族大多倾心于他,凭借着“枪杆子里出政权”,终于击败侄子而登基,成为第三任“伊儿汗”。

1282年,帖古迭儿在首都帖必利斯城举行了盛大的继位典礼,为了获取人心,他大慷其慨,将“储存的财宝取来,分赐给后妃、诸王、异密们和贫困者们,在全体军队中每个士兵分得一百二十第纳尔。”。

这么丰厚的赏赐,汗国从上到下都一片欢腾,但有一个人却高兴不起来,这便是阿鲁浑。

身为阿八哈汗的儿子,阿鲁浑有一万个理由认为父亲是要把汗位传给自己的,只不过因为猝死而没有交代,结果让叔叔捡了个便宜。

自己虽然不如叔叔有实力,但也有足够的本钱争一回。阿鲁浑拒绝朝祝帖古迭儿继位庆典,并开始积极准备力量以武力相争。

一年后,认为准备就绪的阿鲁浑举兵反叛,和叔叔兵戎相见。可是,大多数将领本就支持帖古迭儿汗,再加上他当初的巨额赏赐,没有人愿意帮助阿鲁浑。势单力孤的阿鲁浑勉强挣扎几下,便战败被擒。

支持帖古迭儿汗的将军们都强烈要求处斩阿鲁浑,以绝后患。但帖古迭儿汗感到杀死自己的侄子是很不仁慈的行为,犹豫不决,只是把阿鲁浑囚禁起来。

政治斗争一向都是你死我活,留下敌人不但对自己将来不利,更会让追随者感到不安全:要是以后阿鲁浑东山再起,我们怎么办?

诸将或怨或愤,开始对帖古迭儿汗离心离德。

而帖古迭儿汗并没有感到自己坐在了火山口上,还以为内乱平息,开始进行对外邦交。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与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修好,结成同盟。

这对帖古迭儿汗来说,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已经改信伊斯兰教,自称阿合马。既然都是“穆斯林兄弟”,为什么不能和马木留克王朝和好呢?

可这个决定对其他蒙古贵族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当初,就是马木留克王朝杀死了怯的不花将军和两万将士,夺走了叙利亚,后来又屡屡挑衅,打败忙哥·帖木儿的讨伐军,杀死了很多蒙古人。你怎么可以因为信仰便忘记这个深仇呢?

几乎是一夜之间,帖古迭儿汗成为蒙古社会的众矢之的,没有人再愿意服从他了。

帖古迭儿汗的失误,使得原本已经注定终身与铁窗相伴的阿鲁浑有了出头之日。支持他叔叔的将军们都将他视为结束帖古迭儿汗“倒行逆施”的希望,大将不花首当其冲,将他释放,并自愿帮助他夺回汗位。

1284年,阿鲁浑再次举兵叛乱,这一回,形势逆转,所有的将军都站在他一边。在位仅两年零三个月的帖古迭儿汗众叛亲离,成为阶下囚。阿鲁浑不像叔叔一样有妇人之仁,下令将帖古迭儿汗处死。

杀了叔叔,阿鲁浑便是新的“伊儿汗”了。但他和祖父、父亲一样,在得到蒙古大汗诏封之前,坚决不肯继位,仅用“摄政”之名执政。直到两年后,元世祖忽必烈的使者“带来诏敕如下:册封阿鲁浑继承其父为汗”,阿鲁浑才正式以“伊儿汗”之名行使统治权。

新官上任三把火,阿鲁浑汗首先任命了犹太人撒菲·倒刺为宰相,整顿财政。在他之前,伊儿汗国的宰相是苫思丁·志费尼,是历旭烈兀、阿八哈、帖古迭儿三朝的老臣,德高望重。但对于竭泽而渔式的统治方式并没能有效地阻止,始终难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宰相,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不过他的弟弟阿老丁·志费尼却是大史学家,《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倒使得哥哥名留青史。

而撒菲·倒刺却是一代名相。上任后,他禁止军事将领们轻视法庭的判决,抑制粮食征收官吏对人民过度的征收,并增加慈善机构的基金,鼓励和资助文人学士。尽一切努力用正规的民政管理来代替纯军事统治。

阿鲁浑汗对这位宰相极为信任,将一切行政都交给了他,自己则专注于对外关系。

有了叔叔的前车之鉴,阿鲁浑汗全面恢复对马木留克王朝的敌对,获取贵族和将军们的支持。但是,西北的金帐汗国,东北的察合台汗国给他的压力一点不比给他父亲的压力小。为了对付马木留克王朝,他必须有自己的盟友。

从旭烈兀西征开始,蒙古人便不自觉地和欧洲的基督教国家成为了“盟友”。安条克、亚美尼亚等基督教国家都成为其藩属,一起对伊斯兰世界开战。可严格意义上的盟约关系却没有建立。

阿八哈汗时,教皇克勒门四世、格列高利十世、尼古拉斯三世都派来使节前来修好。但只是希望伊儿汗国的蒙古人皈依天主教并保护东方的基督教徒,而对于与伊儿汗国缔结军事联盟共同打击马木路克王朝的倡议并未响应。

两者有着共同的敌人,但却不能共同进退,而马木留克王朝的盟友金帐汗国却实实在在给了伊儿汗国极大的压力。

阿鲁浑汗决定把这个境况扭转过来。

1285年,阿鲁浑汗致函教皇霍诺里乌斯四世,向西欧基督教国家提议两面夹攻马木留克王朝,没有得到回音。

见书信不能表达诚意,1287年,阿鲁浑汗派出景教徒拉班·扫马和麻古思正式出使西欧,向法王腓力四世、英王爱德华一世以及新任教皇尼古拉斯四世呈递礼物和书信,倡议西欧基督教国家共同行动进攻马木留克王朝。为了谈判成功,阿鲁浑汗甚至承诺:只要伊儿汗国和西欧同盟军攻占耶路撒冷,他就接受洗礼,改信基督教。

可是,教皇和各国国王除了给了使节应有的礼遇,并回赠了很多礼物之外,没有一个人答应阿鲁浑汗的请求。和欧洲联盟的希望彻底成为泡影。

阿鲁浑汗无奈,只能用守势面对马木留克王朝,终其一生也没能起兵攻入叙利亚。这也是他命运不济,此时西欧的教皇和国王们早就没有了东征的兴趣,再加上因为拔都西征残破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早就对蒙古人不放心的他们自然不会响应阿鲁浑汗的请求。

这个死结,阿鲁浑汗注定无法解开。

在统治汗国的7年中,阿鲁浑汗除了内政外交,最关心的还有一件事,那便是修习瑜珈方术,以求长生不老。为了这个目的,他在众多方士的指引下,每日服食金丹。

在中国的历史上,为了长生而吃仙丹最后导致暴死的帝王不胜枚举,可惜阿鲁浑汗远在伊朗,不知道这些典故。结果也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在盛年便被金丹搞得体虚多病。

1290年,只有32岁的阿鲁浑汗便重病不起,一直反对他内政方针的将军们趁机发动政变,逮捕处死了宰相撒菲·倒刺。而在同一年,金帐汗国的忙哥帖木儿汗率军一万由打耳班攻入伊儿汗国进行骚扰。

虽然内忧外患,可已经病入膏肓的阿鲁浑汗对这一切都已无能为力。

1291年,33岁的阿鲁浑汗因金丹淤毒而死,国家的烂摊子,只能交给后人来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