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 汉儒评秦 全面否定 服务现实
以贾谊为代表的汉儒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两大特点:一是评价较低(近乎全面否定),二是实用性强(重在讨论大秦帝国的速亡)。
其实,秦始皇也不是全无是处,大臣失语也不是最初就如此,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兼并六国之前大臣们在秦廷上常常是敢于讲话,而且是讲真话、实话;当时的秦王赵政也曾有过两次知过善改的良好记录。
第一次,郑国间谍案出现之后,秦王赵政在秦国旧贵族的喧嚣中错误地下达逐客令,收到李斯的《谏逐客书》后,立即收回成命,重用李斯。
第二次,灭楚之时,青年将领李信力主二十万大军可以灭楚,老将王翦认为非六十万大军不可。赵政认为王翦年老胆小,于是派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灭楚,惨遭大败。赵政于是亲自到王翦家中道歉、认错,诚恳邀请其出山,并且满足了他带六十万大军出征和他个人所有的物质请求。
李斯上书,王翦直言,说明此时的秦王赵政深知堵塞言路是为政之大忌。所以,他以自己的行动倡导大臣进谏。
赵政的这两次知错改错,第一次为秦国挽回了大批六国人才,为兼并六国储备了大批有才之士;第二次重用了能臣王翦,灭掉了土地辽阔、实力强大的楚国,为兼并六国消灭了最后一个强大的对手。
秦兼并六国成功之后,赵政改秦王为始皇帝,创立皇帝制度,这时赵政的头脑开始极度膨胀,再也意识不到自己还有可能犯错误了。一个人人生前期的成功并不能保证人生后期的成功。
秦始皇第一次灭楚之后承认自己有错是因为打了大败仗,战争以鲜血教训了他,但是兼并六国之后,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一个接一个地开工,他求仙问道,频繁出巡,不立太子,不立皇后,焚诗书,坑术士,北击匈奴,南征越地,给秦国子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而这些并不能如兵败楚国一样立即让秦始皇意识到犯了错,兼并六国的成功使秦始皇飘飘欲仙,忘乎所以。
秦始皇称皇帝之后,他的宫廷上并非完全没有朝议争辩,大臣们也并非一开始就患上了集体失语症。
比如说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之时,以丞相王绾为首的朝中许多大臣一边倒,集体反对,只有李斯支持秦始皇。这次朝议以秦始皇决意要执行郡县制而告终。但是,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并没有结束。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再次提出了郡县制不如分封制,结果引发了李斯的建言和焚诗书事件。
我们对比一下两次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第一次秦始皇仅仅是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全国推行郡县制,并没有其他严厉的举措,没有对朝臣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次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秦始皇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但是这一次却下达了焚书令。
秦始皇下达焚书令时并没有处罚博士淳于越,但是淳于越和朝中大臣们的心理肯定承受了一次重大的打击。贾谊说“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前面讲过,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利弊,但因为两种制度的争议而引来焚书令,谁还敢再多言?“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成为必然的结果。
以贾谊为代表的汉儒对秦始皇的否定性评价不是偶然的,它是汉代社会政治现实的需要。秦汉相承,时代相联,贾谊尽管是汉文帝朝的少年才俊,但是,贾谊出生于公元前201年,也就是刘邦建立汉王朝的第二年。所以,他生活的时代是西汉初年,此期的现实政治让人们更多地思考秦亡汉兴的原因,更多地在总结秦始皇的过失,为新兴的汉帝国提供历史借鉴。正是这种时代因素让人们来不及思考秦始皇的贡献,人们所有的着眼点都放在秦始皇的失误上了。
政治的思考从来都必须服务于现实需要。汉代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必然是为巩固汉王朝的现实政治服务的,所以,汉儒评价秦始皇充满了浓郁的当下的实用色彩。
那么,汉代以降的学者又会如何评价秦始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