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激情燃烧的岁月 君臣共商平虏策
绍兴七年(1137年)的正月三日,赵构连续给岳飞发了两份完全一样的《省札》:“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岳飞候指挥到,如别无紧切事宜,量带亲兵前来行在所奏事。”催促岳飞前来商洽军务大事。
岳飞不敢怠慢,匆匆赶往平江,然后转入建康觐见赵构。
这时,刘光世离职问题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了。
岳飞见了赵构,两人对话先从一场貌似毫无关系的辨马之道开始。
赵构关切地询问岳飞:“这次前来,似乎颇费时间,是不是没有良马?”
岳飞直言没有良马,接着借马喻人,大谈良马的标准:良马并非以马力而为良马,而以它品质优良而为良马。
他曾有两匹品质优良的马,每天要食豆数升、饮水十斗,水非洁净宁死不喝;披挂铁甲驰骋,一开始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就振动鬣毛长鸣,奋起四蹄飞速驰骋,从午时到酉时一直未停歇,甚至还可接着再跑两百里;脱下鞍甲气不喘、汗不出,神态轻松、若无其事。这两匹马,吃得多却不随随便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逞能炫耀,是致远之才啊。可惜,刚收复襄阳、平定杨么,它们就不幸相继死去。我现在骑的马,每天吃不超过数升,饲料不拣粟米,喝水不择清浊,揽缰就开始不安,扬鞭就开始飞腾跳跃,看似很能跑,可是还没跑到一百里,就力竭汗喘,一副奄奄待毙的样子,这匹马,少吃易饱,极易疲累,是十足的驽钝之才啊。赵构听后,颔首不语。
良久,才语重心长地说:“国家横遭靖康祸难,全赖将相协力相扶。时局艰危,万事我们都要从大局出发,勇于担当各方面的职责。恢复中原的重任,全落在你们身上了。”(“现时国家祸变非常,惟赖将相协力以图大业,不可时时规取小利,遂以奏功,徒费朝廷爵赏。须各任方面之责,期于恢复中原,乃副朕委寄之意。”)
对于恢复之略,岳飞提出,金人之所以扶植伪齐,就是想拿刘豫作为挡箭牌,躲在他们的背后,养精蓄锐,时机一到就全力攻宋。当下之计,只有先铲除刘豫,才能清扫北虏,迎还二圣。
岳飞说:“现在经常有中原遗民从东京逃回,说刘豫自从刘猊、刘麟战败,意沮气丧,而百姓则日日翘首王师北上,只要以十万之众横截金境,让金人无法救援,刘豫生性怯懦,心生恐惧之下,其手下的乌合之众不战自溃,中原可复。”
赵构道:“真有十万之众归你指挥,多长时间可以灭掉刘豫?”
岳飞答道:“三年足矣。”
赵构沉默了半晌,说:“我现居建康,全仗淮甸为屏蔽。如果把淮甸的军队全交给你,你就有十万兵众了,真像你所说三年平定中原,那自然是好事;只是担心中原未复而淮甸失守,到时建康和杭州都不能保全啊。”
看得出,赵构是有意将刘光世的队伍拨归岳飞指挥。但这个构想一旦付诸现实,漫长的江淮防线上防务将会大为空虚,那么在这三年之内如何抵挡刘豫的入侵倒也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这一次的君臣对话很容易让后人联想起袁崇焕为“聊慰上意”而与崇祯称“五年平辽”的一次对答。
但和袁崇焕不同的是,岳飞不但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实施者,一个坚定的战斗执行者,而且还是一个卓越的战略制定者。他对于收复中原之期有高度的自信,其战略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实施稳扎稳打的进攻,并不是冒险投机,胡吹夸口。
岳飞自从踏入平江府就听说了许多关于刘光世辞职的传闻,各大军区的大将都摩拳擦掌,希望得到刘光世这支部队,特别是这次在淮西大战中立了功的张俊、杨沂中。只有韩世忠例外,韩世忠和刘光世素有嫌隙,虽经多方调解得以缓和,隔阂却未能就此消除,而且王德曾经杀过韩世忠手下大将,两军积怨极深。
岳飞听赵构的语气,也明白了他想把这支军队交给自己的心思,刘光世部队有五六万人,自己要真得到了这支部队,中原克复之日指日可待,一想到这点,岳飞的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
为了消除赵构的忧虑,他专门写了个奏疏,这就是后来非常著名的《乞出师札子》。
奏疏中,他慷慨陈词:
“臣自从国家惨遭变故以来,跟从陛下转战大江南北,有投身报国、复仇雪耻之心,也凭社稷威灵,粗立功劳。陛下不以臣出身微薄,擢自布衣,加以重用,短短十年,官至太尉,品比三公,岂敢不昼思夜想,呕心沥血,以图报国?!
金人之所以立刘豫于河南,交齐、秦之地与之管理,不过是想自己休养生息,观衅乘隙,以中国攻中国,荼毒中原。当下之计,只要讨伐伪齐,使刘豫父子隔绝,迫五路叛将回归,则两河故地渐复,金人诡计破产。陛下如果相信我,假以时日,战机一现,我便提兵直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然后分兵濬、滑,经略两河,刘豫父子必走投无路,手到擒来。大辽有可立之形,金人有破灭之理。到时候,迎还二圣,国泰民安,百姓和乐,皇上便可高枕无忧,这是我们的生平之愿。”
谈及军队后勤保障问题,他说:“我听说动用十万军队,每日就要一千两黄金的军费开支,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七十万个家庭,这岂是一件小事?然而古代良将出征,人民不增加瑶役,粮草不用再另行筹措,是因为其考虑周详而备用充足的缘故啊。”(“臣闻兴师十万,日费千金,邦内骚动,七十万家,此岂细事?然古者命将出师,民不再役,粮不再籍,盖虑周而用足也。”)
奏疏结尾特别强调:“现在只有希望陛下能告诫相关部门,大力储备钱粮,使臣得以专心致志打仗,不必为军粮之事而乱了方寸,如此定下对敌策略,再仰仗陛下的正确领导,必能大获全胜。”(“今日唯赖陛下戒敕有司,广为储备,俾臣得一意静虑,不为兵食乱其方寸,则谋定计审,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济此大事。”)
如此之见识,此人不能克复中原,何人可克复!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这篇奏章充分体现出了岳氏战略思想的务实性和针对性。按照孙武说的,研究和谋划战争,必须要从道、天、地、将、法五方面分析研究,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因素,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条件。另外,一支军队要有强大的战斗力,除了军事过硬,纪律严明之外,还要有强大的后勤保障。如果回避这样的现实,一味主张不顾民生、财政、后勤等根本问题和军队的负荷而向敌人发动攻击,片面追求军事胜利,显然只是一种纸上谈兵。
岳飞在讨论北伐的进程中,可谓面面俱到,不愧一名真正具有远见卓识,谋略超群的战略家。他熟悉兵法,但又不囿于兵法。他对战争、对人民、对士兵、对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条件都有独到的见解。
赵构读罢奏章,心下大慰,扭头对左右大臣道:“有臣如此,顾复何忧。”当即亲笔批复道:“中兴大业,朕全部托付于你,除了张俊和韩世忠不受你的节制之外,其余所有军队,全部受你节制。”(“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
三月中旬,在赵构的授意下,诸路军事都督府给岳飞发了一道《令收掌刘少保下官兵札》,明确指示:淮西宣抚刘少保下官兵等,共五万两千三百一十二人,马三千一十九匹,全部由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岳太尉统一接收,并叮嘱岳飞“密切收掌,仍不得下司。准此。”
同时,赵构也给刘光世的部将王德等人下了一道《御札》,要他们从此以后一律听从岳飞的节制,全文如下:“朕认为兵家之事,合军则势雄。你们行军打仗,向来为我所眷爱和倚重,现在委任岳飞作为你等上司,目的是报国仇、雪家恨,拯救穷困的百姓。天意如此,时不可失,机不再来,希望你等同心协力,共赴功名,配合岳飞做好收复工作,日后论功行赏以答谢各位的功勋,一定从优厚待。你们听从岳飞的号令,如同我亲临。如有违者,必严惩。”(“朕惟兵家之事,势合则雄。卿等久各宣劳,朕所眷倚。今委岳飞尽护卿等,盖将雪国家之耻,拯海内之穷。天意昭然,时不可失。所宜同心协力,勉赴功名。行赏答勋,当从优厚。听飞号令,如朕亲行。倘违斯言,邦有常宪。”)
接到了《兵札》的岳飞,感到收复河山、建不世功业的时机就要到了,内心无比欢欣,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然而,到头来却是空欢喜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