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 二世诈立 蒙恬被囚,胡亥即位:政治制度的“胜利”
此人就是蒙恬。在逼杀扶苏的同时,胡亥、赵高、李斯还要逼杀蒙恬。前文已言,蒙恬是精锐的长城军团的主帅,其弟蒙毅是秦始皇的正卿,蒙氏兄弟的存在对以胡亥为首的政变集团威胁同样严重。所以,政变集团绝对不会放过蒙恬。
那么,他们给蒙恬加的罪是什么呢?
两条罪名:知情不报,为臣不忠。扶苏既然图谋不轨,蒙恬自然就是知情不报;知情不报就是为臣不忠。所以,赐蒙恬死,将兵权交付副将王离(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史记·李斯列传》)。王离是秦国名将王翦的孙子。
但是,蒙恬可不是一个好忽悠的人。蒙恬虽然是武将,但政治经验颇为丰富。他看到扶苏想自杀,立即进行劝阻。蒙恬讲了四点:
一是陛下在外,未立太子,不能轻易自杀。
二是我统重兵,你为监军,我们身负重任。
三是单车一使,怎能轻信?怎知没有阴谋?
四是请示皇上,确认以后,再自杀也不迟。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史记·李斯列传》)
蒙恬比扶苏有政治经验,但是,蒙恬也没有想到会发生宫廷政变。蒙恬更不知道秦始皇已死,不知道胡亥、赵高、李斯已经将他和扶苏逼到了死亡线上——只要不起兵,任何请示都是白费;但是,蒙恬坚持要再请示。
可见,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使当事人的判断能力大打折扣。
扶苏的愚忠愚孝替胡亥、赵高、李斯发动政变清除了最大的障碍,也使蒙恬陷入了孤掌难鸣的困境。但是,蒙恬坚持不自杀,坚持再请示,胡亥的使者只好将蒙恬先行关押。
使者回报胡亥。听说扶苏自杀、蒙恬被关,胡亥、李斯、赵高都极为兴奋(使者还报,胡亥、斯、高大喜。《史记·李斯列传》)。赵高见最担心的障碍已除,马上决定了三件大事:
一是立即返回咸阳;
二是诏告天下秦始皇驾崩,办理丧事;
三是拥立胡亥称帝。
就这样,得到扶苏已死的准确消息之后,载有秦始皇臭尸的车队才快速返回都城咸阳(可见,在确认扶苏自杀之前政变集团不敢返回咸阳!只能拉着臭尸在外瞎转悠,等待扶苏的消息),向外发丧,并立胡亥为秦二世。胡亥诈立成功后,立即任命政变策划者与组织者的赵高担任郎中令。郎中令乃九卿之一,是掌管宫廷警卫、统领皇帝侍从的重要官职,皇帝最信任的官员才能担任此官。
可见,政变集团最担心的是扶苏的生死。如果扶苏坚持不信,甚至于举兵求见秦始皇,麻烦就大了。扶苏之死使政变集团彻底放了心,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对胡亥的登基造成多少威胁。从此以后,这对暴君奸臣便在一起制造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发指的惨剧。貌似强大的大秦帝国,也由此开始分崩离析。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什么政变集团对其他二十多个儿子没有过多担心,偏偏盯住了扶苏一个人呢?两点:不重要,来不及。
秦始皇的其他儿子确实都有资格当“秦二世”,但是秦始皇废封国、行郡县,导致他的儿子们个个都没有政治实力,无法和拥有“遗诏”的胡亥相抗衡。这叫不重要。
胡亥当时最紧要的是处理唯一的一位“合法”继承人扶苏,然后正式登基称帝。至于其他的兄弟,他还顾不上去处理,那些等秋后算账也不迟。这叫来不及。
政治制度决定一个人的政治能量,经济制度决定一个人的经济能量。秦始皇的儿子并非个个窝囊,而是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一系列中央集权制限制了他们,使他们没有任何政治资源,无法在政坛上呼风唤雨、一展拳脚。所以,只要法定继承人扶苏一死,胡亥的其他兄弟都不值一提。这就是我们前面多次讲到的分封制的危害在未来,郡县制的危害在当下。由于没有进行分封,秦始皇的儿子们个个都丧失了拥兵为王的政治权力,在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之时毫无还手之力,即使这位皇帝是假的、诈立的,他们也只能听之任之、毫无作为。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扶苏自杀、蒙恬被囚的消息传来之后,“斯、高大喜”。李斯的“大喜”说明此时他已经从屈从赵高堕落到主动为政变清障;赵高的“大喜”则是小人政变成功后的得意忘形。