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乱世英雄 四、白衣山人李泌
至德二年(757年),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多,唐军开始了大反攻。郭子仪率朔方军攻下了河东。固守太原的李光弼也一举歼灭围困太原之敌七万。两名主将配合默契,南北呼应,控制了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的战略要地。
这时候,叛军的兵力分布在安禄山老巢范阳、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这一条弧线上。因为无以伦比的政治意义,这三个地方都是叛军非守不可的地方,为叛军要地。当初叛军占领洛阳和长安,天下震动,唐朝一时风雨飘摇,历史的天平已经明显倾向于叛军。占据洛阳和长安,对安禄山来说,确实是极为重要的里程碑。但战争局势从开始的速战速决演变到目前的对峙局面,因三点兵力过长,洛阳和长安便成了巨大的包袱。尤其自从郭子仪、李光弼两军控制山西之后,叛军这道半圆形的兵力分布曲线,就变得相当要命了。只要一看地图便知,联结范阳、洛阳、长安这条弧线两端的弦,正是山西。
唐军从山西奔袭叛军三大要地中的任何一个,只需要走圆的半径。相反,前去援救的叛军则要绕路跑上半个圆圈,方能到达目的地。而唐军此时并不急于与叛军决战,但只要稍微做出点决战的样子,叛军就不得不当真,从而作出大范围的兵力调动。举例来说,太原的李光弼只是作势要攻范阳,洛阳的叛军主力就得立即千里奔援;郭子仪的河东军只需向洛阳的北面门户河阳移动数十里,范阳、长安两地的叛军也非得赶来救援不可。这样,郭、李二将便以山西为弦,时而作势佯攻范阳,时而佯攻洛阳,时而佯攻长安。结果就是:叛军的千军万马都被牵动了起来,精兵强将沿着这道数千里长的弧线不住地往返奔跑,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虽然,安禄山的军队号称当时天下最强的精兵,但是再强的精兵如果只是疲于奔命地话,也非拖疲、拖垮、拖散不可。事实充分证明了这点。
这一战略实际上就是兵法中所说的“以逸待劳”。可以说,这一战略决策高瞻远瞩,从根本上扭转了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唐军一直被动挨打的局面,挽救了大唐朝廷岌岌可危的命运。制定这一战略决策的人,便是号称“白衣山人”的李泌。
肃宗当时一心想回到长安,便向李泌问策:“现在叛军如此强大,不知何时才能平定?”李泌回答说:“我观叛军所掠子女金帛,皆送至范阳,知其并无雄据四海之志。现为禄山所用者皆胡人,中国之士不过高尚数人,以臣所料,不过二年,天下就可以平定。”肃宗觉得很惊讶,便问原因。李泌说:“叛军骁将,不过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等几人而已。现在如果让李光弼率军从太原出井陉,郭子仪从冯翊(今陕西大荔)入河东,这样思明、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守忠、乾真不敢离长安,这是以两军絷其四将。跟从安禄山者,只有阿史那承庆一人。希望下敕使郭子仪不必攻取华阴,使两京道路相通,陛下以所征兵军于扶风,与子仪、光弼互出击之,叛军救首则击其尾,救尾则击其首,使叛军往来数千里之间,疲于奔命。我军则以逸待劳,叛军至则避其锋锐,退则乘其弊而击之,不攻城,不遏断路。明年春天命建宁王倓为范阳节度大使,从塞北出击,与光弼南北犄角以攻取范阳,覆禄山巢穴。禄山退则归路已断,留也不得安宁,然后集合大军四面攻之,这样就能够一举消灭叛军。”
李泌给肃宗定了一个相当详细的军事计划,暂缓收复长安,派郭子仪、李光弼分两路进军河北,攻打叛军老巢范阳,叫叛军进退两难,再发动各路官军围攻,把叛军消灭。这是大战略家高瞻远瞩的决策,兵家经典性的论对。事实证明,李泌这一计策深谋远虑。他在军事上帮助肃宗出谋划策,以智力决胜千里之外,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居功卓著。然而,这样一位奇士,却在历史上没有获得应有的评价。《旧唐书》上却称他“长于鬼道,随时俯仰,无足可称”,这多半是因为李泌“视权位如无物”的另类做派为时人所不容的缘故。
李泌,字长源,赵郡中山人。他这个人,在历史上声名并不显赫,倒是很好地应验了李白那句名诗:“古来圣贤皆寂寞。”实际上,他不仅有功于唐朝,而且是个诸葛亮和刘伯温似的传奇人物,满腹经纶,为肃宗、代宗、德宗三个朝代实际上的宰相。
开元十六年(728年),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全国神童选拔,玄宗亲自登台观看。城楼下设有高座,供神童们登台答辩。只见一位叫员俶的九岁孩子率先登台,舌战群童,击败了所有的对手。玄宗非常高兴,将员俶叫到身边问:“还有比你更聪明的孩子吗?”玄宗的意思是夸奖员俶聪明,无人能及。不料,员俶却令人意外地回答说,他的表弟李泌年方七岁,才学比自己更高。玄宗大吃一惊,立刻派人飞马把李泌接来。
李泌到的时候,玄宗正与燕国公张说对弈。玄宗见李泌还是个小小孩童,有些不以为然,便让张说以象棋为题,试试李泌的才学。张说出句道:“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稍假思索即对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玄宗听后觉得答得别致,寓意深刻,连忙把李泌抱在怀里,大加爱抚,之后还说:“因为你年纪还小,如果七岁就封官,不利于才智的发展。”又嘱咐李泌的父母要用心教子,使其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李泌与张说对句一鸣惊人后,张说特意将李泌请到自己家里,让儿子张均、张垍和他在一起,就象师友那样。张九龄、贺知章等当时的大名人,一见了李泌也都非常喜欢器重他。贺知章曾经说:“这小子目如秋水,将来一定能做卿相。”
李泌曾经赋《长歌行》:“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柯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平生志气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诗成之后,人们争相传抄,无不称赏。唯独张九龄见了之后不以为然,还特意警告李泌说:“过早有了好名声,一定会带来损失。你只应该作诗赞赏风景,咏叹古贤,不要自己表现自己才好。”李泌表示接受。
张九龄尤其喜欢李泌小小年纪,便极有心计,总说他前途不可估量。李泌也曾经用忠直的话语规劝过张九龄。张九龄很感激他,于是就叫他是“小友”。张九龄出任荆州时,还特意把李泌请到郡府里住了一年多。
玄宗也时常将李泌召入禁中,诏令李泌和太子及王子们是布衣之交,供奉东宫。所以,李泌与太子李亨一起玩耍长大,李亨常常称他为先生。
杨国忠当政时,李泌写了一首诗,其中有“青青东门柳,岁宴复憔悴”之句。杨国忠认为“柳”是暗合“杨”,李泌是在写诗讽刺他身居宰相而不得人心,还特意跑到玄宗面前告状。玄宗不以为然地说:“赋柳为讥卿,则赋李为讥朕,可乎?”(唐·尉迟枢《南楚新闻中》)但后来李泌还是被杨国忠想法设法排挤出了长安。李泌见大唐政局混乱,索性做了隐士,“潜遁名山,以自隐自适”。
肃宗从马嵬驿北上即位后,身边缺少谋划大局的谋臣。他立即想起了李泌,派人去寻访李泌。虢王李巨派人在嵩山少室找到了李泌,立即准备车马,把他送到灵武。
李泌在灵武晋见肃宗。肃宗十分高兴,当场要任命李泌为宰相。李泌坚辞不受,并说:“陛下像对待宾客朋友那样对待我,比任命我为宰相还要高贵,何必要违背我的意愿呢!”肃宗见不能勉强他,这才作罢。
李泌在乡间隐居的时候穿的是布衣,到了灵武,还是穿着自己的旧衣服。肃宗经常与李泌并马而行。兵士们看见后,在后面指指点点说:说“穿黄衣服者是圣人(皇帝),穿白衣服者是山人。”肃宗听到兵士们的议论,觉得这样太显眼了,就给李泌一件紫色的官服,硬要他穿上,还说:“现在是艰难之时,不敢屈从你的意志委以官职,暂衣紫袍以绝群疑。”李泌不得已,只好穿上。肃宗笑着说:“你既然穿上了官服,还能没有个官衔?”说着,从袖里拿出一份诏书,任命李泌为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相当于军师)。李泌坚决推辞。肃宗说:“我不敢以你为相,只是想要渡过此艰难时机。待讨平叛军后,随你的意愿。”李泌这才同意。
当时灵武已经成为唐帝国新的政治中心,朝廷要指挥全国的战事,军务繁忙,四方奏报,从早到晚不断。肃宗将元帅府设在禁中,命令把收到的文书一律先送到元帅府给李泌拆看,有紧急大事才送给肃宗。事无大小都要先征求李泌的意见,而且言听计从,甚至将相的任免都与他商议。宫门的钥匙由肃宗太子李俶和李泌两人负责掌管,可见肃宗对李泌信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肃宗在灵武的时候,曾经与李泌谈论:“现在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如果收复两京,平定叛乱,则无官以赏其功,怎么办呢?”李泌回答说:“古时官以任能,爵以酬功。汉、魏以来,虽然推行的是郡县制,但有功者仍赐以土地,可以传给子孙,至于周、隋仍然没有改变。本朝初年,关东还未平定,所以封爵都是虚名,其食实封者,只是给缯布而已。贞观年间,太宗想要恢复古制,分土为王,由于大臣异议而止。所以赏功臣多以官。但以官赏功有二害,非才则废事,权重则难制。所以有功之臣居大官者,都因为不能传之子孙,皆乘有权之时以邀利,无所不为。过去如果使安禄山有百里之国可以传给子孙,就不会反叛了。为今之计,待天下平后,不如分爵土以赏功臣,就是大国,也不过几百里,与现在的小郡差不多,也不难节制。对于人臣来说是万世之利。”肃宗深以为然。李泌却突然说:“至于我所希望的,就和别人不一样。我对禄位和土地都没有欲望。我为陛下运筹帷幄,收复京城以后,只要能枕在天子的膝上睡一觉,让钦天监来奏报客星侵犯帝座,能动一动天上星宿就满足了。”肃宗听了大笑不止。李泌的疏放性格由此可见。但正是这样的人,对权力名利无所图,反而更得天子信任。
后来有一天,李泌因为太累,在院子里睡着了。肃宗刚好来到,不让人惊动李泌,然后把李泌的头捧到自己膝上。好长时间后,李泌才醒。肃宗笑道:“天子的膝你已经枕了,攻克敌营收复失地的日子在什么时候?可以缩短时间酬报我。”李泌急忙起来谢恩。
肃宗曾经叫来颖王等三个弟弟,与李泌一起,几人在地炉地毯上进食。肃宗亲自烧了两个梨递给李泌。颖王却不干了,硬要吃那梨。肃宗不给,说:“你吃了一肚子肉,李先生不吃肉(李泌修道,不吃荤),为什么你要争这点东西?”颖王说:“我们只是要试一试皇上的心,为什么偏向李泌?要不然,我们三个人共要一个梨也行。”肃宗也不答应,另外让人拿来别的果品送给他们。三个弟弟又说:“我们因为那梨是皇上亲自烧的所以才要,别的果品要来又有什么用?”接着又说:“李先生受到如此恩宠,请允许我们联句,作为以后的故事。”颖王先开头:“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信王接着说:“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益王接道:“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然后三王请皇帝完成此诗。肃宗便说:“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李泌要站起来致谢。肃宗坚决不让,还说:“你住在山上,隐居在幽林之中,不参与人间的事;你住在宫内,秘密地谋划救国大计,把握神妙的机宜,你是镇守社稷的人。”李泌在肃宗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为李泌受到的如此恩宠,所以宦官李辅国等人非常嫉妒他。李泌颇谠直而通权变,他也知道这点。李泌与肃宗之间有一段“五不可留”的对话。一天,李泌夜间与肃宗饮酒宫中,然后同榻而睡。李泌突然说:“臣今儿个报答了皇上的恩德已足够,此后重新回到民间,该多快乐呀!”肃宗大吃一惊:“朕与先生很久以来同甘苦共患难,如今正在同享欢乐,为何要骤然离去?”李泌说:“臣有五个不可留的理由。臣遇见陛下太早,陛下用臣太重,宠臣太深,臣的功劳太高,谋略也太奇,这些就是我不能留下的理由。”肃宗由此大为称奇。
至德二年(757年)十月,唐军收复东京洛阳,李泌立即请求到衡山隐居。肃宗很不能理解,说:“我和你同忧患,现在正好同享乐,你怎么说要走呢?”极力挽留不成,只好下敕令郡县为李泌筑室于衡山山中,给三品禄。代宗立,复召李泌,舍蓬菜殿书阁。又为元载等人所嫉。出历楚州、杭州刺史,皆有政绩。德宗幸奉天,召赴行在授左散骑常侍,旋拜中书侍郎,同平章政事。遇事多所匡救。后累功封邺侯。
李泌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不娶妻,不吃肉。喜欢谈佛论道,经常以鬼神讽世,为当时的正派人士所不容。时人也将他视作另类。但李泌与肃宗、代宗、德宗三个皇帝都能很好地维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与肃宗“出陪舆辇,同榻而寝”;李泌不荤不娶,代宗还强使其娶妻食肉;对德宗,则指其为桀纣而无妨。尽管李泌因遭权臣忌嫉,四次下野流放,但新帝每一即位,便立即征召李泌。连为四帝所宠幸,史所罕见。
李泌习儒工诗文,却喜欢谈论“神仙诡道”,在衡山也与僧人结交,留有“懒残煨芋”的佳话,可谓集三教于一身的奇人。他屡次推辞高官厚禄,出入于朝廷与名山之间,既能对朝廷政治施加影响,又能明哲保身,“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穿梭在山中隐士和帝师宰相的双重身份之间,可谓进退自如,其思想性格、生平行事可以使人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士人遭遇产生许多遐想。宋人徐钧有《李泌》一诗:“衣白山人再造唐,谋家议国虑深长。功成拂袖还归去,高节依稀汉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