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去汉中

项羽继续屯兵关中。

营中有一个身材高大的淮阴(江苏省境内)人,名叫韩信。

韩信的存在可谓似有若无,后来他自己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我在项王帐下供职之时,位不过是个郞中(侍从),说到工作,不过是执戟(持长矛护卫左右的职务)侍立而已。”

总之,不过就是数目众多的亲兵卫队中的一个普通校尉而已。流浪汉出身的韩信被选用千这项差事,恐怕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他那十分显眼的高大身材。

项羽镇服刘邦而成为关中第一号人物之后,他的十万大军个个如猛兽一般扑向秦都城咸阳。

“城里面珠宝如山。尔等尽情享用吧!”

项羽为掠夺大开方便之门。

咸阳的旧宫殿到被称之为阿房宫的新宫殿,再到渭水河畔的其他殿舍和亲王大臣的府邸,以及秦的始皇帝从天下各地强行搬迁来的富贾豪门的宅院等等,无不成为他们手中的猎物。项羽心里很清楚,掠夺才是士兵的唯一乐趣。他们忍受沙场上的千辛万苦来到这里,就是想要亲眼看看咸阳之美,掠夺大把大把的财宝,可能的话,还要闯人后宫搂上个美人。

韩信也被这波涛汹涌般的掠夺者的洪流卷入咸阳城,还被卷进了著名的阿房宫。将军级的人物加人到掠夺者的行列中,指挥属下把一切都占为己有,掠夺仿佛已经达到了发疯的程度。当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抬出美女要献给自己的将军时,其他将领手下的士兵就从一旁跑过来,将其夺走。

“这就是那间有名的大殿吗?”

韩信被士兵推挤着卷进来时,虽然已是隆冬季节,这座大殿的巨大空间却因贪得无厌的火热气氛而沸腾起来。这座大殿当初本是始皇帝为了容纳万名朝臣而建造的。大殿里圆柱林立,数都数不清,全部镶着金箔,而那些无物可抢的士兵就攀登到圆柱上,甚至连那些金箔都要给挖下来。

韩信知道麵山的始皇帝陵也遭到了大肆破坏。据说始皇帝曾下令把比地上财富还多的金银珠宝埋藏到陵墓底下。有一半项羽军直奔这座人工丘陵,不顾一切地挥动锹镐挖掘这座陵墓。不过,他们并没有将全部物品洗劫一空,余下的部分,在两千年之后,正由中国的考古学者在逐步发掘。

没过多久,项羽就下令在阿房宫和其他处所架上干柴,燃起熊熊大火。

火势凶猛,甚至连渭水河都要被煮得沸腾了。韩信顶着大风缓步而行。

这个人也许可称之为另外一种类型的懒汉,连掠夺都懒于动手,一件东西也不拿,一个女人也不碰。

不是韩信的道德品格使其如此的。说到韩信,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原本还有那么一点点道德观念。

“最先进入咸阳的刘邦,为什么没有举行如此盛大的庆典呢?”

韩信在思索。就他来讲,最大的兴趣莫过于军队,认为打完胜仗之后的疯狂掠夺和奸淫烧杀,只能看成是一种庆贺活动,甚至可以反过来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士气。

“因为刘邦的兵力太弱了。”

韩信的目光始终在冷酷地注视着事情的真相。他想:刘邦害怕的可能是即将到来的项羽大军,担心抢先劫掠会遭致项羽及其手下各路将领的仇恨。可能正是这个原因,才不让士兵进入咸阳,并且封闭了府库,丝毫未动宫中男女的性命和财产。韩信还只不过是个嘴上没毛的小小步卒,但却能高人一等地忖度刘邦的心事。有些自作聪明的人可能会以深解其意的口吻说:“刘邦有望得到天下。为牢牢抓住关中民心,才严禁士兵胡作非为的。”

然而韩信的感觉却与众不同,无法同意这样的观点。他内心的看法是:“刘邦这个家伙,如果有项羽的处境和强大兵力,恐怕也早就干出同样的事来了。关键是兵力的大小嘛!”

韩信也有复杂微妙的一面。不过,在这种场合,他毕竟还是个只能大而化之思考问题的人,就像用一把偌大的斧头砍东西一样,在政治上还缺乏敏锐的嗅觉。

他的故乡在淮阴,现在称为清江市。市区附近有淮河流过,沼泽很多,远近是盛产大米的沃野良田,富饶的物产让淮阴变成了都市。秦将这座城郭定为郡的首府以后,人口急剧增加,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

韩信就出生在这座繁华小城的一个陋巷里,在贫困中长大成人。既然是这样的境遇,就应该学习经商或供职于官府,但他无所事事,成了一个无业游民,也就是说,总是跑到朋友家里去混饭吃,长此以往,便彻底失去了信用,不过,他仍能不断结识新的知己,坐吃闲饭。

在此期间,有很多关于他的奇闻轶事。有一位在淮河边漂洗纱布的老婆婆,看不过这个游手好闲的人整天饥肠辘辘,便像喂狗一样每天给他送饭吃,一连送了几十天。日子一天天过去,在漂布活计将完的时候,韩信向老婆婆施礼道谢,说总有一天要报恩,老婆婆用叱责般的口吻说道:别说大话了吧!我只是因为你饿得难受,才给你口饭吃,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得到你的什么报答。

韩信那副样子就是该骂。那么大的个子,衣不遮体,腰间总是咣咣啷啷地挂着一把长剑,城里城外地闲逛。有一次,一个性情粗野的屠夫嘲弄韩信,当着众人的面撒野,恫吓道:用你那把长剑往我这儿扎一下看,要是不敢扎,你就从我的裤裆下面爬过去。这时,韩信乖乖地从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城里的人们都说韩信是个懦夫,打心眼里瞧不起他。可是,后来当韩信当上了赫赫有名的大将军,驰骋天下后,人们又将韩信受胯下之辱作为美谈,认为这正说明了韩信的大智大勇。然而,胆小怕事不正是韩信虚弱本质的一面吗?

多年之后,每当他审视敌情之时,由亍他那极端胆怯的性格,总是谨慎地把所有的情报文书过滤之后,才进行思考和判断。他性格上的这一特征也使得自家的防御体系十分严密,无懈可击。

只是他的性格之中存在着一对很大的矛盾,二者泰然共处,相安无事。

一方面,他喜欢需要勇气的紧迫感,对这种似乎具有强烈剌激的紧张感的憧憬,使他认为唯有自己才是军事天才,早在流浪时期,就为自己塑造了一个佩着咣啷作响的长剑漫步街头的形象。他还有赌博的才千,在赌场上变得十分冷静,犹如一盆清水,然而与众不同的是,一旦他直觉上认为会输,就决不下注,为此不惜受辱。这决不属于忍耐的美德,倒应该说是厚颜无耻,就像前面那段故事所讲的,当他面对那个块头高大的年轻人时,知道根本无法抵抗,便厚着脸皮像狗一样从人家的胯下钻过去,也不过就是如此。只是在钻的时候,韩信所特有的冷静和厚脸皮,使他镇定自若地保持精神和动作的自然,使一部分看热闹的人为之感叹。当然,这也是韩信基于自身的军事才能,为日后的长远打算而作的妥协。他的想法很平常,对方背后有一帮党徒在撑腰,若与这些家伙争吵起来,不是丢掉性命,就是不能在淮阴城里住下去。此外,在从人家胯下钻过去时,或许还有一种他最喜欢的紧张急迫的快感。从胯下钻过去本身就是一种非赌博的赌博,也是一种紧张急迫的体验,他的全身似乎浸泡于懦弱这种又甜又酸的液体之中,又有一种与之相矛盾的飘飘欲仙感。

在最早向秦造反的陈胜叛乱波及全国的时候,韩信并没有投身其中,这颇有些不可思议。可能是相对于陈胜反叛所波及的地域来说,淮阴处于靠南一点的位置,韩信无法立即投奔过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在淮阴南面的长江以南地区组织起来的项梁军,令他更感兴趣。陈胜军的扩展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势不可挡,然而毕竟是由一群群流民组成的乌合之众,颇有不合韩信胃口的地方。项梁所亨之军似乎也与之相仿,但项梁本人是个有头脑的首领,因而他的军队采取了近似古代正规军的体制。可以说,喜爱正规军队这一点,既是韩信的长处,也是他的不足之处。在长年漂泊的过程中,他充满遐想,而他的军事才能就是在此基础上培养起来的。

“只要给我十万大军——”

当韩信在如此空想的时候,他那想像力非凡的脑海里已泛起万里江山。十万大军均按韩信的意志部署,进退有度,时而密集,时而疏散;同时,他通过丰富的想象,以超出现实的感受设定一支敌军,与其展开惊天动地的厮杀,战则必胜。韩信始终处于这种想象之中。

他这个人所欠缺的正是一种感觉一种以旺盛的精力、微妙的方式,运用魅力与别人打交道的感觉。因此,他在漂泊中也没有加人到所谓游侠的行列。与此相反,刘邦却属于一名游侠,掌握了一个将人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刘邦特色的庞大组织。刘邦这个组织因不断吸收流民而膨胀起来,然而韩信却无法吸收流民,更何况他既不具备做首领的性格,也缺乏做首领的能力。

他的性格和才能决定他只能受雇于既成的军队,因此他对比较有模有样的项梁军很感兴趣,当项梁渡过淮河时,他便投身于项梁军中。因其不是率领一支流民队伍前来会合的,说起来,只是个人性质的供职,故而待遇十分低下。

项梁因战败而死去后,韩信又继续为项羽效力。韩信哪怕是个百人流民队伍的头头,也肯定会在项羽或谋士范增眼里多少有些印象。项羽和范增在这一点上都有所疏忽。他们只知道韩信那庞大的肉体特征,而没有注意到他肉体的内部。

反过来说,对人才的感觉迟钝,也是项羽军的一个特点。项羽军的头领们只认一个死理:论到勇,有项羽一人已经足够;说到智,有范增一人也已绰绰有余。他们从来就不认为有必要发现干练之才。韩信积极进行了自荐活动。但是,项羽和范增的总体上的感觉是,这个淮阴大汉充其量只能用那庞大的身躯做个低级护卫校尉,就算得其所哉。

韩信内心颇为郁闷。

毫无名气的韩信在咸阳街头走着。风很大,项羽军放的火升起数团火陷,火舌一会儿冲向北,一会儿又突然转向西。烈焰冲天,像一条巨大的火龙张牙舞爪,盘旋着向空中飞去。

在火光映照之下,韩信如同与火舌戏耍一般穿东过西,四处闲逛。烟火不时向韩信袭来,但他像怪物一样每次都能敏捷地躲闪避开。不过,他基本上是在悠闲散步,虽然处于烈火周围,但总是能抢在风头之前,找到火舌烧不到的方位。他没有多动脑筋,似乎是凭着浑身上下的感觉极其自然地做出这些动作的。

不知不觉就远离了宫殿和官府街区,混乱之中,他又被卷到富商豪宅街区的一隅。这里各处也都燃起了大火,火势蔓延过来,大肆劫掠的士兵们就像成群的老鼠,立即向后逃窜。

“我也捞上点什么吧?”

韩信心想,不过他并没有什么想抢的东西,只是想要一个能做一手好菜的奴仆,让他背上锅,自己就可以偶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韩信边走边想,他进了一处宅院,这时才注意到仅一墙之隔的邻居家已经着了火,便连忙跑进一间住人的房子。房子里有一个很高的土炕,用手一摸,发现炕底下的火坑已经冰凉。下边的炕洞里似乎有什么动静。

“是人。”

想到这里,韩信急忙向后退了几步,为了表明自己并无害人之意,首先主动报名说:我是淮阴人,名叫韩信,是项羽的郎中,你要是愿意,就给我当个仆人如何?韩信并没说出“这总比被士兵们杀掉要好”的话来,再加上他那圆润的嗓音和诱人的话语,不会给人以伤害之意,他的意思自然会完全被对方理解。

从炕洞里爬出来的,是一个浑身上下沾满烟灰的女人。

“女人?”

韩信感到失望,又觉得女人也只好凑合了。谁知仔细一瞧,竟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柳眉细长,杏眼圆睁,闪着亮光。从容貌看来,好像是羌族人的后代。不过,原先秦关中这个地方靠近羌人的草原地区,历史上交往频繁,常有异族通婚的现象,所以关中人很多都有些像羌人。所谓羌人,很可能是属于藏族吧?

“如果洗去烟灰,说不定还是一位小家碧玉呢!”

韩信在想,不过,他没有特别动心。韩信是个受所定目标约束的人,尽管是个女人,但还是准备按当初的想法,让她做自己的仆人。

“这家哪儿有布棉袄呀?”

韩信问道。女孩马上领悟了韩信的意思,转身跑了出去,不一会儿就裹着男仆穿的那种布袄返了回来。她身材瘦高,看起来很有点像个少年,至少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走街串巷还是扮成个少年更为安全些。

女孩从不开口。韩信以为她可能是个哑巴,可是每次问话,女子都是要么点点头,要么一个劲儿地摇头。看来女孩不是这户人家的女儿就是侄女,可能是因为什么缘故没跑出去才留下来的。韩信对于女孩的出身毫不介意,让她背起了一口大锅。

“羌!”

韩信叫了一声,把一时间随意喊出的名字当成了这位女孩的称呼。

“什么时候不满意了,你随时都可以逃走。不过,只要跟着我,我会保护你的。”

项羽仍然在鸿门的大营里,一边望着咸阳那染红西方天空的大火,一边用心思考着战后的措施。

可是项羽所制定的措施,能否称得上是名副其实、深思熟虑的方案呢?提到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刘邦保护过的秦的降王子婴拉到军营广场上,当众砍掉脑袋,以及将秦都咸阳烧个片瓦不留。在项羽来说,这样做才算把秦帝国完全从大地上抹掉。

“这简直就是小孩子的把戏!”

就连本来没有多少政治嗅觉的韩信都这样看。虽然痛快,但是若项羽要继承秦这个一统天下的帝国,控制关中这一要害之地和千里沃野是必不可少的,如此一来,就必须先得到关中的民心,更需要组成天下行政大网的官府。而项羽竟将好不容易得到的这一切全都付之一炬,这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这时,项羽自然是在审时度势。就在这时,有一个人主动站出来劝道:还是应该把都城设在关中呀!

这个人又说:“战国时代的秦为什么强大,只有一条,就是因为秦有关中做腹地。不管其他诸侯国如何联合抗秦,也进不了关中这块要害之地;相反,秦却可以随心所欲地从关中向外派兵征战。无论派出多少大军,关中的沃野良田都能够保证粮草供应。始皇帝得天下也正是因为有关中做腹地。大王应照此办理,在关中雄踞天下。”

这个人所讲的话并不属于什么真知灼见,只不过是任何人都能想到的常识。然而,唯独项羽却不按常识行事。

虽然如此,也不等于项羽就有自己独特的政治地理观念。

“真想回到故乡的楚地。”

就是这样一种极为异常的强烈感情在支配着他。他转战南北,终于来到这块可称为内陆西部低谷的关中盆地,心中却不由得想到离开旧楚的吴中(苏州),似乎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楚人在江南靠种稻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中原和关中不同,以大米为主食。项羽已许久没有吃到大米,仅仅想吃白米饭这一点,就使得他的思乡之情犹如大海般汹涌澎湃。

“关中能建都吗?”

在这种疑惑之中,项羽也觉得关中的景物与沂水、淮水及长江下游相比,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这里十分干燥,甚至连草木的绿色也与温和多雨的楚地大不相同,给人的感觉极其浅淡乏味。总之,一切都与项羽的感觉格格不人,他这位极易冲动的人,无论如何都想离开关中,返回大小河流密布、沼泽湖泊遍野的土地上去。

虽然故乡江南是理应回去的土地,但对天下来说实在是过于偏南了,彭城(徐州)还可以考虑。彭城原是旧楚西部的一座小城,那里能纾解项羽的思乡之情。

但是,彭城是楚的临时都城,拥有作为君主的楚怀王的宫殿。不过,既然秦已灭亡,在项羽的价值观中,怀王的存在就是多余的了。如果项羽想回到彭城,就必得把怀王移驾到另外一个地方。

“把话说在前面,我可没有留在关中的想法。”

当项羽如同发表宣言一般讲出这句话吋,在场的人都无法察知他的真实意图,因此没有强烈的反应。对于这些攻破不计其数的大小城池的各路将领来讲,真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才历尽千辛万苦打到关中来的。“那么,大王要在哪里定都呢?”有个人挺身而出,由于过分激动而抬高了嗓门问道。“彭城。”项羽回答说,“我要在彭城做西楚之王。”这句话使众人愈发吃惊。

难道做关中王,就不能从地理上成为诸王的盟主吗?这就等于项羽要把抓在手里的珠宝放弃掉。他在这里突然宣布立国的所谓“西楚”,按现在的省名来说,大概就是安徽省的一部分,加上江苏、浙江两省原楚国版图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大部分地区种稻,北部有部分地区种植小麦。虽然夏天高温潮湿,还算适于农作物生长,但从当时的防御思想来说,在一望无际的辽阔大地上进行防守,是十分困难的。

“理由为何?”

挺身而出的那个人逼问项羽。

项羽对此人的无礼十分恼怒,但既然被问到理由,也就只好急中生智,随便说上两句搪塞的话。

“打个比方来说——明白吗?我得了天下,得到荣华富贵而不衣锦还乡——听着!就好像锦衣夜行一样。”

听到这番话时,那个人十分吃惊,没想到有偌大名气的项羽,居然幼稚得如此可怜,只好沮丧地返回坐位,嘴里还嘟囔着说:世上都说楚人是猴子,说得真好!最后又仰天大笑,口里说道:简直像猴子头上扣了一顶冠。听完这句话,项羽勃然大怒。莫说是项羽,任谁都会如此的。

当时正是战国时期刚刚结束,商品经济繁荣时期,社会上对每一个人的个件都是很宽容的。可以说,那是中国历史上崇尚宽容的最后一个时代。

在那个时代里,头上长角身上带剌的人、半癫半狂的人等,都能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世上。尽管如此,像这位敢于在项羽面前说出这么一番话的人,真可谓是凤毛麟角。

项羽当即命人在院子里架起一口大锅,把那个人扔了进去。那个人被烹死了,但直到临死,还在不停地嘲笑项羽。项羽开始论功行赏了。

对他而言,最头疼的是如何处理作为傀儡的怀王。

“他当真具有旧楚王族的血统吗?”

项羽早前曾问过范增。当初抬出“楚王”是范增向已故项梁建议的,据说是范增从某地带来的一个牧羊人。范增是个谋士,所以,也许实际上就是他出谋划策,给一个普通人戴上了一顶王冠,很难保证这位老人不会做那种事。对项羽提出的问题,范增并没有就其本意作出回答,而只是很简洁地说:“只要人们拥戴,就是王。”

在推翻秦以前,为了聚集旧楚的臣民,拥立一个所谓旧楚的王孙为王,通过其敕书号令项羽以下诸将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今既然秦已灭亡,那么这个招牌是否还需要保留呢?项羽心里想,唯有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自己,才有资格登上皇帝的宝座。不过还不能立即采取行动。

于是,他便把怀王供起来,尊称为“义帝”。

“义”,指的是为真理而超越世俗人情的道德形态。在这个词的语义中,后世又加进了“从外部借来之物”的意思。在当时,这个词已经有了“尽管在实行上有些勉强”的含义。而这个词最基本的含义则是“永远处于正确的状态”。可是这里所讲的正确,并不只是由个人道德观念来判断,而更重要的是要经由大家的认可。在当时,作为这种场合下的一个用语,其含意就是“众所尊戴曰义”。

就这一点来说,命名怀王为义帝,是颇具深意的。

而且还是位帝。

称帝号的创始人,不用说,是始皇帝,但帝乃是指位于王之上而统治整个天下的独一无二的人。

与如何处理怀王的问题一样,使项羽大伤脑筋的,还有对刘邦的安排。“亚父,公意如何?”项羽问道。范增献上一计,项羽拍腿叫好。

刘邦的命运便被决定了。

范增所献之计是,将巴蜀和汉中(不是关中)连成一片的那块地方分给刘邦,并封为那里的王。

那是一块偏僻的地方。至于那个地方位于西南高大山脉的哪一带的山脚下,有哪种文化的人在栖息,从关中到那里要走哪条路,这一切连项羽也摸不着头脑。总之,那里完全处于中原人的一般地理常识之外。

无论巴也好,蜀也好,还有汉,统统都是一个地区的名字。巴的古字来自类似蚯蚓一类小虫子的形体。中原人就用这类字来称呼这些地区,仅此一点也能使人感到,这里很像是少数民族栖息的荒凉偏僻之地。蜀也同样带有个虫字,是被视为虫一样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时至今日,情况才完全有了转变。巴是四川省的重庆地区,蜀则是同一省份的成都地区。在中国历史上,从这一带开化的某一时期起,凡是提到巴蜀,指的就是现在的四川省。不过,即使是现在,这一带也仍然以少数民族居多。汉中也是地地道道的穷乡僻壤。按现在的说法就是陝西省的南郑一带,与巴蜀有所不同,虽说离关中不是很远,但途中的艰难险阻绝非言语所能表达。

也就是说,刘邦已被排挤出约定的关中,成了汉中王。关和汉这两个字在日本发音相同,但在当时却完全不一样,即使是现在,关也仍然是——犯,而汉则被读为发音上也没有相同之处。

“巴蜀、汉中,这是两个什么样的地方?”

项羽问道,范增当即笑着答道:什么样的地方也不是,只要刘邦把大军带到那里去,仅在半路上就会跑掉一大半的。

“兵士们会逃跑吗?”

项羽笑了起来。兵士们全都逃掉,只剩下刘邦孤身一人,想象中的这幅图景大大刺激了他的幽默神经。

“那地方让人受不了吧?”

“不管怎么说,反正是秦那个时候流放犯人的地方。臣听说,无论多么凶恶的坏人,一听说要被送往汉中和巴蜀,吓得浑身都打哆嗉。”

“就是说,刘邦很难再出来啦?”项羽问道。

“他会死在那里的。”范增说。

他所持的观点是,倘若不杀死刘邦,日后必然会悔之莫及。但他心里明白,把那个与项羽争雄的刘邦死死地困在宛如巨大牢笼般的地方,这和砍掉他的脑袋也没有什么两样。

问题是要将关中分给谁,这可是一块宝地。既然项羽十分讨厌可以称霸天下的这块要地,甚至还烹杀了进谏者,所以范增也就没再勉强相劝。作为一项替代方案,他建议将关中一分为三,分给身为亡秦降将的章邯及其旧同僚司马欣和董翳,并分别立三人为王。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范增这项提案的理由是:“还是以秦人(关中的民)治秦人为好。”

项羽也当场拍板定案。

这些论功行赏的决定,每作出一项就公布一次。韩信听到这些封赏时,心想:“范增虽是个好谋士,却但不是一个治理天下、兴国安邦的栋梁之才。”不过,韩信也不具备这种才能。他在大火焚烧的咸阳城中,无意得到了的那个女孩,从她的各种表情以及反应当中,韩信对关中秦人的感情已经有所了解。

那个女孩很会做饭菜,又不辞劳苦,作为一个奴婢,实在起了不少作用。

“阿羌,你生在富贵人家,却还这么劳心出力,很不错嘛。”韩信很佩服地说,女孩当即拼命摇头。再一问,女孩才说出自己是那家女仆的女儿。其大致情况似乎是这样的,主人一家和佣人们在逃离咸阳的途中被杀死大半,她为了看护重病的母亲才留在宅院里的,而她的母亲也在楚兵大肆烧杀劫掠之中死去。她将母亲的遗体埋在院子里,自己则躲藏在炕洞里,就在这时韩信出现了。

“是婢女吗?婢女能像你这样贤淑有礼吗?”韩信说,“咸阳不愧为秦长久以来的都城。”

令韩信感慨的是,这座古老的帝王之都,连奴婢一等的人都具有某些高雅的气质。

“我在淮阴城也一直是自称为士的,可实际上过的日子还不如个奴仆。”

韩信脸上露出了笑容,不知是出于何种想法,从当天夜里开始,他就让女孩陪着过夜了。看来似乎也不是轻薄奴婢,或许是因为韩信有了性欲,才喜欢上这位遭遇与自己颇为相似的女子,也可能只是喜欢她颧骨凸出、很像羌人的容貌。

这位女子寡言少语,甚至曾被认为是个哑巴,可是当她从韩信口里得知章邯等三人已将关中大地三分天下、各自为王的消息时,拼命摇着头说:“秦人全都会哭的。”

她还以狂妄的语气说道:肯定会天下大乱的。项羽曾经在新安活埋秦降兵二十万,而那些士兵的父母妻儿和亲戚朋友在关中数都数不清。他们不会忘掉仅仅两个月前的事,也知道尚留在世上苟延残喘的就只有身为主将的章邯,及仅次一等的司马欣和董翳等三个人。整个关中分明已将仇恨都集中到了这三个人身上,然而这三个人竟然飞黄腾达,并三分关中各自为王,这是先秦的遗民绝对不能容忍的。

“都想吃那三个人的肉呢!”女子说。

“仰慕沛公的情绪会越来越高涨的。”女子的语气十分激昂,仿佛大地会震撼一般。

“会是这样吗?”

韩信来到咸阳尚不足旬日,对关中的民心仍不大了解,但方才的话语与其说是出自女子之口,莫若说宛如大地裂了一道细缝,有地下的神灵在开口说话一般,令人感到恐惧和压抑。

范增搞错啦!

韩信心里得出了答案,同时也想到:“难道刘邦不会很快就返回来吗?”

按照范增的策略,他的如意算盘似乎是将刘邦困在巴蜀汉中,而把章邯等安排在进出汉中的大门担任防守任务,万一刘邦出来,就让他们予以堵截打击。可是,既然关中民心早已背离章邯等人;如果刘邦乘机进行煽动,老百姓就会群起而攻之,章邯等人在这片土地上肯定就待不下去了。刘邦一定会回来的。

项羽论功行赏,一个接一个地予以公布。

结果,包括项羽和刘邦在内共立了十八位王。秦的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及由官僚代替王侯等一系列治国新政全部被废除,重新回到战国时代的封建诸侯制。尽管连项羽和范增都不认为这是最佳的新秩序,但还是不得不满足各地流民集团头领们的愿望和期待,因为他们从起兵之日起就抱定一个目的,要么在旧诸侯国里自称为王,要么就是找出一个王子王孙拥立为土,借以招兵买马,二者必取其一。他们就是这样将秦推翻的。于是,一眨间工夫就造出了一大群王,例如什么西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代王、常山王、九江王、衡山王、临江王、辽东王、燕王、胶东王、齐王以及济北王等等。

他们也造出了许多侯。至于都有哪些人成了侯,其数目繁多,简直无法一一列举。

这次论功行赏,除了项羽本人和三名关中王之外,无论是当上王侯的,还是不幸落选的,统统都满腹怨气。

项羽评功的标准过于简单。很多有功缋的人都被排除在外,比如在幕后组织流民的、以自身名气吸引流民的,以及巧施妙计取胜的,等等。项羽所承认的有功之臣全都是在战场上出头露面打仗的勇将们,而对于那些身在后方、对凝聚将士信念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不屑一顾。义帝就是其中之一。

“义帝等不需要封地。”

这是项羽所讲的第一个理由,正是依据这种不符合常理的,或者说孩子气的标准。不错,义帝确实没有真刀真枪地打过一次仗。不过,范增还是十分委婉地指出了其中的可非议之处。倘若一不留神,针锋相对地对项羽提出反对意见,纵然是范增,也难免不会被丢到油锅里去。

“再没有土地了。不过,既然亚父话已至此,就把南方的一片土地送给义帝吧!”

项羽也有心胸宽广的一面。然而,在其过于宽广的心胸里,也容纳着比他人要多出数倍的孩子般的稚气,使他有时十分勇敢,有时又表露出非同一般的纯真。可是,当孩子所具有的功利心和残酷性出现的时候,任凭谁都无法阻挡。

项羽说,就把郴那块地方送给义帝。这里所说的郴,依现今地理而论,乃是长沙以南数百公里的一片山地,今天依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地带。在当时,以犬为祖先、以烧荒种田来维持生计的瑶族,在郴这块地方人数最多。此外,还有为保卫领地而不惜付出整个部族生命的苗族,以及自古以来熟知水稻耕作,而不与其他民族同化的侗族,等等。侗族人十分固执地坚持使用古泰语,有时还会被称做赤石蛮。

总而言之,这是一片蛮荒之地。

义帝无奈,只好离开彭城前往该地。

项羽对于如此处理义帝,马上就感到后悔了。

“如果让他还活在世上,日久天长,难道不会生出是非吗?”

想到这里,他又赶紧派兵追了上去,在长江岸边将义帝杀掉。刘邦及所率领的大军也很可怜。

他率领三万人马向横卧在西南方的崇山峻岭前进。

就在刘,军出发之前,韩信对项羽已经彻底失望,毅然私自逃离了鸿门的军营。他在这里只是一个卑贱之躯。这样一个人存在与否,对整个大军毫无影响。

“我早就把项羽看透了。”

当韩信对女子讲出这句话的时候,女子那冰冷的表情转眼间就化成了一团笑容。

虽说是看透了,却并不等于预见到项羽将会失去天下。反倒项羽的存在就是整个天下,且已膨胀到势不可挡的地步。既然如此,韩信从这里脱逃,就等于失去了落脚之地。

然而,韩信毕竟想干一番事业,脑子里始终抱有一个固执的念头,如果自己的才干尚未得到展示,就终老人世,岂不等于虚度此生了吗?这种冥顽不化的固执,又原封不动地发展成为对项羽和范增的憎恨。自然,项羽和范增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决不会想到远离视野的一个小小人物竟会如此憎恨自己。

“要到汉王那里去吗?”女子问道。

提到汉中,这个地名似乎来源于一条流经那里的叫汉水的河流。这个地区大多数情况下也被简称为汉。对于新成为汉中王的刘邦,人们都称其为汉王。这个先秦犯人流放地的名称,后来竟变成了对中国这片大地的统称,还用来称呼这片大地上具有共同文化的一个民族,现在也仍在沿用。

对此,韩信也好,那个女子也好,甚至包括刘邦本人及其谋士张良,肯定都是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然而韩信内心却对一件事抱有不可动摇的预测:“至少,汉还是能够再占据关中的。”

项羽撤离汉中,奔赴遥远的彭城。关中则只留下了章邯等三个不得人心的王,被包围在秦人的汪洋大海之中。韩信通过女子,详详细细地了解到关中民心是如何一面倒地倾向刘邦,因此心里在想:他日刘邦只要能返回关中,定会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消灭章邯等人将不费吹灰之力。在韩信看来,只要刘邦稳坐关中这片中国的富饶之地,尔后就有利即出战中原,不利便退守关中,与楚相争,其前景也会无比绚烂。

话虽如此,汉刘邦的势力却很小,而楚项羽的势力之大则是无人能望其项背的。再加上刘邦是个胆小鬼,似乎也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战法。在楚汉之争持续过程中,刘邦连十分之一的获胜把握都没有。可是,谁又能保证他不会找出获胜的办法呢?

韩信将赌注压在刘邦身上的理由无非就是这些。只是还有个条件:刘邦只有识我韩信之才,方能交上好运,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实吗?韩信就是如此狂妄自大。

许多人都看透了流落到巴蜀、汉中去的汉军的前途。正因为如此,韩信谋个一官半职的事情就极其容易了,通过几个同乡牵线搭桥,请他们一级一级地向上介绍,终于会见了一个最高层的人物。这位就是萧何。

“萧何?”

韩信大失所望。他早就听说过,萧何总揽汉军军务、粮草补给及所占地区的治理等所有大权,但无论怎么说,毕竟只是个文官,一旦进入萧何的体系,岂不就只能当个军吏了吗?

汉军开始穿越关中平原向西南前进,第二天夜晚,韩信在营寨里见到了萧何。冬天即将过去,但尚无一丝春意,与遥远的大漠北方相连的星空,向冰天雪地的黄土大地洒下数点银光。

萧何的住处是两栋民房,墙壁都是用黄土坯垒成的。

周围的家家户户也都住有各队的士兵,但大多数还是随军役夫。道路上、田野里,到处都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无数满载粮秣的车辆。负责这方面事务的萧何声名远扬,似乎就生存在这些物资之中,令人想到全军物资供应丰富,队伍秩序井然。

韩信进去的时候,只见萧何正在灯下削着木简,在往上面写什么东西。

“这位萧何,比想象的还要其貌不扬。”

韩信跪坐在席子的一角,观察灯光照亮的地方。他听说,正是这位萧何,在如此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心甘情愿地为刘邦这样一个无用之人尽忠效力,才使刘邦的势力发展到现在这种规模的。然而萧何身上却没有一丝一亳所谓英雄豪杰的味道,看上去与从前那位县衙小吏没有一点变化。

过了一会儿,萧何端着烛台站起身来,主动来到韩信身边。他步履轻盈地坐到韩信面前时,越发显得干瘪痩小了。

“听说韩信君是淮阴生人啊?”

声音很小,但音质圆润,好像有些低沉,韩信觉得,单凭这个声音,就可以断定萧何是个待人有耐性的人。

不知为什么,这位萧何似乎总能使人变得爱开口讲话。萧何本人什么都不说,只是在对方停顿的时候,时而表示钦佩之意,时而深深点头,或者只是歪着头微微一笑,使得平素不善言辞的韩信讲出了心头所有的郁闷和苦恼。

韩信所讲的,全都是对项羽及其首脑层的不满。不用说,自己未受重用的私愤是根本原因,但韩信的头脑稍加过滤,他对项羽的看法就带有了合理的客观性,理论上也没有丝毫含糊之处。

“哈哈,楚王原来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吗?”

萧何也深知项羽其人。不过,这种感叹的方式并不是在装糊涂,因为韩信口中所描绘的项羽的形象,似乎透露出凭萧何眼力无法观察到的内部情况,韩信的看法本身并无暗藏玄机之处,萧何听起来也能完全理解。

最后,萧何问道:君慕汉王之德来投本军,希望做什么事呢?比如,是为使于千里呢?还是于战场之上指挥大军进退,或是仗戟为大军开路先锋呢?韩信马上回答道:“如能让我挥令全军进退,则甚感荣幸。”

因为这句话口气太大,简直不着边际,萧何不知是感到太突然,还是由于别的原因,只觉得一阵头晕眼花,低头停了片刻。这位原本只是项羽军中一名低级校尉的人,第一次见面,就向萧何提出要执掌刘邦军的整个指挥大权,这似乎不是自己所能回答的问题。萧何感到十分困惑,简直不知该如何是好。

本来是该将其赶走的,但萧何却很老实地说自己“失礼”,是因为有个头晕的毛病。萧何又说:“关于君的希望,容改日奏明汉王。在此之前的一段日子里,如果方便的话,就请先做我的帮手吧!”

萧何说这番话,并不算对韩信的回答,然而,韩信若当场被萧何赶出去,连明天的早饭都将没有着落,只好对萧何的话暂且表示接受。不过,这个时候的韩信,已经又回到平素那种寡言少语、郁郁寡欢的样子。

“在这里,说不定我也没有出头之日。”韩信心想。

那天夜里,韩信带着扮成男仆模样的女子,披着满天星斗向远处走去。这是为了把她送到一处农村的亲戚家,中途,他把贵重物品全都送给了女子。也许就此天各一方了。

“你不是个奴婢吧?”

女子停住了脚步。她全身都在微微颤抖,夜里也看得很清楚。在与这位女子接触的过程中,韩信渐渐觉得她可能是那个大户人家某个儿子的媳妇,然而韩信本身却害怕得不敢把这个想法说出来。说不定这位女子会自杀的。秦国自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对违背道德毫不徇情的可怕社会。道德全部纳人法律,如果女人不守贞节,无论情节如何,一律毫无顾忌地当众处以惨不忍睹的刑罚。秦法曾一度被刘邦废止,但项羽又宣布其废止无效,因而仍在沿用。由于秦法残忍无度,秦的妇女都对失节恐惧万分,甚至比看到饿虎扑食还要害怕。

“丈夫把你丢下,自己逃跑了吗?”

“不,逃跑的是公婆。”女子小声答道。

“你丈夫呢?”

“被章邯征兵到关东(函谷关以东的中原地区)去了。”

“现在在哪里?”

“在新安的万人坑里。”

说完这句话,女子当场就脚步踉跄,扑倒在地上。

构成欧亚大陆屋脊的,是地球上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在内的巨大褶皱,但这些山脉的走势都是向东延伸,进入中国内陆地区时,才显得有些减弱。尽管如此,仍然形成了岷山的崇山峻岭,再进一步延伸到陕西,形成高耸人云的秦岭山脉,进而更形成大巴山脉,令人望而生畏。可以说,无论哪座山脉,都是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的余脉。

刘邦及其所率汉军穿越关中盆地,翻越海拔三千米的暗黄色群山,必经之路只有两条。那就是褒谷道和陈仓道。只是这两条通道都无法称其为道路。

“秦之栈道”。

这是中原人传说中的那种道路,仿佛只有在神话般遥远的国度里才能看得到它的存在。它下边就是万丈深渊,是在悬崖绝壁的半山腰中凿出来的一条窄窄的桟道,下面由圆木支撑,上面再铺上成排的原木。栈道只能容一个人通过。要去巴蜀,还必须翻越大巴山脉,这里就有后世唐代诗人李白所咏叹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蜀栈道。

要翻越这些高山,通过这些桟道,汉军人人都是艰难前行,恐怕后世的登山家也无法与之相比吧!乘坐的、拉车的马以及大小车辆,全都留在关中的一个地方,所有辎重都由士兵背在身上,连随军夫役也背上了东西。桟道环绕山涧,有时脚底下有云雾飘过,每天都要有几名士卒惨叫着跌进深渊。

士卒大多是从小生长在黄河、淮河或长江两岸地区平坦的环境里。他们仅仅看到那呈死人肌肤颜色的山谷,就吓得浑身发抖。绕着山谷艰难行走,他们越来越感到前途渺茫,怀疑翻过这鬼门关一样的天然险阻之后,又会碰上什么。一想到这些,人们的脚步马上就迟缓下来。几天之后,逃亡者多了起来,成群结队地逃。日子一天天过去,有些将领也开始溜之大吉。只要将领说要逃跑,属下的人立即有如获得大赦一般,欢呼着紧随其后撒腿逃去。照这样下去,在到达汉中盆地之前,汉军岂不就要有好几成逃得无影无踪了吗?

连最忠于刘邦的护卫队长樊哙都落下了眼泪。他在想:我等拼死拼活地一路打仗,到头来就只是盼望能回到故乡。如果一个劲地在这种鬼地方转来转去,就别想再活着看到泗水河了,还不如干脆死了呢!

新来的韩信心情更是无法言喻。特意从称霸天下的楚军改换门庭投奔过来,谁知竟走进了如此狼狈不堪的军队里。更何况,韩信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反而竟被萧何任命为连敖,当了一个管大营杂役的小小军校。连敖可能有百人之多。在一个宿营地里,韩信和其中的十几个伙伴商量后,从大本营的箱笼里偷出酒和菜,围成一圈坐在地下,热热闹闹地大吃大喝起来。他们并不是想酒喝,而是自暴自弃,借酒消愁。

不用说,韩信和他的同伙都触犯了军法,要被判以斩首之刑。依照这片大地上的习惯,处斩是要召集众人观看的。刘邦本人当然更要亲临现场监斩。

“那个家伙就是刘邦吗?”

被五花大绑的韩信看到了刘邦。过去,因为职务上的关系,他曾见过刘邦几次,但刘邦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格外呆头呆脑。韩信心里已经得出结论:自己的命运与志向如此格格不人,而且还要到汉中如此偏僻之地,作为最底层的小小军吏度过一生,与其这样,还不如就此死掉为好。从这一点来看,韩信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实在有点出人意料。

夏侯婴正从死囚韩信的面前走过。

夏侯婴曾是沛城的一个马车夫,不知是否职业的关系,指挥战车交战也很得法,曾多次引导战事胜利,实际上他却并不那么喜欢指挥军队,一有空闲就为刘邦当驭手。刘邦被项羽封为巴蜀汉中之王的时候,为了健全机制,当一个真正的王,曾向属下授了一大堆爵位。刘邦个人的护卫樊哙也被称为舞阳侯,如同樊哙还干本行工作一样,尽管驭手夏侯婴也被授予滕公的称号,却依然留在驭手台上把鞭子甩得山响。可是,在这次艰难的行军当中,马车已派不上用场,他有时就与樊哙轮流着背上刘邦走路。

正是由于这个,夏侯婴才一直留在刘邦身边的。

韩信等人被处刑的时候,夏侯婴另有公干去了别处。办完事回来一看,刘邦正在监督对违反军法的人执行死刑。已经有十三个人被斩首,下一个就要轮到韩信。夏侯婴朝韩信看了一眼,心中暗想:“这个家伙绝非等闲之辈。”

他跑到刘邦跟前,贴着耳朵悄声说道:“主上,您不想得天下了吗?”刘邦这个人对属下而言,乃是一个非常容易说上话的人。夏侯婴说:主上,您没有看出来吗?瞧那个人的长相,将来会有大用场的。因此,刘邦急忙制止刽子手,并亲自给韩信松了绑。

不仅如此,刘邦还把韩信叫到另外一个房间,听取他对战略战术的看法,是否真的理解姑且不论,总之是高声表示佩服。也许是作为一种表示吧,他让韩信当了一个叫治粟都尉的官。这是一个保管和收支军粮及军用钱币的官职,可以说就是管理后勤的一名校尉。韩信并不高兴,反倒甚感伤心。

“这样安排,还不如被砍去脑袋。”

韩信对那些做连敖时的同僚们说道。同僚们都认为韩信是个半疯半傻的人,哄堂大笑。这个家伙捡了一条命,而且成了有头有脸的都尉,还口口声声不满足,可能是脑袋出了什么毛病吧?

韩信则认为自己是个似有若无的人。

他没有多大的生存欲望,更不敢去巴望什么飞黄腾达。虽说如此,却也并非是个厌世者,他只是一心想凭借真正的大地和成群的生命,在战场上检验一下脑海中反复涌现的无数战局,这才是他期盼在今生今世实现的愿望。在想象的战局中,韩信总是大获全胜。只要这些战局还未能在战场上获得检验,想象就总是不停地涌现,根本无法阻止,他甚至觉得,如果置之不理,脑袋恐怕就会炸裂的。

说到行军中的治粟都尉,其实际工作实在无聊,只是随军夫役的头目,只是督促那些背负重荷的夫役在栈道上一步步前行。每天早晨一起来,他就必须首先清点夫役的人数。有些人无法忍受这种残酷的劳动,黑夜里带上粮食逃命去了。

“连我都想逃命去呢!”

韩信每天早上都要阴沉着脸清点人数。

韩信开始做兵站的这项工作之后,与这方面的最高长官萧何的接触,开始变得频繁起来。

“为什么刘邦会重用这样一个没有作为的人呢?”

确如韩信心中所想,萧何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很平凡的官僚,大多数情况下都超不出这个印象。在这类问题上,与韩信相比,刘邦可以说是个高瞻远瞩的人。对于萧何,刘邦好像看到了韩信所看不到的某些方面,更有甚者,他对待萧何有时就犹如幼儿依赖父母。这种态度始终如一,从无变化。萧何一直身在后方,一次仗也未曾打过。在这个军事就是一切的阶段,对于刘邦和整个汉军来说,萧何的存在反倒非同寻常。刘邦竟如此破格地器重这样一位萧何,韩信实在难以理解。

刘邦最终得到巴蜀汉中而称汉王的时候,萧何被任命为丞相。所谓丞相,乃是文官之中的最高官职,但要说到他所做的工作,依旧是负责粮秣给养和部队营房的分配,或是向汉的新领地巴蜀、汉中派去先遣队,为行政管理奠定基础。

有一次,遇到一个大的陡坡,坡道直上直下,似乎一直要冲向地底下去似的。在坡上,韩信和夫役们一起盘算如何下坡。如果人背着东西往下走,因负重而重心提高,人肯定会栽到谷底去。

就在这时,萧何刚好从旁边经过。萧何虽贵为丞相,可是他总是轻车简从,从不讲究排场,只带着两个扛粮食的夫役和一个杂役。萧何拍了拍韩信的肩膀,笑着说:“信君,你可能是个天才,不过说到打仗,现在这里就是战场哟!”

说完,他便很轻松地顺着陡坡走了下去,身段就像捕鸟的猎手一样轻这些事情正说明了萧何的良苦用心。

萧何极为细心地掌握着全军的动态,似乎连夫役的细微琐事,都逃不出他的眼睛。进言刘邦,让称得上是征战狂人的韩信当了治粟都尉的,也正是这位萧何。战争的基础是后勤补给,再怎么擅长排兵布阵的将军,如果不把后勤补给列为考虑的主要因素,也终究不过是个门外汉。让一个不懂兵家之道而只善于征战沙场的人打仗,就会使自家军队蒙受意想不到的灾祸。萧何看多了这类人物和局面,心中十分清楚。让韩信做治粟都尉,也可以说是萧何的良苦用心之一。

萧何的良苦用心,自然也包括为刘邦打算在内,他如同制成一张无形的网,早就将所有人都保护起来了。对这次难于上青天的行军,高喊吃不消、对前途感到绝望的,正是刘邦本人。他本来就是个游手好闲的人,既无体力又无耐力,曾多次大声叫苦说:“再也受不了啦!”

当自暴自弃的劲头上来时,刘邦甚至还说,不如干脆返回关中与项羽决一死战。这时萧何就会飞快地向张良使个眼色。萧何知道,除了张良那些充满智慧的话语之外,再没有别的办法能劝慰刘邦。“主上,这只不过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场面而已。”张良开口说道,只这一句话,刘邦的情绪就镇定下来了。

顺便说一句,在这次长途跋涉中,张良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是非同一般的。他打算把刘邦送到汉中之后,自己再返回来。他自身的主人乃是韩王成,成王由项羽分给一块属于旧韩的狭小领地,并受命建都于阳翟(河南省禹县)。张良作为韩王家臣的统领,为服侍其左右,只好去阳翟。

几天之后,在即将抵达汉中盆地的一个晴朗的早晨,刘邦站在高处回首眺望,看见后续部队如同缺了齿的梳子,稀稀拉拉地已不成队伍。很快有人飞马前来报告:某某人已经跑掉,某某人和某某人的营盘也空了等等。没过一会儿,将军们悄悄逃走的报告又传到了中军大帐。

“这是怎么回事?”

刘邦大伤脑筋。倘若讲出剩下来的重要人物,数得出的只有当初沛县起兵时的周勃、夏侯婴,童年时期的好友卢绾,狱吏出身的曹参等等。正在一个一个数的时候,又传进来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报告,说:“萧何也跑了。”

刘邦眼前顿时一片漆黑。他本来就是一个危机感迟钝的人,无论有什么不利的报告传来,都像昆虫装死一样略显痴呆地愣上一会儿,嘟嚷一句:会这样吗?再环顾一下左右,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不过,唯独这次大不一样。体力也是一个原因,他实在是疲惫不堪,而且汉中已近在眼前。明知道那是一个只要进去,就再也无法脱身的地方,如同掉进天涯海角一个黑洞洞的地穴里,但也只有向前。随着一步步地接近,他的情绪愈来愈低落,行动也迟缓下来,再加上天天腹泻。刘邦本身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萧何,萧何也不可能独有什么别样的心情和强健的体魄,想一想,他觉得萧何逃走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就算要逃,也不应该把我一个人丢下嘛!”刘邦对萧何的绝情感到十分可恨。

“追!把萧何抓回来!”

刘邦跑到帐外挥着双手吼道。如果没有萧何,刘邦的军队就要化为乌有,至少会变成一伙彻头彻尾的流寇。他是以逢战必败出了名的,不过,对吃败仗却并不十分害怕,只是跟普通人的感受差不多。然而,这次他却惶恐不安。

当萧何很快返回来的时候,刘邦先是一蹦八丈高地叫骂,马上又哈哈大笑,一转脸又火冒三丈,几乎完全失去了节制。萧何安慰他说:“我不是逃走。我是去追赶一个逃跑的人。”

刘邦越发猜疑起来,亮开嗓门吼了一句:“追的什么人?”

“韩信。”

当听到这句话时,刘邦宛如坠入十里雾中,越发对萧何疑窦丛生了。

屈指一算,已经有十几个将军逃之夭夭。萧何谁都没有去追,却要去追一水充其量不过是小小治粟都尉的韩信,难道这还不是逃跑的借口吗?

刘邦用这些话来责问萧何。

“主上啊!”

萧何请刘邦坐下,然后才细细说道:那些所谓的将军,即使成群结队地跑也亳不足惜。而韩信却另当别论,如果大王只满足于巴蜀汉中这么样一小块地方的势力,韩信就不需要了。可是,要出师中原与楚争霸天下,那韩信就是万万不可少的了。

刘邦已经完全平静下来。

“这个韩信,就那么有本事吗?”

“不过,主上!”

萧何说道:“关于韩信,主上还没充分认识他。如果不下决心予以重用,他可能还会逃跑的”

刘邦脸上现出并不感兴趣的样子。这位刘邦只舍不得萧何,韩信之类是无所谓的。

“那好,看在卿的面上,就下决心让韩信当个将军吧!”

“不行不行!只是个普通的将军,韩信是留不下来的!”

萧何像市场上的商人讨价还价似的,连忙说道。刘邦也不假思索地说:“那么,就让他当个大将军吧!”

所谓大将军,乃是统率各路将领的职务。到了这一步,萧何才用当时的俗语回答了一句:“幸甚。”

这两个字表示的就是“甚感荣幸”的意思,用以表达最大限度的感谢和满意之情。

刘邦拍拍手,简直就像叫小狗似的,将帐外的连敖们喊了进来,正想命人将韩信带到这里,告诉他从即日起就是大将军了。

“这样可不行。”

萧何慌忙上前阻止,口中说道:大王如此行事,对人既显得无礼,又显得傲慢,任命人为大将军,竟如同送给小孩子一件玩物一般。若是我等从沛时起就一直跟随左右的人,这样做倒也无妨,但外来的有才干之人,越有才干就越会因畏首畏尾而逃掉。萧何最后说道:“应当选择吉日良辰,由主上亲自斋戒净身,挑选地点,摆设神坛,令百官列队恭迎,以行任命韩信之礼。”

刘邦当即完全照此办理。进入汉中之后,刘邦首先举行的大仪式,就是让韩信登坛拜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